全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新闻创优策略探析
2022-06-26严尔俊邵学新
严尔俊 邵学新
摘要:新闻创优一直是各级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载体和提高日常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就新闻创优来说,县级融媒体受到题材局限、形式单一、人才匮乏等影响,资源禀赋相对薄弱,精品意识稍显欠缺,同时,还受到中央媒体、省及地市媒体和各类新媒体、自媒体的强势挤压。在夹缝中生存的县级融媒体,究竟该如何立足区域实际,在激烈的竞争中冲出重围,让作品“出圈”呢?文章从践行新闻“四力”思想的角度,结合近年来作者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的具体实践,深入剖析如何更好地深耕本土化的特有资源、挖掘接地气的特色文化、导入内容生产创作,并生动地讲好故事。旨在探索思考县级融媒体新闻节目创优的应对之策,让新闻作品更富时代性、更有实效性。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新闻创优;“四力”;深耕本土化;彰显特色;首创案例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03-04
一、县级融媒体新闻创优策略的探索价值
(一)可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引导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的政策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加强网络风险防范的重要阵地。新闻创优工作,在筑牢思想舆论工作底盘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可以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质量
新闻创优是新闻单位出精品、提素质、强队伍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增强节目竞争软实力的强大引擎,不但可以激发新闻工作者互相“比学赶超、创先争优”,还能促进团队综合业务水平提升,在各级各类新闻创优评奖中获得“一席之地”,为新闻作品“破圈”,抵达人心,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强大的支撑。
(三)可以强化“四力”,提升政治素养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这句话内涵十分丰富,落脚点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以结果为导向,而出发点、路径则具体可操作,可以说,这是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节目的工作指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2],这是中国记协在总结多年评奖经验时提出的第一条总体导向和标准。因此,要想在新闻创优大比拼中脱颖而出,必须将增强“四力”作为创新创优的重要抓手,作为能打胜仗的方法路径,自觉主动地在差距中找不足、在短板中强弱项,力争在融合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推动新闻创优工作不断强起来,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期待。
二、锤炼扎实“脚力”,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抓活鱼”
(一)好脚力使人走得正、走得实、走得稳。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在哪里?只有用“脚力”才能找到。在抵达现场的路上,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脚下沾泥土,笔下方现真情。脚力到位,才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迸发。这是新闻实践的“硬核”方法、“硬核”路径。
以问题为导向,走进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新闻现场,获取一手信息,才能更好地摸清底数,把握形势,生动反映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从而找准工作坐标和目标定位,助力发展,推动工作。
(二)以足践之,让报道更扎实
举例来说,2020年8月28日,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创作的广播长消息《从“特斯拉速度”到“长三角速度”,看浦东的示范效應》获得上海新闻奖,并被报送推荐中国新闻奖。
这篇新闻以江浙两地企业复制浦东新区特斯拉公司快速拿到开工许可,迅速落地浦东的经验为由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先从“特斯拉速度”的制度创新方法和效果说起,再以实际案例展现其逐步常态化成为“浦东速度”“上海速度”,进而复制推广到长三角地区,成为“长三角速度”。
根据相关评委的评语介绍,这篇报道首先体现出了记者的“脚力”。新闻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驱车近两小时,在临港新片区独家采访到了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这也得益于记者未雨绸缪的长期保持沟通、联络。采访完特斯拉公司,记者又马不停蹄,赶往江浙两省采访相关企业,并采访到了江苏省发改委负责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的相关官员,总行程超过1000公里,使采访扎实丰富,既有最先受益企业的声音,又有兄弟省市受益企业的同气相连,还有制度创新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官员的进一步诠释,生动反映了改革部门和企业百姓的心声,为“浦东经验”复制推广的显著成效由衷点赞。
而从更深层次、更高层面来说,“脚力”另有一种含义,即你站在哪里,方位就在哪里,你的方位就代表你的观点立场乃至政治立场。该作品的整体脉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浦东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3]。这正是旗帜鲜明,保持政治立场的体现。报道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得到了三省一市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练就敏锐“眼力”,勇当时代船头的“瞭望者”
(一)好眼力,使人看得见、看得准、看得远
复杂多变的新闻场、舆论场中,众声喧哗,众说纷纭,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举旗定向、引领时代的作用,彰显专业与理性的力量?有一副好的“眼力”至关重要,这个“眼力”不是生活中简单的待人接物的“眼力见”,而是通过现场采访、倾听多方声音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力和辨别力,迅速找准切入点、细节点。
记者2016年11月21日采写的电视长消息《总理点赞“双随机”监管模式,明年将全国推广》,先后荣获上海新闻奖等市级以上奖项。
作为县级融媒体记者,报道这一类型题材本身并无优势,但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当天,李克强总理为上海自贸区启动了一次“双随机”抽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记者通过李克强总理的现场声,被抽查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及市场监管局执法干部的采访,道出了这一创新监管模式背后的大意义——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减少权力寻租,倒逼政府职能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在总理随机抽取被检查企业后,记者还跟着执法干部去这些食品生产企业,现场了解“双随机”抽查流程、企业感受等,以具体的案例彰显这项改革的新时代意义。
(二)以眼辨之,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寻规律、看本质
表面现象,人人可见,关键是要从表象看到本质;一般问题,人人可见,关键是要从一般中发现规律。见人之所见是基础,见人之所未见或不能见则是更强的本领。练就这样的“眼力”,需要新闻工作者首先高度关注身边亮点、社会热点、制度堵点、民生焦点等,多维度、多角度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所在;其次要结合实际,观察细节;最后要提高识见,从上帝视角去俯瞰,从大局角度去分析,从历史维度去比较,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使新闻报道既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能够达到立足本土、观照中国的大格局。正如古人所说:“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四、激发丰富“脑力”,练就长于深刻分析的“新闻脑”
(一)好脑力,使人想得全、想得细、想得透
激发丰富“脑力”,只有“多想”才能激活“脑力”,写出好的文章。很多新闻工作者在谈到自己写作思路时会提到自己在睡觉前、吃饭甚至散步都在想、在构思。好的文章,正是在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和打磨之后,搭建起了文章的框架,充实了内容,构建起了联系,才能引发受众共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
(二)以点带面,由表入里
2018年4月11日,在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播出的电视长消息《一张施工许可证办理的“自贸区速度”》,荣获第28届上海新闻奖,这篇新闻就是兼具思想深度和价值密度的实践案例。
施工许可证办理,看起来点很小,但却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平均办理时间需247天,被世界银行列为中国排名最靠后的营商指标。但因为涉及安全、土地等敏感因素,过去,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敢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改革后的首张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间,比原先缩短了近半年。
记者没有仅仅报道表面所看到的“开工速度”的变化,而是挖掘变化背后的故事和系统集成的改革路径、方法。通过实地走访率先“尝鲜”改革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感受,反映出企业以往在申办施工许可证过程中时间成本大、办证繁、负担重等相对集中的问题,立体展现了这一改革在及时解决企业难点、痛点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
而改革的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和系统集成的改革突破。記者在整篇报道中,用三个小标题分段展开论证,分别是《一网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高效互联》《网上督办:监管者也有人监督》《改革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最好水平》,使自贸区的“开工速度”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每一段落都通过首个案例加采访的创新形式,串联式、递进式、系统性挖掘其内涵,体现出一定的新闻前瞻意识。
五、汇聚奋进“笔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受众
(一)好笔力,使人写得好、拍得美、传得开
无论是“脚力”“眼力”,还是“脑力”,最终还得通过“笔力”来表达和呈现,采访时走过的天南地北、镜头下的千山万水、日积月累的素材搜集乃至灵感寻觅,如何化作一幅疏密得当、浓淡相宜的“富春山居图”呢?这考验的还是“笔力”,它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聚“四力”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2017年3月14日,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报道的电视短消息《全国首张“一企一证”今天在上海自贸区诞生》先后荣获上海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这篇报道仅有492字,上海新闻奖的评委们在评审时注意到,在短短1分27秒的新闻报道中,囊括了颁证现场画面、不同行业的受益企业实地采访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的印证。评委在点评时认为,该篇报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结构精巧,通俗晓畅地诠释出全国首张“一企一证”在上海自贸区诞生带来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体现出了记者的“笔力”。有评委指出,当天沪上各大中央级媒体和市级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新闻,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局限于颁证仪式现场进行报道,没有前往受益企业,挖掘这一首创性改革背后的新时代内涵。
(二)善于“群众化表达”,善用“年轻态语言”
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下,主流媒体应对主动积极“触网”,学会易于传播、带有“网感”的语言,深入了解市民、居民的所思所盼,用换位思考的“群众化表达”,用朝气蓬勃的“年轻态语言”,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现场视频等元素进行表达,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笔力”的温度取决于作者心中的热度,作者创作没有感情,自然无法感染读者,只有倾注情感写群众所喜所盼,才能凝聚起奋进的正能量。
练就“笔力”是一个漫长煎熬的过程,要求我们沉心静气,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六、找准自身坐标定位,本土元素彰显特色
(一)找准自身坐标定位,差异化找选题
作为县级融媒体记者,应当明晰自身所在区域的独特优势。记者所在的浦东新区,是上海16个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5万亿元,以占上海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1/3的GDP,同时,浦东是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承载地,因此也成为许多首创改革的诞生地、创新发展的排头兵。30多年来,浦东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特别是2013年9月29日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以来,“第一”的产出频率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等众多首创的制度创新措施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
无疑,“首创”这一词已成为浦东新区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过程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首创精神啃硬骨头、涉险滩,将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无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还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行动;无论是坚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还是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不展现出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首创精神。
(二)聚焦本土首创性改革,及时、精准,深入报道首创案例
以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报送,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电视长消息《全国首创 ,上海自贸区企业一证“闯天下”》为例[4],记者在标题、主持人导语、解说词中充分体现了“本土首创”元素。
首先,在标题中直接标明这项改革是“全国首创”;其次,在主持人导语中说明这是改革后浦东发出的“全国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最后在新闻解说词中进一步体现的同时,又阐明这项改革看似简单,其实困难重重。首要的就是突破现有法律,其所涉及的审批流程在上海市及全国层面还没有法律依据,为此,浦东新区运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授权,通过了关于“一业一证”改革的决定,为改革保驾护航,体现了法治政府的思维,这也是“全国人大系统首个”。
聚焦一个地区的首创性改革,不是为了说明“风景这边独好”,而是为全国各地的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样本,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讲,也是为了让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媒体讲好当地创新故事,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的“中国速度”,彰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决心”。
七、找准新闻切入点,“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重大题材的报道,要避免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抓不住,说不好,应当学会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因此,找准了一个切入点,就是抓住了一条“活鱼”。小中见大,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小切口,大主题。一个宏大的主题,往往使我们显得无力用镜头和笔来表现,看上去无从下手,实践中,我们无法表现它的全盘,但可以通过其中的一角、一点来体现整体的状况和精神面貌。
第二,小人物,大境界。小人物可以是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张三李四,可以是身残志坚开拓创新的小王小黄,也可以是艰苦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养殖大户。他们的事迹,不一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点点滴滴的小事;他们的话语,不一定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只有朴素踏实的行动。但小人物往往是最基层的实干家,是百姓心中的好人,也是最可参照的身边典型。从平凡人物的生活与故事中,找到闪光点与不凡之处加以褒扬,并与社会大主题和时代大背景相连接,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将使新闻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亲和力。
第三,小数字,大变化。要善于在共性题材中寻找独特个性,在司空见惯中看出问题症结,要让“老树开新花”,就要旧中见新、独辟蹊径,巧妙地“穿针引线”,把过去的状况和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在新与旧的对比中发现新闻点。
(二)拥抱新技术,转变旧思维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5]。这表明,在全媒体时代,在坚持守正创新、角度新颖的同时,还要善于把技术、内容、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体现融合发展的高水平作品,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制作的精致、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新闻作品本身应有的时效性和思想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6]。
因此,只有切实践行“四力”,认清内容为王与手段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内容、技术、形态浑然一体,才能创作出受众认可的精品力作。
八、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在“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优作品要在信息海洋中成为一朵朵跳跃在潮头之上的浪花,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理念之基,把做好舆论导向、围绕中心工作、体现区域特色、讲好百姓故事、反映时代变化作为新闻创优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在传播及时度、新闻角度、内容丰富度、观点深刻度这四个维度上,创新方式,把握“时度效”,巧用光与影,记录声和色,不负晨与昏,力争在各种新闻评优活动中突围而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01)
[2] 何运平.踏着脱贫攻坚战的鼓点:第26届至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扶贫新闻作品选题及构思分析[J].新闻战线,2019(22):48-50.
[3] (受权发布)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上海: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12/ c_1126732554.htm,2020-11-12.
[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廣播电视节目奖评选结果的通知[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http://www.nrta.gov.cn/art/2021/11/29/art_113_58724.html,2021-11-29.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 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6] 曹智,栾建强,李宣良.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EB/OL].北京: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6/c_1117588434. htm,2015-12-26.
作者简介?严尔俊,本科,记者,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主任,研究方向:新闻学。?邵学新,本科,高级编辑,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