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让教育更慈悲
2022-06-26杨胜丽
刚拿到新生名单的那一刻,会议上,小学部德育处胡主任认真地问:“看下小李同学在哪个班,他是六年级最难教的学生。”七年级的班主任齐刷刷地在自己班的名单中寻找。“天哪,在我班!”随后,同事中爆发出一阵笑声,笑声中有庆幸,有鼓励,更有胡主任的安慰:“这三年,班级中有小李就够你受了。”
我虽已是19年的老班,但这是我在新学校中所带的第一个班,我告诉自己必须带出点儿样子,可今天却分明被胡主任的架势吓到,难道这个小李真的有这么难教?紧锁的眉头还没来得及舒展,原六年级的年级组长又走了过来:“杨老师,您必须先把他镇住,我们就吃了亏,所以六年级的老师,他没有一个怕的。”哦,这算是给我支招吧?我笑了笑。
两天后,各班要打扫卫生,我在班级群发出了邀请。当天下午,小李是第一个到班的,打扫卫生很是积极。开学前一天,要组织学生发新书,小李又报名了,有条不紊地去收发室领书,很卖力地搬书。我看在眼中,很是欣慰。当天,我给孩子们买了“蜜雪冰城”。小李很有礼貌地说:“老师,您真好,谢谢老师!”我有一丝小庆幸,以为过了一个暑假,小李突然长大了,“改邪归正”了呢。
可事实说明,我“自作多情”了。
开学的第一天,小李迟迟未到校,电话联系家长,却被告知早就把孩子送入校园了。后来,我在学校的下沉广场找到了他,他召集了曾经的“F4”(六年级中最难教的四个男生),在那正不亦樂乎地玩儿《三国杀》呢。见我来,小李说:“开学第一天又没啥事,老师们不都是讲一些正确的废话吗?还不如让我们自己玩儿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接二连三地收到了反馈信息:小李拖欠作业,小李课堂上吹口哨,自修课随意离开座位……为此,我多次找过小李,对于我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他总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开学的前几天,在小李的教育上,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可仍几乎无效。我想过干脆放弃算了,也想过狠狠地“修理”他一番,或许,他就“老实”了。可是,我想起开学前小李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想起小李那句甜甜的“老师,您真好”,瞬间泛起一层心的涟漪,“爱劳动的孩子不会坏”。我有些后悔,开学之初忙乱,我的教育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粗暴。我决定放慢脚步,陪着小李慢慢长大……
一节晚自习下课后,科代表很气愤地告诉我,小李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哈,这次,我似乎并没有那么生气,平和地把小李留下:“小李,您作业没有完成,我想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贪玩了,也可能是真的不会。这样吧,来办公室,老师陪您做。”小李先是不肯,于是我电话告知家长,晚些我会送小李回家的。小李同意了。同事已纷纷下班,办公室只剩下我和小李的,他和我并排坐着,我备课,他写作业,偶有几题不会的,我给他讲解。当我提前批阅了小李的作业后,意外却美丽地发生了,“老师,我英语作业也没完成,我去教室把作业本拿过来,您再陪我一会儿吧。”前一次,我对小李说“您”时,小李的眼神里满是惊讶,就这么一会儿,小李却对我用“您”了,我怎能不惊喜呢。小李写完英语作业,悄悄地把作业塞进英语老师还未来得及批改的一沓作业中,重重地把自己的名字划出未完成作业的名单。
“杨老师,现在我可以回去了。”小李兴奋地说。
“好,我送您回去。”
“不用的,我家离学校不远,我自己回去,您也早点儿回家吧,您儿子在家等您呢。”小李摆摆手谢绝道。
“没关系,小哥哥长大了,他一个人在家,我放心的,我送您一程吧。”原本打算开车送小李回去,但转念一想,陪孩子走一程吧,这一定是难得的教育契机。
一路上,小李走在左,我走在右。这段路,只有1400米,我们整整走了20分钟,因为在修路,我们走得特别慢,更因为小李有太多的话想对我说。小李说起他的家庭,父亲在老家,母亲一个人在省城边打零工,边陪读。小李说起他的小学,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老师让一些同学不要跟他玩儿。小李说起他的梦想,长大了,想做一名兵哥哥,保家卫国……
说到伤心处,小李哽咽道:“老师,我也很想变好,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老师,我不喜欢学校,我不讨厌老师告状,但每次有老师告状,妈妈就会把我劈头盖脸一顿骂,如果爸爸在家,我就会挨打。”小李的声音越来越轻,轻到在安静的马路上,我分明能听到小李的抽泣声。这轻轻的抽泣声背后,一定是深深的呐喊与请求——老师,这次您能不能不告状?
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小李领着我来到了一幢老旧的居民楼,沿着狭窄的楼道,来到了小李家的出租房。小李的母亲开门见到我,一直很不好意思:“老师,进来坐坐吧,咱屋里小,别嫌弃。”我打量了一下屋里,约莫也就20平方米吧,两铺床已几乎挤满了整个空间,衣服、棉被叠在角落足有两米高。“小李妈妈,今天小李拖欠了些作业,我决定把他留下来补做,这并不是对他的惩罚,而是我舍不得放弃他。我想在初中这样一个新的起点扶他一把。所以,希望您千万不要责骂他。”
小李的母亲接过话:“杨老师,这孩子真的很皮,我看到老师都怕,怕老师反映他闯祸。”
“小李妈妈,我特别理解您,您生怕孩子闯祸,也正说明您的善良。小李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劳动中不怕累,不怕脏,深深地感动着我。过去的都过去了,我们还是相信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的。更相信这一份‘相信’,会是小李以后前行的动力。小李,您说呢?”当我的目光坚定地看向小李的时候,小李“扑通”一声跪在了我面前,哭着说:“老师,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老师,以后您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扶小李起来后,他去公共浴室洗漱了,我和小李的母亲拉了会儿家常,“生活不易”是他们家状况最简练的概括,老家的爷爷奶奶病危,小李父亲回去尽孝了,为了让儿子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小李母亲独自在省城带着儿子,省吃俭用……
儿子的电话催来了,我不得不告辞,小李的母亲执意送我到小区外。一路上,我们更多的是沉默,同为母亲,她更多感受到的是力量,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慈悲。
到家后,我收到了小李母亲发我的短信,“杨老师,您好!很荣幸孩子分到您的班级了,您的言谈举止我由衷敬佩。言语方面我不太善于表达,请您见谅。
“孩子太皮给老师们添麻烦了,回家都说老师们教导的各方面都很好,10天的课程看到孩子瞬间长大,但自控能力差,还得花不少心思督促,就难为老师们了。再次感谢,荣幸之至,小李在您的培育下我才看到了希望。”
朴素的语言,道尽了孩子和家长的感激与期盼。
我回复道:“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静待花开,而不放纵,这个种子即便永远不会开花,却终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或许,小李就是。”
第二天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小李写给我的卡片,尽管有着多个错别字,却成为我这个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之后的日子,我、小李的母亲、小李,谁也没有再提起那晚发生的事,但小李却真实地变了,他开始慢慢读懂我的眼神了。后来,老师们反映,小李的笑容里多了一分纯粹,眼神里多了一分踏实……
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诉求,小李就是。一个“油盐不进”的男生,他内心深处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痛点,如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呢?无他,陪伴。我一直在寻找教育的契机,安安静静地陪他一程,听听他的倾诉,在陪伴中,打开他紧琐的心门。小李从小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父母简单粗暴的养育方式,同伴交往的不鼓励,使得他像小刺猬一般把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可是,他又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关注与肯定啊!
小李之所以能改变,并不是因为我对他多么的关照,而是,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对他无条件的接纳……
作者简介:杨胜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衢州人,中共党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衢州市115人才、市名师、市优秀班主任、区拔尖人才、区教育领军等。
20年来,致力于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已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封面人物,被誉为“最走心的班主任”,其事迹被《浙江新闻》《衢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著有《有一种教育叫故事》《且行且慢——给青年班主任的33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