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个维度

2022-06-26孙馨月吕立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

孙馨月 吕立超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贡献来看,其呈现出人民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过程。从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发展动力和现实路径提供助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3-0008-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从百余年党史历程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彰显出卓越的理论真理性,并且不断焕发出新的伟大生命力。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深度文本探析,挖掘其深层次含义,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探进,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彰显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个维度

从整体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代价值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出了人民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高度融合。所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化研究,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真谛,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注入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新血液。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人民的概念界定基本指向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主导性,且从事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的劳动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体现出社会生产实践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统一。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导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彼时的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人民实现自由解放的理论观点,即人民若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就必须消灭社会、民族和宗教压迫,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尽管始于欧洲,但却不局限于此,而是放眼全世界,在跨越国度、跨越民族的无与伦比的人民情怀中,体现出理论上的深刻人民性。这种人民性可视为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并为人类社会历史走向何处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性,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指的是阶级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和无产者。同时,其人民性又具有国际属性,是伴随着世界共产主义“现实运动”,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价值目标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基础,以“解放”为方法的理论,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体现出鲜明的人民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3〕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悬挂在阁楼上的“纯理论”,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而是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与其他理论的相融性、开放性,使其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比如,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吸收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彻底摒弃了唯心主义思想,并最终形成了唯物史观;在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力量,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与时代同向同行,不断吸收人类进步思想与文化的精华。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彰显出其强大的开放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只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赖以生存和再生产的物质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前的旧哲学体系中往往缺少实践性,表现为人脑中飘渺而神秘的臆想,其理论旨归既不来源于实践,也不指向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则根植于深刻的实践洞察。比如,为了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在工厂与工人阶级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历史局限性和剥削本质,指出无产阶级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遭到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压迫,被疯狂掠夺劳动的剩余价值。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能够指导实践。而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根基正是基于“世界可知性”的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必须依靠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使其不同于以往哲学理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改造世界,引导无产阶级通过解放斗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真正意义的自由解放。正是这种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拥有不竭创造力和蓬勃生命力。

二、中國共产党百余年党史在三个维度的确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石、赖以存续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从而在不断的斗争中经受考验,完成一次次壮举,实现一次次飞跃。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除了它本身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有了“用武之地”,发挥出无比强大的行动能量。6E2E107E-4C8C-46AA-A6B0-1C02F9A15D28

(一)百余年党史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5〕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解放为目标,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一系列人民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从制度安排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创新创业精神极大地被激发了出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彰显出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群众观中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思想,系统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关于人民的根本原则问题,清晰地勾勒出通过惩治腐败、生态治理、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实际举措践行群众路线的共产党人“人民性”画像。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中得以实现。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温饱-人民发展”〔6〕的历史跨越中始终把坚持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奋斗,使民生福祉不断得到增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向前。百余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通过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动彰显,在不断依靠人民取得事业的胜利过程中,人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民性上得到了高度体现。

(二)百余年党史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思想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根据不同时代提出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作出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回应,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指导理论。在无数共产党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下,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革命事业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国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立足于科学判断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时代脉搏,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发展思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节点上,针砭时弊、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经济理论、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国际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开放兼容性,在百余年党史历程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创新力。

(三)百余年党史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显著特征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尝试与探索深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助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成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7〕。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将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定位于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之中,展现出一个全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实践行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构想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仍然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诉求并通过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够得以实现〔8〕。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极大地丰富起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和质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党通过进行自我革命,增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了应对“四种危险”“四种考验”的能力和水平,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党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制度优势不断转换为治理效能。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紧扣时代问题转向、顺应社会矛盾变化要求、引领国家社会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百余年党史中得以充分印证〔9〕。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个维度的再探讨

百余年党史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彰显出跨越时代的理论深度,展现出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理论广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应当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不断走向胜利的信心,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和理论保障。

(一)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深刻揭露了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的本质,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意味着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关怀,所以,“人民至上”是深深镌刻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中的。马克思主义构想出的理想社会应当是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承继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了党百余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10〕。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性贯穿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实践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治过程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在实践中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让人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中切实感受到政策制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使党和人民紧密相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的伟大斗爭中,党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深刻诠释了“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生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得以进一步彰显,人民性的价值旨归贯穿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中。可以看出,在政党意志与制度优势之间,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通过党的价值定向和政治制度的实践定向,使人民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以一以贯之,进而实现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根基不断稳固。6E2E107E-4C8C-46AA-A6B0-1C02F9A15D28

(二)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征。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1〕。比如,在新自由主义竞争市场的影响下,鼓吹经济全球化中私有制优越性的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经济危机时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下丧失了说服力。而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依然使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在同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我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应对西方价值和文化渗透的同时从正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实现了思想上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多元化和多极化的复杂形势以及国内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更加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创新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探索。

(三)实践性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本身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并且在实践中历经反复检验而日趋完善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我国现阶段全部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门实践科学,同样也是一整套实践方法论〔12〕。党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理论延展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尽相同,但是在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上仍然能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设定清晰的规划方案和战略构想,既立足当下,又展望未来,明确实践方法、过程和步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实施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福利事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减少自然污染、修复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环保立法与检测等。总而言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中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方法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向深处,以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部实践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过程,在斗争中实现革命的彻底性,在革命中锻造斗争本领。所以,唯有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实现思维创新、生产创新、治理创新、体制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前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3〕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4〕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6〕燕连福,王丽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J〕.思想战线,2021(04):12-20.

〔7〕屈建军.中共一大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J〕.共产党员(河北),2017(24):8.

〔8〕李 哲.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时代〔J〕.人民论坛,2019(05):104-105.

〔9〕周康林,郝立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2):26-31.

〔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11〕吴 健,胡慧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90-92.

〔12〕 秦德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性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07):12-21.

责任编辑 尔 东

〔收稿日期〕 2022-04-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06)。

〔作者简介〕 孙馨月(1987-),女,山西运城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吕立超(1988-),女,山西宁武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6E2E107E-4C8C-46AA-A6B0-1C02F9A15D28

猜你喜欢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