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25武书敬
摘 要 聚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及其成因,精准施策,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构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成果应用等焦点问题上发力,拓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引领英语专业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4-0057-05
0 引言
课程思政近年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热点,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在真实的理论和实践探究中,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导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效果难以达成。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实质,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剖析课程思政的实施痛点及成因,并提出精准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对实现“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课程思政进行了重要论述,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取得较好的效果。课程思政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由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学者对课程思政内涵的阐释存在差异。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理论观、资源论、课程论和综合论[2]。其中,持有理论观的学者将课程思政视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是政治思想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创新理念;持有资源论的学者将课程思政视为德育元素挖掘和实施的实践活动;持有课程论的学者将课程思政视为思政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持有综合论的学者将课程思政视为理念和方法的综合体,是教育观、课程观和方法论的融合。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课程所进行的科学的育人活动和实践。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所增设的专门的课程类型或者课程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所有学科、专业和课程[3]。
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内涵源于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和英语专业的结合体。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元素、方法融于英语专业教学全过程,是英语专业教育者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发掘思政资源,并将思政资源以适切的方式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英语专业的隐性思政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英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
2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英语专业尤其需要课程思政建设,这是由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英语专业所学习的语言主要是英语,语言中蕴含着文化,文化寓于语言之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西方文化。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会阅读大量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报刊以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还会经常浏览外国网站。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学生若缺少批判性思维,不能正确甄别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其全盘吸收,那么就很难形成和中国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分化”和“西化”,极易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其次,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个体行为更加熟悉,一些人很容易受到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过分注重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利益至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认同感。
最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西方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极少甚至缺失;教师重西方文化的讲解,轻中国文化的融入;学生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轻综合素养的提升。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可能会失去判断能力,对西方文明情有独钟,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爱国热情不足,崇尚西方文明有余。
3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痛点及原因剖析
目前,学界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课程思政产生的背景、内涵、意义、实施路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学者尤其对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予以格外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在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单一,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推广应用价值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不强;研究层次多侧重宏观,操作性不强;关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学者不够广泛[4]。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者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者,其价值取向尤其需要引导和关注。为了深入探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以及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笔者对某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大部分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理念,认为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试图在教学中将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结合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很难找到适切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思政元素融入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不够,保持价值中立的情景更多。也就是说,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不够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和全方位的育人方法,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明确英语学科和专业的育人目标,而且要具有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能力,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英语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政治思想理论教学经验不足。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遵循学科、知识、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又要甄别思政资源的合理性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有些专业教师囿于自身知识、能力、阅历、时间、精力的限制[5],不能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清楚应该挖掘的内容,缺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和课程思政的“大格局”与“大情怀”,很难做到“润物细无声”,导致课程思政效果欠佳。
3.2 缺少健全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虽然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制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但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实效与教师的考核评价结合起来[1]。但是,各高校并未将课程思政和教师的考核评优结合起来,教师缺少正向激励,加之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课时多,课程教学任务负担重,精力和时间都非常有限,自觉自愿进行课程思政的意愿并不强烈。
3.3 缺少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有无合理、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是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检验和总结,也是检验立德树人效果的标准和参考,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效果难以量化[6],其评价要素涉及面广,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构建起来难度较大,导致很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缺失或者偏颇。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引领,课程思政的目标很难落实和实现。
3.4 协同育人机制还需加强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育人主体的协同创新、同向同行,不是单独一个人或者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具备的条件不同,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也不尽相同,如果能够实现资源、信息和人力的共享,那么会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较少,协同机制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缺少深度协作和有效交流的育人机制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挑战。不仅如此,英语专业学科体系内部各课程应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有何独特的思政价值还不清晰,缺少对各门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思政的协同和关联性差,计划性不足,碎片性和随意性现象严重。
4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策与建议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教育主体协同发力。要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当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顶层设计、精准施策,从理论的前沿性和系统性、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入手,基于新形势和新需求,完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加强各教育主体的创新协同,增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4.1 完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要找准课程思政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纲要》的要求,制定适合英语专业的思政目标,并将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融合,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1]。在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融入中国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批判性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要求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健全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终身发展意识。
根据《纲要》的主线、重点和核心内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可遵循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
1)在宏观层面,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从国家和社会需求、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探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不同要素、功能和结构,构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阐明课程思政元素、规律和方法,从纵横两个层面进行课程思政的系统研究和指导。
2)在中观层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中,提出融入的方法和指导性建议,编写课程思政教材,注重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的协同。
3)在微观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实施课程思政内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赋予其不同的思政内容和功能。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引领作用,又要发挥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润心功能,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科学有序地分配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择与编写、课时以及课时内容的选择与分配中,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和教育活动中。
4.2 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由于英语专业的独特性,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显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容易辨识,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隐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有迷惑性,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才能辨识。要学会揭示语言的政治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和甄别力,让学生形成中国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
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变化,不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找准英语专业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英语专业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具有构建中国话语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精选教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主题、前沿动态、热点问题、突发事件中,选编课程思政素材。教材编写要以立德树人为内在逻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语言规范与意识形态等与英语专业关系密切的领域深度融入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语言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升以及价值塑造的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以及甄别是非、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7]。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以及跨学科课程思政的互建互享,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引领其他课程建设。同时,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新媒体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模态的课程思政元素,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学习、阅读、讨论、辩论、研讨、展示等方式,使思政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引领学生深刻领会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提升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学术研讨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活动,培根铸魂,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情怀外化为自觉行动。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思政资源开发、实施路径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的新突破。开展校际、院际交流与合作,邀请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专家进行线上讲座和现场指导,对课程思政理论构建以及实践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4.3 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协同,需要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的联动,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进行顶层设计,确定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任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共管,教务相关部门牵头,院系推进。同时,院系、教研室和教师的育人目标与职责要明确。院系是专业课程思政的重心,负责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实现价值、知识和能力的融通,形成课程思政特色和品牌。院系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扬优势,亮出个性。学工部门积极参与,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助力。构建英语专业教师和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协同机制,深度探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合作育人路径,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衔接融合、步调一致[8]。以大历史观以及系统论为指导,拓展课程思政研究内容和领域,科学预测和规划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思政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效应[2]。
健全评价机制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9]。针对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的情况,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体现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突出价值引领,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制定精细的评价指标,加大思政考核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评价比重[10],使学生在评价、参与评价和评价反思中获得真实体验与正面反馈,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和自我成长的认同感。
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也需不断完善,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对自身师德师风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生德育素养的增值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的优先条件,提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动力。
4.4 做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
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是做好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路径。育人主体在做课程思政研究时,要有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从课题的选题、论证到研究成果的完成,都应以解决现实问题、难题入手,关注英语专业具体的育人目标,聚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设计的系统性、育人主体的协同性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研究,体现课题的应用价值和现实针对性[2];充分发挥课题动态反馈评价的功能,根据反馈信息,反思、调整和改进技术路线,确保研究成果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课程思政体系的契合度,优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保障课程思政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扩展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借鉴力,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将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发扬光大,发挥示范课程、教材和案例的辐射效应;健全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11],育才和育德兼顾,引导优秀研究成果走向实践、走入课堂,浸润学生心灵,指引学生行为。
5 结束语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大思政育人”的重要一环。目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绩,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协同性还有待提升,英语专业教育主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还不够精细,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健全。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精准、有效的策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拓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为英语专业健康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有助于英语专业回归育人初心,从而更圆满地完成英语教育的育才使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OL].(2020-05-28)[2020-07-1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侯勇,钱锦.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评价与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66-76.
[3] 卢珊珊.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20:10
[4] 邹德平.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3):59-63.
[5] 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6] 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7] 王欣,陈凡.角度、深度和温度:新文科背景下价值引领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外国语文,2021,37(6):16-22.
[8] 赵静利.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51.
[9] 石坚,王欣.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3-45.
[10] 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87-91.
[11] 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效能的实证研究”(基金编号:2020WBYB008);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模态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基金编号:202101266004);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SPOC+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金编号:BYJYZD201838);滨州学院校级一流课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素养提升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武书敬,滨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25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