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洋机器“听懂”中国话
2022-06-25徐以立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邵 良
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部机械维修班班长,工具钳工高级技师;曾获“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各项荣誉。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坐落着上海市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上海洋山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它的供气量占全市用气量的50%,高峰时段可达全市供应总量的2/3,是上海市天然气供应的“生命线”。
要想安全、稳定地供应液化天然气,设备的平稳运行是关键。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部机械维修班的成员们是这些设备的“保健师”,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能源安全。
邵良,是设备管理部机械维修班班长。
中国工匠的智慧
液化天然气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生产所需的超低温设备不仅都为进口产品,且对工况要求苛刻。由于国外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关卡设密,一旦设备出了问题,高级别的维修工作只能请外国专家解决,这样一来不仅维修成本高昂,而且停机检修还会耽误正常供气。
邵良所在班组就是负责维护这些进口设备的。“这些每天接触的设备就像自己的孩子,什么脾气、秉性还是自己最清楚。所以要保证生产平稳受控,我们一定要尽快实现自主维修。”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求人不如靠己,要尝试突破。
液化天然气高压外输泵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核心设备之一,是有12级叶轮的多级低温浸没式潜液泵。叶轮段泵轴长达3 600 mm,哪怕0.01 mm的装配误差都会产生放大效应,引起转动部件磨损加剧,缩短其使用寿命,故泵轴定位套和定位环的安装精度尤为关键。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邵良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虽然说明书全是外文,但是语言的障碍并没有难倒他,反而坚定了他要摸透设备结构和原理的信念。他上班时跟着外国工程师学习,看他们如何安装调试设备;下班后找资料,努力将技术吃透、消化、吸收和革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独创出“正负相对装配法”。泵轴中心线的垂直度单纯依赖部件加工的精度,最大偏差可能达到0.9 mm。采用正负相对装配法后,泵轴中心线的垂直度偏差接近0,这可将泵的转动部件使用寿命延长2~3倍,每年可节约40万元的维修费用,更确保了接收站的平稳运行。
邵良还通过手工研磨将误差控制在了0.01 mm内。别小看这小小的0.01 mm,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对体力和脑力的考验,更是对整体意志的锤炼。他常常在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矫正工件上的某一个数据,他能连续十几个小时反复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结果。也正是这小小的0.01 mm,将设备检修周期从8 000 h延长到了24 000 h!
此外,邵良还针对性地设计了卸料臂双球阀分离夹具、耙式过滤器导轨更新支架等10多件专用工具,创造了可逆双向充氮法、6点泄漏检测法等多项检修标准操作法,申请了2项专利,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检维修的效率和维修质量的稳定性。2012年,邵良团队率先国内同行,实现关键进口设备自主检维修。
没有难题就没有创新,难题越大,创新的价值和成果也就越大。经过近10年的巩固和验证,邵良团队做到了检修质量“零返修、零事故”,每年至少为公司节约200万元的维修成本和专家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他们攻坚克难,展示了中国工匠的智慧和力量。
检修标准化、精细化
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让邵良逐步成长为设备管理部机械维修班的“领头雁”和“带头人”。设备的先进性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这种成效的背后也对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他也渐渐发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单靠硬邦邦的理论,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经过充分的试验论证得出来的,这样的技术成果和总结出来的操作方法更实用,可操作性更强,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后,更方便新一代工人学习。
于是,为了细化作业步骤和责任,严控作业风险点,有效避免操作过程和步骤上的混乱,有心的邵良还为每台设备建立了“出生证”和“病历卡”。在设备厂家资料和检维修技术规程的基础上,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他编制工序详尽、要点明了的检维修指导系列手册;以提升检维修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为目标,从实施方案、备件准备、检修流程、安全措施、质量控制、进度管理、检维修报告等方面入手,通过循序改进的方式,将全方位、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覆盖到每台设备的检维修过程中。
这些检维修指导系列手册和程序,对检维修领域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了每种关键设备都有2~3人能进行检修项目,形成一套全方位、标准化的检修作业管理程序,构建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正是得益于这套标准化“模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封闭运行85天,邵良带领2名骨干,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设备保障任务。
邵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追求标准化管理的信念,在企业内起到了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成效显著:各专业积极响应检修作业全方位、标准化管理,编制出台6套标准化检修程序;各班组全面推行管理标准化,实现班组工作内容指标化、要求标准化、步骤程序化、质量数据化、管理系统化……
技术是可以超越的
“回顾29年的职业生涯,我从来没有迷信过‘进口’,始终认为技术是可以超越的。”采访时,邵良这样说。
在公司BOG压缩机首次大修时,一开始外方专家态度傲慢生硬,认为中方维修人员只能为他们打下手。“一些精细的技术工作不放心交给我们,但我不甘心只做简单的执行者。”憋着一口气的邵良并不迷信权威,工作时对关键数据和重要环节都进行复核,发现了几处关键数据有误,经过中外双方共同复测,证实了他是正确的。由此,外方专家对中方维修人员能力刮目相看,并让邵良他们主导另一台压缩机的维修工作。检修顺利完成后,外方专家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Excellent”。
但是坚持技术自信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邵良觉得要把这种自信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技术工人。在围绕企业技术瓶颈问题立项攻关的同时,他把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发挥邵良技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企业技能人才成长。
邵良技师工作室由公司机修、电气、仪表、运行等各专业技师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组成,现有技师骨干15名,结对带教师徒7对,通过开展技术攻坚与创新、技能培训、高师带徒、班组管理标准化等活动,保障接收站生产设备平稳运行,推动和带领广大职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
“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我一有空就带领大家学习和吸收新技术、新应用。通过提供思路,我引导团队成员们在技术学习上追根溯源,举一反三,并在学习中增强技术自信。”邵良说。
在邵良的牵头带动下,邵良技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了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内容覆盖了液化天然气操作、输气、机、电、仪、化验等六大专业和工种。目前,该工作室已编制内训课件30个、录制现场教学视频8个;建立应知应会考试题库,含近13 000道自编题;拥有讲师16人,已开展培训12次,参训人员近200人次。
在率先实现关键进口设备自主检维修后,邵良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最近两年,国内兴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的热潮,但超低温设备仍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国际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进口设备存在诸多风险。这对我的触动很大,只专注于眼前的安装调试已经不够。”提高研发能力或许是一条新的道路。
在和国内研发厂家合作交流时,邵良发现,在设备技术参数的理解、合理装配的经验等方面,还是每天和设备朝夕相处的一线工作人员掌握得多。“这让我有了新的使命感,就是尽快完成从设备守护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早日助力液化天然气设备实现国产化,这也是一名工匠应有的追求和担当。”
结 语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劳模是对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肯定与褒奖,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发展、激励人心,那么新时期的工匠则在“匠心”的经典价值守望中赋予了其新的内蕴,既守之以恒,又返本开新,把“匠心”融入精细,注入创新,用“工匠精神”树起时代的标杆。
繁忙的邵良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在上海洋山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度过。那是一座小岛,远离城市的喧嚣。他耐住寂寞,一心扎根基层,专心致志与设备打交道,凭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了一个正直进取、勤学实干、技能突出的榜样形象。他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坚守一线岗位的工匠的缩影,正在为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迈向高端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