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2022-06-25唐华臣刘立清陈仲凯
唐华臣 刘立清 陈仲凯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15)
一、引言
2019 年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平陆运河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西部地区发挥连接“一带”和“一路”的纽带作用,并对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杨旭民,2019)。按照规划要求,西部陆海新通道未来将会对西部内陆、沿海、沿江、沿边等区域的开放合作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预示着依托通道建设密切西北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有力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助推相关地区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海交汇门户和陆路干线关键节点,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广西水利、铁路、公路、水运、物流、港口等基础设施网络于一体中担当主要角色,是实现西江黄金水道和北部湾港江海联运的关键性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打通广西出海“任督二脉”,为内陆城市产业提供新的出海通道。《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也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列入规划。平陆运河发展的核心及关键是产业发展,2022 年2 月自治区政府提出,要做好平陆运河综合开发研究,提前谋划好工程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好平陆运河沿线产业经济带,助力打通开放发展“任督二脉”,激活广西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平陆运河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研究谋划平陆运河项目发展对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平陆运河流域产业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带的一部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研究成果较多的是针对运河流域与沿线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关于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而推进运河流域产业发展在运河发挥统筹区域协调和推进向海经济的重大作用中占据核心地位。基于此,本文着重从梳理广西平陆运河沿线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切入,理清运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计算产业发展关联性、发展潜力因子等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产业选择矩阵,据此提出广西平陆运河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路径以及促进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发展概况
(一)广西平陆运河流域资源禀赋基础
广西平陆运河北起西江水系西津水电站库区平塘江口,沿沙坪河而上,跨过分水岭,再沿旧州江而下,至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经钦江干流入海至北部湾钦州港,全长约140公里。平陆运河直接沟通西江和钦江水系,上游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相连,向西经邕江直通南宁、百色、崇左并达云南,向东经郁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向北通过黔江、柳江、红水河和都柳江直达柳州、来宾并通贵州,向南由钦州出海,流经区域为南宁市和钦州市(核心区域),并与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等市(拓展区域)有直接密切联系,水网密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涵盖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材料等。根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及港航发展中心数据统计,目前,全辖区水运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40亿元,内河航道里程连续多年保持5873公里,钦江主河总落差57.5米,可通航3000吨海轮,规格比肩长江航道。2021 年,南宁港吞吐量为855.06 万吨,贵港港吞吐量为9213.29万吨,梧州港吞吐量为5106.7万吨,来宾港吞吐量为1463.72 万吨,柳州港吞吐量为38.1万吨,崇左港吞吐量为235 万吨,百色港吞吐量为514.65万吨,全区水路运输港口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显著提升。
(二)广西平陆运河产业发展情况
1.工业基础坚实,产业链不断完善。平陆运河流域工业规模总量稳步壮大,位于核心区南宁市的工业基础较厚实,根据自治区统计局2020 年统计公报整理,2020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084.32 亿元,占GDP比重为22.9%,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规上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8%。钦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13 亿元,占全市GDP 比重为28.1%,初步构建了全国独有的“油、煤、气、盐”多头并进的绿色石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林浆纸、海洋装备制造、进口木材加工等全产业链架构。平陆运河流域拓展区柳州市的工业基础较为扎实、总量突出,柳州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实现历史性跨越,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01.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7.25%,是总量和占比最高的城市。其次是百色、贵港、梧州、崇左等城市工业总量较高。
2.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平陆运河流域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建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南宁、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柳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钦州、北海、防城港,以及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东兴、凭祥(傅文刚和甘卓霞,2019)。在自治区认定的38个服务业集聚区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占23 个,其中南宁6 个,柳州5个,崇左3个,钦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均为1个。
3.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平陆运河流域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日益凸显,南宁市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高新区、横州市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技术发明奖实现零的突破,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占全区总量40%以上,钦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增1 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6 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6 个自治区级智能工厂、5 家广西“瞪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 家。柳州市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位居广西第一,五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量突破600家,占广西的1/3以上,累计建成2家国家级和3家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各市R&D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情况详见表1。
表1 2020年平陆运河流域各地区R&D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情况
4.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广西积极推进平陆运河流域园区改革,工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1 年,根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工业园区名单,核心区的南宁市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达13 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4 个,钦州市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为7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3个;拓展区的柳州市和梧州市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较多,柳州市和梧州市各拥有11 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其中柳州市拥有1 个国家级,其次是崇左(8个)、百色(7个)、来宾(7个),最少的是贵港(5个),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5.产业链精准招商成果显著。平陆运河沿线各市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新思路,积极开展对接,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2021 年南宁市签约粤港澳大湾区项目39 个,涉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大健康、金融、物流等产业,总投资额达625.26亿元。钦州市签约粤港澳大湾区项目5 个,涉及新能源、先进新材料、食品加工、职业教育、大健康和文旅等产业,总投资达156 亿元。柳州市签约粤港澳大湾区项目3 个,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等市积极引进项目与企业,涉及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及技术、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新型生态铝、制糖及食品精深加工、高端家居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三)广西平陆运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运河沿线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雷同且偏向中低端制造业,加剧各市间竞争和造成资源浪费,内耗过大,特色产业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难形成(杨鹏等,2019)。运河流域各市工业“十四五”规划的传统产业领域均涉及或提出发展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建材、化工、造纸和林业等产业,产业布局重叠率达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均涉及或提出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业布局重叠率达到80%以上。区域间的产业布局重叠率较高,不利于区域间的协同互补发展。
2.港口开发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平陆运河缺乏沿江重点产业支撑,港产城协同发展滞后。港口经济腹地目前缺少临港工业的支持,沿江产业带没有形成,未能与各市产业发展形成有效资源整合,运河开放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大。拓展区城市航运产业发展不足,如百色市未充分发挥右江1000 吨级黄金水道巨大的航运功能和百色港右江沿岸主要港区的带动作用,工业产品运输方式弃水从陆现象比较普遍,物流企业多数选择公路转运方式,水路运输运能大、成本低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3.平陆运河相关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一是平陆运河流域工业人才较为短缺。根据《2021 年广西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收录的13个产业中,急需紧缺岗位占比排名前三分别是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港口与航运人才缺口较大。根据自治区相关部门调查及测算,“十四五”期间广西运输业(港口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人才需求高达14 万余人,而目前全区仅有三所高职院校开设港口与航运物流管理专业,三校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招生人数少加上部分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人才供给不能满足港口物流企业发展需求。三是人才竞争压力大。东部沿海省份相对完善的港口航运体系和较高的劳务报酬吸引一部分毕业生赴区外就业,进一步削弱了优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三、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选择
本文通过计算关联性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得出各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并将计算结果分类,将各产业分别归类排布于主导产业选择矩阵的各个象限,由此筛选出平陆运河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及潜力产业(胡建绩和张锦,2009)。
(一)各产业与水路货运周转量的相关性分析
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相关系数是衡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本文采用相关系数体现产业关联度。结合2011—2020年广西各工业产业总产值与水路货运量数据(因2017 年之后不再公布各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因此2017—2020 年采用营业收入替代),计算各产业总产值与水路货运量的相关系数(详见表2)。从计算结果看出,纺织服装、服饰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相关系数较高。
表2 各产业与水路货运量的相关系数
(二)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最早由英国学者C.E.斯皮尔曼提出,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即通过原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特征再现指标与综合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因子之间和因子内部结构及其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剔除各指标中的相关成分,将指标的差异集中起来,重新分类,形成新的指标综合体系,根据综合指标与原始指标的密切程度确定其权重,最后进行综合评定。本文拟构建产业规模优势、产业效益水平、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能源消费等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详见表3),并据此计算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数据(梁研和王青,2011)。
表3 平陆运河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SPSS统计软件,提取4个公因子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3.89%,利用选出的4 个公因子做进一步分析,得出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利用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详见表4):第一主成分F1 在产业总产值比重、总资产比重、企业数比重和区位商4个指标上载荷值总和较大,F1体现了产业规模和优势情况,是反映该产业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的综合性指标。第二主成分F2 在资产负债率、利润率、资产利润率3 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体现产业经济效益总体状况,是反映该产业的外向度、生产效率指标。第三主成分F3 在R&D人员比重、R&D经费比重指标上的载荷较大,体现了产业创新情况,是反映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标。第四主成分F4在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上的载荷较大,体现该产业能耗情况,是反映能耗“双控”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表4 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
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如公式(1)所示: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详见表5)。
表5 各产业发展潜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三)平陆运河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及潜力产业选择
根据产业关联性的计算和发展潜力综合得分的结果,可以将各产业根据自身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各产业归入主导产业选择矩阵的各个象限(详见图1)。
图1 平陆运河主导产业选择矩阵
处于第一象限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与运河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这些产业在平陆运河的未来发展中又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运河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应作为运河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处于第二象限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产业虽然与运河发展具有较强关联性,但是行业发展竞争力不足、潜力不强,因此,该象限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应在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提高其竞争力,培育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处于第三象限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潜力差,说明一些行业已发展成熟,未来发展能力不足。对于该象限的产业,未来在保持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注重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产业水平,找到这些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处于第四象限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未来应注重为这类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
从矩阵中可看出,第一、第二象限筛选出的产业与广西“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点推动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七大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先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基本相吻合。此外,运河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运河港口和航运,推动沿线地区形成完善的集生态、产业、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带状区域经济系统,打造纵贯南北、平衡东西的大运河产业经济带。由此可见,航运产业是运河基础性产业,因此,要大力发展航运,积极推进航运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港口产业发展,推动港口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根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及各市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得出的运河沿线各市目前产业基础,以及平陆运河主导产业选择矩阵与广西各市产业布局,筛选运河沿线各市潜力产业(详见表6)。
表6 平陆运河沿线各市产业结构及潜力产业选择
四、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发展路径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构建“基础工业+临港产业+向海产业”的产业体系,促进江海联通,提升运河流域经济带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以优化结构和布局为导向,夯实运河工业发展基础
发挥平陆运河沿线城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以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巩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运河沿线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梯度推进以传统产业为运河产业第一圈层产业、以新兴产业为第二圈层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形成平陆运河龙头城市,引导形成南宁市至外围城市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格局,加强与沿线城市在生物医药、铝加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龙头城市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改造提升平陆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新兴产业,促进各市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二)以打造临港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临港产业发展带
以现有临港支柱产业为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国家级大型石化基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推动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依托港口码头临港物流优势,引导企业结合泊位性质和后方产业特色,在港口后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临港物流园和产业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三)以发展向海现代产业为抓手,延伸运河产业链
以打造中国南部海域蓝色粮仓基地为目标,以构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为途径,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既有码头设施的改造升级,拓展港口运输网络,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以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为龙头,发展壮大海上风电装备、海洋渔业装备、船舶修造业,优化升级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以港口和临江、临海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绿色节能、环境友好的高端临海临港产业,推动临江临海临港工业实现低碳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
(四)以深化产业融合为动力,推进运河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导运河沿线城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升级,构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推动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围绕临港制造业,引进产前产后关键环节的服务型企业,以二产带三产,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针对运河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制定运河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清单,实施“科技搭桥行动”,推进工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合作,加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运河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五、推动广西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平陆运河产业发展规划
提前统筹布局,从国家战略角度统筹谋划平陆运河产业经济带建设,突出运河沿线第一、二、三产业特色,优化运河产业布局。在编制平陆运河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平陆运河发展规划的衔接,以平陆运河土地、空间资源、生态环保等为依据,明确平陆运河流域产业规范范围、园区建设强度等指标和要求,实现多规划融合。
(二)出台平陆运河产业指导目录和支持政策
聚焦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平陆运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按照鼓励性、限制性和淘汰性的类别,明确品种和参数,突出可操作性,分门别类指导区域产业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制定出台产业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投资门槛、准入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营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平陆运河流域产业做大做强。
(三)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发挥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职能,组建平陆运河流域产业战略规划组织机构,明确运河流域各地市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等。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和障碍。以项目为抓手,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表,落实运河流域产业重大项目计划、重大专项资金计划等重大事项,推进平陆运河产业发展横向联合、纵向顺畅、协同合作。
(四)保障用地、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需求
做好运河流域产业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梳理运河流域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分析研判,为工业用地留足发展空间。将运河流域零星工业企业优先调入产业集聚区内,促进土地集中连片,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持运河流域土地多功能使用,鼓励升级改造工业用地原址,解决工业用地未供即用问题。整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内河航运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设资金,争取国家给予前期工作和建设资金支持。保障本级财政投入,用足用好乡村振兴资金,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建立运河流域产业供应链企业动态“白名单”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白名单”企业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包括长期信贷支持在内的各类资金支持。
(五)孵化创新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大力推进人才“引育管服用”生态体系,研究出台运河流域制造业人才基地建设工作指南,建立国家、区、市三级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区域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招揽海内外物流、水利工程等行业人才,破解运河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制定人才经费投入制度和创新使用人才政策,激发技术人才活力。大力倡导和发扬“工匠精神”,以高质量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注重品牌建设,延伸品牌价值,推进沿线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