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e(Ⅱ)aq与纤铁矿-胡敏酸复合物交互反应及其结构转化过程研究

2022-06-25王玉洁雷琴凯卜红玲童辉董乐恒陈曼佳刘承帅

生态环境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胡敏铁矿复合物

王玉洁,雷琴凯*,卜红玲,童辉,董乐恒,陈曼佳**,刘承帅,

1.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50;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铁氧化物是成土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土壤中广泛存在、具有较高活性的次生矿物类型之一(Cornell et al.,1996),其表面活性、氧化还原特性和结构变化等均能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机质以及污染物等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Borch et al.,2010,尹雪斐等,2021)。近些年来研究发现(Hansel et al.,2005; Katz et al.,2012),游 离 态Fe(Ⅱ)(Fe(Ⅱ)) 和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土壤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Fe(Ⅱ)吸附在铁氧化物表面,形成了电位梯度,将Fe(Ⅱ)的电子传递到铁氧化物的另一表面,并与铁氧化物中的结构态Fe(III)(Fe(Ⅲ)) 发生电子转移,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溶解,最后导致矿物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在该过程中,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如Cd、Cr、Sb等)可被结合固定到新生成的矿物结构中,从而降低其迁移性及可利用性(Wu et al.,2018;Burton et al.,2019;Liu et al.,2019)。研究土壤铁循环过程中Fe(Ⅱ)和铁氧化物交互反应及其结构转变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土壤环境意义。

土壤作为多组分体系,铁氧化物晶相转变过程必然受到共存的其他物质如有机质、微生物等的影响,而有机质的影响尤为重要(Wu et al.,2018)。有机质作为土壤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的高分子物质,含有与氧、氮等相交联的活性官能团,使其具有氧化还原、吸附、络合等活性,并与土壤环境中的活性矿物如铁氧化物有普遍的相互作用(Huang,2004)。Lalonde et al.(2012)研究表明,在沉积物当中大约有 21.5%±8.6%的有机碳直接通过共沉淀、化学螯合等作用与活性铁结合,同时形成稳定的有机-铁基矿物复合体,从而影响有机质的稳定性。反之,有机质的含量与性质的变化可影响各种铁氧化物的沉淀,甚至阻碍晶态铁氧化物的形成和转化(Kaiser et al.,1997)。Chen et al.(2015)对不同C/Fe比例下,胡敏酸对Fe(Ⅱ)和水铁矿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有机质可通过占据水铁矿表面的活性位点,或跟游离态Fe(II) 产生络合作用,阻碍 Fe(II) 和水铁矿的接触,抑制游离态Fe(II) 和水铁矿之间的电子传递和原子交换过程,从而改变水铁矿的转化途径。Thomasarrigo et al.(2017)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聚半乳糖醛酸对Fe(Ⅱ)作用下水铁矿物相转变发现,聚半乳糖醛酸在水铁矿表面形成了Fe(II/III)-有机质配位体,切断了Fe(Ⅱ) 与水铁矿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水铁矿的物相转化过程。Zhou et al.(2018)对不同Fe(Ⅱ)作用下水铁矿-萨旺尼河自然有机质复合物的转化进行研究,发现 Fe(Ⅱ)与复合物之间的可发生明显的铁原子交换过程,但是体系中没有新物相产生。

铁氧化物和有机质作为土壤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容易结合形成有机质-铁氧化物的复合体,且有机质的存在显著影响着 Fe(Ⅱ)和铁氧化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土壤中铁、碳的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关于有机质、Fe(Ⅱ)和铁氧化物 3者交互反应的主要研究仍集中在有机质和 Fe(Ⅱ)共同作用下,水铁矿物相转变过程;或是Fe(Ⅱ)和有机质-水铁矿复合物的相互作用(Chen et al.,2015;Thomasarrigo et al.,2017;Zhou et al.,2018)。针对晶体结构相对稳定的铁氧化物如纤铁矿、针铁矿等在有机质作用下的环境行为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以典型亚稳态的纤铁矿(Lep)和胡敏酸为目标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合成不同 C/Fe比例的纤铁矿-胡敏酸复合物(Lep-H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铁稳定同位素标记和XRD、SEM以及XPS等矿物表征手段,研究Fe(Ⅱ)与Lep-HA交互作用中电子传递过程和复合物结构转化的规律,以期为土壤环境中 Fe(Ⅱ)、有机质和铁氧化物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Fe/C循环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实验当中所使用的氯化亚铁、六亚甲基四胺、亚硝酸纳、氢氧化钾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广州化学试剂厂。胡敏酸(HA,纯度>98%)购于百灵威,Fe粉末(购自isoflex,纯度>95.0%),哌嗪1, 4-二乙磺酸(PIPEs,纯度>98%)购于sigma。

Fe(Ⅱ)储备液的制备:称取342 mg粉末状的Fe(0) 置于100 mL西林瓶中,先加入3.6 mL 5 mol·L的 HCl,再加入 4.4 mL 超纯水,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完全溶解,过滤收集溶液,最后定容至 60 mL,即得浓度为 100 mmol·L的溶解态Fe(Ⅱ)储备液。

根据文献(Yen et al.,2002;王锐等,2017)的方法合成纤铁矿(Lep)及0.3,0.6和1.2等3种不同C/Fe比例的Lep-HA复合物(后面分别用Lep-HA-0.3、Lep-HA-0.6和Lep-HA-1.2表示),具体的合成步骤如下所示:分别称取0、0.63、1.25和2.50 g胡敏酸置于 50 mL超纯水中,用 0.1 mol·L的KOH溶液调节pH至12.0,搅拌至胡敏酸(HA)完全溶解,备用。将16 g四水氯化亚铁、22.4 g六亚甲基四胺和5.6 g亚硝酸纳分别溶于400、80和80 mL去离子水中溶解,将3种溶液与上述的胡敏酸溶液混合并搅拌5 min使溶液混合均匀,接着置于 60 ℃水浴中反应3 h,离心分离,可得 Lep及Lep-HA复合物;最后将样品进行冷冻干燥,玛瑙研钵研磨待用。

1.2 实验流程

本实验所有操作以及反应均在厌氧操作箱内(Type A,Coy Laboratory,美国)进行。反应前所有溶液用N(纯度为99.999%)曝气2 h以上,随后迅速移至厌氧箱中平衡24 h。

反应在15 mL的离心管中进行,并在螺纹旋口处缠绕聚四氟乙烯生料带保证其密封性。在15 mL的离心管中依次加入 PIPEs缓冲溶液、纤铁矿或Lep-HA复合物和Fe(Ⅱ)溶液,最后,将反应离心管用锡箔纸避光,置于混匀仪上反应。反应温度为25 ℃,反应体积为10 mL,各物种的终浓度分别为约0.02 g铁氧化物,25 mmol·LPIPEs缓冲液以及 1 mmol·LFe(Ⅱ)。实验采样时间为 6 h、1 d、3 d、5 d、10 d、15 d、30 d,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平行样。

反应进行到设定的时间点,在厌氧箱中取样。首先取出 1.5 mL反应样品置于 2 mL离心管中,10000 r·min转速离心 15 min,过滤收集上清液,用于分析游离态物质含量;接着,向剩余固体中加入 1.5 mL 0.4 mol·L的 HCl后,震荡 10 min,离心过滤,收集上清液,用于分析吸附态物质含量;最后向所剩余的固体当中加入1.5 mL浓HCl振荡至铁矿完全溶解,用于分析结构态物质含量。同时,收集反应管中剩余的8.5 mL样品中的固体,并进行冷冻干燥,用于矿物结构、形貌等分析。

1.3 不同形态铁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分析

采用邻菲罗啉比色法分析不同形态(游离态、吸附态和结构态)的Fe(Ⅱ) 以及总铁的含量。4种稳定同位素(Fe、Fe、Fe及Fe)的比例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PerkinElmer ICP-MS NX300)的KED模式进行分析(刘承帅等,2016)。样品测试前需利用0.1 mol·LHCL将溶液当中浓度稀释至0.5 μmol·L以下并微过滤后方可置于自动进样器待仪器进行检测,待测溶液经自动进样器(采用玻璃罩与外界隔绝)吸取,同心雾化器雾化,电离后经过三级采样锥进入碰撞池内反应。碰撞池中气体7%的H+93%的He(体积分数,纯度为99.999%),气流量为 20Psi,以避免同重元素OAr和HOAr对测试的干扰。同时,根据同位素组成比例计算Fe原子交换率(刘承帅等,2016)。

1.4 结构表征方法

对反应前后固体样品分别进行 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表征,探讨铁氧化物结构转变的机制。

采用德国Brucker D8 AXS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铁氧化物进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管电压 40 kV,管电流40 mV、扫描速度0.2° min、扫描范围为6°—85°、步长为0.02°。采用德国蔡司ZEISS Gemini 300扫描电镜显微镜进行形貌分析,加速电压 0.0—30 kV,10 V步进连续可调,探针束流 3 pA—20 nA。采用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KAlpha X射线电子能谱仪分析,激发源为Al Kα射线(6 eV),通能为150 eV,步长1 eV。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形态Fe(II)动力学

已有研究表明,Fe(II) 浓度是影响Fe(Ⅱ) 和铁氧化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Chen et al.,2015;Liu et al.,2019;Zhou et al.,2018),本文对反应过程中不同形态Fe(II) 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1所示。反应6 h后,4种处理中的Fe(II)含量均快速下降,分别从 0.9895 mmol·L下降到了0.5320、0.2941、0.2182 和 0.1710 mmol·L,这可能是由于 Lep和 Lep-HA的表面吸附作用引起(Chen et al.,2015,Thomasarrigo et al.,2017;Zhou et al.,2018)。Thomasarrigo et al.(2017)研究发现,48%—84%的 Fe(II)可被吸附到水铁矿-有机质复合物的表面上。随着反应进行,在纯相纤铁矿处理(CK)中,Fe(II)含量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在反应 30 d 时,Fe(II)含量为 0.5003 mmol·L。而在Lep-HA处理中,Fe(II)含量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Lep-HA-0.3,Lep-HA-0.6和Lep-HA-1.2处理中,其Fe(II)含量分别上升到0.3950、0.3455和0.2274 mmol·L。这可能是由于 Lep-HA 复合物在Fe(II)的诱导下发生溶解重结晶过程,使得所吸附的Fe(II)发生解吸,从而释放出来(Thomasarrigo et al.,2018;Zhou et al.,2018)。Gu et al.(1994)研究表明铁氧化物和有机质二者可通过配体交换作用进行吸附,且其吸附规律符合朗缪尔吸附等温过程;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含量越大,其对Fe(II)的吸附越高。因此,在本研究中,Fe(II)的吸附量随C/Fe比增高而增加;Lep-HA复合物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的Fe(II) 越多(图1)。

图1 Fe(II)aq和Lep-HA反应过程中游离态Fe(II)浓度变化Figure 1 Aqueous Fe (II)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Fe(II)aq and Lep-HA compounds

2.2 不同组分中Fe同位素组成比例

为探讨Fe(II)与Lep-HA复合物之间的交互反应,本研究以标记的Fe(II) 溶液与Fe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组成的Lep-HA复合物进行反应,并对游离态和残渣态中 Fe同位素组成比例进行分析,其结果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可知,反应前体系溶液 Fe的 4种稳定同位素(Fe、Fe、Fe和Fe)的比例Fe、Fe、Fe、Fe分别为0.0012、0.0429、0.9425和0.0164,而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中同位素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在反应6 h,Lep、Lep-HA-0.3、Lep-HA-0.6 和 Lep-HA-1.2处理组中溶液中Fe迅速下降至0.0958、0.1256、0.1478和 0.1357,而Fe显著升高至 0.8450、0.8165、0.7951和0.8067。随后的反应过程中FeFe的变化相对趋向平稳;在反应 30 d时,Lep、Lep-HA-0.3、Lep-HA-0.6和Lep-HA-1.2处理组中Fe分别是0.0596、0.067、0.0734、0.0741,而Fe分别为0.8812、0.8732、0.8678、0.8667。由同位素分馏性质可知,若反应过程中,Fe(II)和Lep-HA仅仅发生吸附络合作用,溶液中Fe同位素比例组成不发生改变。然而,上述结果说明Fe(II)和Lep-HA发生反应,游离态Fe(II) 与Lep-HA复合物中的 Fe(Ⅲ)发生铁原子交换过程,吸附在复合物上的Fe(II)释放一个电子给复合物结构态当中的Fe(Ⅲ),Fe(Ⅲ)固体中还原释放出来,从而引起溶液中Fe比例升高(Hansel et al.,2005;Liu et al.,2019;Thomasarrigo et al.,2018)。

图2 Fe(II)aq和Lep-HA反应过程中游离态铁稳定同位素组成比例变化Figure 2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stable Fe isotopes in aqueous solution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Fe(II)aq and Lep-HA compounds

图3 Fe(II)aq和Lep-HA反应过程中固体中f 57Fe变化规律Figure 3 The value of f 57Fe in solid sample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Fe(II)aq and Lep-HA compounds

为进一步确定Fe(II)发生原子交换进入到Fe(Ⅲ)中,本研究同时测定了固体中 Fe同位素组成比例(图3)。反应前残渣态中Fe为0.0218,在反应6 h后,Lep、Lep-HA-0.3、Lep-HA-0.6和Lep-HA-1.2处理组中Fe迅速上升,分别可达0.05989、0.05914、0.05906和0.05933。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残渣态中 Fe同位素组成比例趋向平缓。结合游离态和残渣态中Fe和Fe的含量变化可知,Fe(Ⅱ)吸附在铁氧化物表面,并将电子传递到铁氧化物固体,自身被氧化成Fe(III);同时结构态Fe(III)(Fe(III)) 接受电子,发生还原生成Fe(Ⅱ),即Fe(II)和 Lep-HA复合物中的Fe(III)发生铁原子交换过程(刘承帅等,2016)。

利用体系中4种Fe稳定同位素组成比例数据,计算可得反应体系中铁原子交换率(图4)。从图4中结果可以看出,在反应进行到30 d时4种处理组的铁原子交换率分别达到91.82%、76.71%、69.69%和64.31%。相对于纯相Lep而言,胡敏酸的加入,显著抑制了Fe(II)和Lep-HA复合物的交互反应,且随着C/Fe比例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Lehmann et al.(2008)对有机质与铁氧化物之间吸附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有机质可吸附固定在矿物的微孔结构中,从而影响铁氧化物的二次成矿过程。其次,Chen et al.(2015)对有机质影响水铁矿二次成矿过程研究也表明,溶解态有机质可通过表面覆盖、堵塞颗粒间孔隙等作用,抑制Fe(Ⅱ)在水铁矿表面的吸附,从而降低 Fe(Ⅱ)和水铁矿的交互作用的速率。由此可见,在本研究中,胡敏酸的加入可通过表面堵塞等方式,降低了 Fe(Ⅱ)在纤铁矿表面的吸附(图1),从而降低了 Fe(II)和Lep-HA之间的铁原子交换速率。

图4 反应过程中不同处理组的铁原子交换率Figure 4 Percent exchange of Fe in Lep or Lep-HA during reaction

2.3 矿物结构和形貌分析

对反应前后的矿物结构进行分析,其 XRD图谱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本研究所合成的(反应前)矿物均为纤铁矿,其在衍射仪扫描二倍角(2)值为 16.28°、31.46°、42.34°、44.46°、50.74°、54.95°、57.76°、62°和71.52°处有相应衍射峰,与纤铁矿的标准卡相同。同时,随着C/Fe的升高衍射峰的强度会逐渐降低,表明胡敏酸的存在会影响纤铁矿的结晶度及晶体结构。利用全谱分析软件 Total Pattern Solution(Topas)软件进行分析拟合,定量分析反应前后晶胞参数(a,b和c)的变化(表1),结果显示,胡敏酸的添加显著降低了纤铁矿的晶胞参数,且随着复合物中C/Fe比的升高,晶胞的粒径逐渐降低。

图5 反应过程中矿物结构分析XRD图谱Figure 5 XRD patterns of the transformed Lep or Lep-HA compounds during the reaction

表1 反应前后Lep和Lep-HA复合物结构XRD晶胞参数变化Table 1 The cell parameters of Lep and Lep-HA calculated from their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图5显示,在Lep处理中,纤铁矿在Fe(II)作用下,逐渐向针铁矿发生转变;反应15 d时,在二倍角值为 20.91°、24.92°、38.98°、40.68°、46.95°、48.47°、69.83°处逐渐出现了针铁矿的特征衍射峰,且在30 d时,全部呈现针铁矿的相应衍射峰。这说明纤铁矿在Fe(II)作用下,可发生晶相重组,生成针铁矿。而在Lep-HA复合物中,矿物主要仍以纤铁矿为主,无针铁矿产生,且随着反应的进行,纤铁矿对应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加、峰形呈现逐渐完整。同时,根据 XRD图谱计算其晶胞参数(表1)可知,反应30 d后,在Lep-HA复合物的晶胞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其在Fe(II)作用下转化成结晶度更好、晶粒尺寸更大的纤铁矿。Yan et al.(2016)对不同Fe(II) 浓度作用下纤铁矿老化过程中矿物的晶相转变进行研究发现,在Fe(II) 低于1 mmol·L的条件下,纤铁矿可转化为纤铁矿和针铁矿;而当 Fe(II) 高于 4 mmol·L时,纤铁矿可转化成磁铁矿。由此可见,在 Fe(II)初始浓度为 1 mmol·L作用下,Lep和Lep-HA的复合物可发生晶相重组,分别生成纤铁矿和针铁矿。

以Lep和Lep-HA-0.6复合物的处理为例,对反应前后的矿物的形貌进行分析,其SEM图谱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原始合成的矿物中,纯相纤铁矿是表面光滑、细小薄片(图6A),而胡敏酸的加入,分散了纤铁矿,并吸附于铁氧化物表面,从而引起Lep-HA复合物形貌较大的变化(图 6B)。在反应 30 d后,纤铁矿Fe(II)作用下转化成针铁矿,由表面光滑、细小薄片状的小片纤铁矿几乎全部转变为针状、粒径大小不一的针铁矿(图6C);而Lep-HA复合物转化产物仍以纤铁矿为主(图6D)。

图6 反应前后矿物形貌SEM分析Figure 6 The SEM images of Lep and Lep-HA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

2.4 胡敏酸官能团的变化

为了解反应过程中胡敏酸的稳定性及其对Lep-HA复合物结构转变的影响,对反应前后Lep-HA-0.6复合物样品进行XPS分析(图7)。在原始Lep-HA复合物中,C 1s在结合能为 284.8 eV和287.6 eV出现两个典型的峰位,分别归属于脂肪碳的C-C键基团(Singh et al.,2014)和O-C=O基团(Platzman et al.,2008)(图7A)。随着反应的进行,胡敏酸结构发生了改变,XPS结果显示Lep-HA复合物仍存在C-C和O-C=O基团,但C-C基团含量从86.17%降低到69.86%,而O-C=O基团从13.86%增加到16.13%。这可能是由于胡敏酸发生了氧化反应(Platzman et al.,2008)。Unnikrishna et al.(2002)利用XPS分析Mo-C等金属配体时发现,其结合能在 283.4 eV位置出现了金属和碳结合物的高斯峰位。本研究在同样位置出现了高斯峰位,且在本研究中仅存在 Fe金属离子,因此推断在本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了Fe-C基团(图7B)。由此可见,胡敏酸可通过与Fe(II) 形成配体,参与或影响了Fe(II)和Lep-HA复合物相互作用过程。

图7 Lep-HA复合物反应前后C 1s的XPS光谱Figure 7 XPS spectra of C 1s for Lep-HA compounds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 30 days

2.5 反应机制讨论

铁氧化物和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两个主要成分,常结合而成的无机有机复合体界面,是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活性单元介质,研究 Fe(Ⅱ)与和铁氧化物-有机质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具有更重要的土壤学意义(Hu et al.,2018)。研究表明,有机质的存在,显著影响了 Fe(Ⅱ)与弱晶型铁氧化物水铁矿的交互作用(Jones et al.,2009;Chen et al.,2015;Zhou et al.,2018)。在有机质浓度较低时,水铁矿可在 Fe(Ⅱ)作用下转化成纤铁矿、针铁矿等,而有机质的存在抑制了水铁矿向针铁矿转化;在高浓度有机质作用下,则显著抑制了水铁矿的转化,其原因主要在于有机质占据铁氧化物矿物表面活性位点,或跟 Fe(Ⅱ)产生络合作用,阻碍了Fe(II) 和铁氧化物的接触,抑制 Fe(Ⅱ)和水铁矿之间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改变铁氧化物的转化途径。体系中的C/Fe比例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Fe(Ⅱ)和纤铁矿-胡敏酸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现,随着胡敏酸的加入,Fe(Ⅱ)与纤铁矿相互作用过程中铁原子交换速率,铁氧化物二次成矿的产物类型、结构和形貌等均发生改变(图4—6)。在无胡敏酸存在时,体系中的Fe(Ⅱ)在纤铁矿表面发生充分的吸附,并与纤铁矿中Fe(Ⅲ)发生铁原子交换,Fe(Ⅱ)被氧化成二次矿物中的Fe(Ⅲ),而且纤铁矿中的Fe(Ⅲ)被还原成Fe(Ⅱ),释放到溶液中;在该过程中,纤铁矿也被转化成针铁矿(图5—6)。而Fe(Ⅱ)在纤铁矿-胡敏酸复合物反应过程中,与弱晶型水铁矿相类似,胡敏酸的加入减少了游离态亚铁在纤铁矿表面的吸附(图1);其次,Fe(Ⅱ)可与含有羧基及羧基酚醛的胡敏酸先结合形成Fe(Ⅱ)-HA配体(图7),因而阻碍Fe(Ⅱ) 与纤铁矿的直接接触,从而抑制了 Fe(Ⅱ)和纤铁矿之间电子传递和晶相转变过程。在反应过程中,胡敏酸的结构也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胡敏酸或Lep-HA复合物的稳定性。

此外,近年来相关研究也表明,Fe(Ⅱ)在水铁矿表面吸附,发生电子传递后,容易在铁氧化物表面生成的不稳定Fe(Ⅲ),其含量及团聚成核过程是二次矿物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Sheng et al.,2020a;Sheng et al.,2020b)。在无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下,不稳定Fe(Ⅲ) 不断积累进一步成核,生成新的矿物;而在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中,不稳定的Fe(Ⅲ) 容易与有机质中的羟基和羧基等官能团相结合,生成Fe-C配体,抑制了不稳定Fe(Ⅲ) 的正常团聚成核过程,以及二次矿物的生成。

3 结论

通过系统研究厌氧条件下 Fe(Ⅱ)与 Lep-H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发现Fe(Ⅱ)与Lep-HA复合物中的 Fe(Ⅲ)可发生铁原子交换和晶相转变的过程;胡敏酸的存在,抑制了 Fe(Ⅱ)与纤铁矿的Fe(Ⅲ)之间的原子交换速率以及矿物晶相转变的途径,且抑制效果与C/Fe比例(<1.2时)成正比。同时,胡敏酸的存在也改变了矿物二次成矿的产物,在纯相纤铁矿中,纤铁矿可转化成纤铁矿和针铁矿;而在胡敏酸影响下,纤铁矿仅能重组转化为纤铁矿。共存的胡敏酸可通过表面覆盖、堵塞颗粒间孔隙或者与Fe(II) 形成有机配体,减少Fe(Ⅱ)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抑制Fe(Ⅱ)与Lep-HA复合物的交互反应,从而影响铁氧化物和有机质的结构组成。

猜你喜欢

胡敏铁矿复合物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碳量子点黄芩素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柚皮苷-壳寡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漫画与幽默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重视平面几何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铁复合物的铁含量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保证期间已过保证人不再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