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见解

2022-06-25王国新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赵 丹,王国新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程作为重要站点之一,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来进行,往往会处于低效的状态,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会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高校教师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实现思政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布局,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政认知和理念,继而锻炼自身的思政素养,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新形势分析

1.1 思政实践教学的政策诉求明确化

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各个高校需要结合这样的政策诉求,设定思政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的性质是独立的必修的公共课程,本科设定两个学分,专科设定一个学分,由此确保实践教学能够进入到常态化的格局。相比较以往的思政教育政策,可能仅仅会将此作为教学策略来提及,但是很少如同上述文件一样提出如此精细化的要求,这意味着思政实践教学的环境在发生改变。

1.2 思政实践教学的环境在改变

思政实践教学的环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当前属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工作业态,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而言,可以说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在自媒体平台迅速扩张的网络环境中,他们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会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更多的人进行互动,他们可能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但是总的来讲,辨别事情真伪、判定知识真假的能力不高,加上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快速传播性、群体多样性,很容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面对这样的思政教育环境,思政课程要想切实发挥自身多维度的积极效能,就需要切实地使用实践教学策略,引导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1.3 高校思政教育对象是特殊的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环境在改变,面对的对象也在改变,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多为00 后,出生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该时间段的社会价值是多元的,思想比较前卫和开放,他们展现出明显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希望找到展现自我个性的渠道。面对这样的思政教育对象,如果在实践教学中,仅仅使用单一的方式来进行,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不能结合他们的特长来进行合理的设定,还可能使得他们参与实际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效益自然也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再者,当前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弄潮儿,他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其中有一些思想是正向的,有一些思想是负面的,此时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迅速发现这样的动向,然后合理地进行调整,继而确保思政实践活动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是多元的,教学内容丰富,依靠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靠家国情怀教育,确保可以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依靠基本道德规范,确保公民道德素养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确保素质教育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在界定思政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将思政理论素养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践活动而去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往往难以将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关联起来,这种行为本身就反馈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认知的偏差,往往也难以保证良好的实践教育教学的效果。如果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价值认定存在问题,继而导致此方面的投入处于不足的状态,这样就可能使得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效益处于较差的状态,这些都可能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价值的发挥造成不良影响,必须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改善和调整。

2.2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交互处于严重欠缺的状态

思政实践课程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特定的思政教育格局中,可以围绕着对应的学情,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互,在交互中发现问题,找出症结,强化认知,继而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其一,思政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多数就是依靠手机或者微信实现师生交互,看起来相比以往的课堂交互更加灵活,但是实际上类似的交流群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其二,当前的师生比是失衡的,思政教师也没有在交互方面花费很长的时间,继而导致实际的师生交互处于不充分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难以找到学生关注的点,实践思政课程的设计会有偏差,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下降;其三,无论是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还是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执行环节,教师都不是很关注学生意见的融入,师生也很少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的参与感比较差,教师还是依照自己设定的剧本来进行,忽视学生探讨环节的设定,这样的教学策略也会使学生对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渐渐失去兴趣,从而使实践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2.3 思政实践教师师资处于有待提升的状态

思政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更加专业的思政教师,他们需要能够正确看待实践课程的特殊性,理解不同实践课程策略对思政教育效果的影响,由此进入更加理想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互的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政实践教学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实际调研来看,当前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此方面工作的能力是不扎实的,或者说当前在职的思政教师可能不具备此方面的素质或者能力,他们可能关注的是思政理论教育,在思政实践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思政实践教育方法掌握不到位,思政实践教育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处于欠缺的状态,这样都会对实际思政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造成不良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高校也没有切实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思政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成长,多数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也没有对应的激励机制,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会对后续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

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版块,其必然需要与高等教育关联起来,并且需要保证其有效性。为了实现此目标,就需要正确的视角去面对上述提及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去进行解决,以便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思政实践教育教学格局。

3.1 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实践融合,打造第二思政实践平台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思政实践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第二思政实践平台得以架构。在此环节需要注意的节点有:对学生使用的网络技术或者媒体平台进行调研,做出正确研判,然后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此基础上确保思政实践能够与新时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关联起来,使得实践教学的业态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进展;思政教师可以积极依靠新媒体来发布一些消息,这些消息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关联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设定对应的交互版块,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版块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由此架构师生交互的环境,确保思政实践进入深度探讨的格局;巧妙地使用类似于抖音的短视频平台,要求学生参与到思政话题探讨和作品设计中去,展现新时代学生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并且在这样的实践创作活动中,嵌入对应的思政理念,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依靠上述措施,可以使信息技术的虚拟性与思政实践的实践性很好地关联起来,学生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知思政实践课程对自身的影响力,由此确保思政教育的效果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3.2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准则,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实践教学模式设定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准则,为此需要关注的是:其一,能够切实地分析学生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性格差异,在此基础上设定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生成不同的考核机制,使得思政实践教学朝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二,注重思政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不断思考两者的融合点,确保可以架构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得实际思政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三,积极主动地对各个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诉求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专业学习情况,思考他们日常生活诉求,在充分了解学生诉求,分析对应思想问题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思政实践教学方案,引导思政实践教育教学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进展。无论是学校思政教育规划者,还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思政实践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此架构理想的实践思政教育环境。

3.3 关注思政实践素养和能力的锻炼,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针对思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其一,注重引入更多高素质、有思政实践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让他们切实地参与到思政实践教育活动中去,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和探索,引导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活动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二,积极对当前在职的思政教师开展专业化培训,切实融入对应的实践课程版块,由此引导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进展;其三,积极设定思政实践教育教学创新课题,鼓励更多的教师在此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并且建立对应的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更加理想的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创新格局。其四,作为思政教师,需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思考自身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是思想认知的偏差,就需要从思想认知矫正的角度入手,是实践经验的偏差,就需要切实的采取措施去进行自身思政教育素养和能力的锻炼,积极依靠自主学习,提升自身思政实践活动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由此确保每一堂思政实践课程可以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进展。依靠上述措施,使得思政实践素养和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继而使得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得以建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需要正确看待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思政实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的改善,由此进入更理想的思政实践教育教学环境。当然,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架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环境,关注师资力量的优化,关注思政实践模式的调整,确保高校学生可以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去,发挥思政教育的多维度效能。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