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视域,非遗文化“唱曲子”的手工技艺校本课程建设

2022-06-25张娜

学生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张娜

摘要: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应该在手工技艺类项目中多加关注。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的结合,既能将非遗文化传承的更加全面,又能促进劳动教育的立体发展。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描述我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视域下的非遗校本课程建瓯“唱曲子”。

关键词:劳动教育;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建瓯唱曲子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出了学校必须为传承非遗文化进行教育活动。因此我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建瓯市本地戏曲“唱曲子”引入校本课程中。

教育部2020年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中答道,“非遗进校园”工作要常态化、持续化,可见“非遗进校园”接下来不仅会持续,而且将会进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但“非遗进校园”在艺体类非遗文化中有许多的研究案例,可是在手工技艺类,以及非遗文化的配套技艺上鲜有教师及学校关注。传承者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文化最亮眼的部分,而应该是完整的关注到非遗文化的整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而手工技艺类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既可以让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全面,也可以引导教师将本土文化与本土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探索,促进劳动教育的立体发展,探索劳动教育的育人能力。

一、课程目标建设以劳动素养为宗旨

课程目标为课程的行进起到了引导式的作用,在国内许多非遗校本课程的研究者,也都是以目标建设作为课程的方向标。指向劳动教育的非遗校本课程在落实非遗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更注重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在文化传承中更关注学生的非遗实践创作,注重劳动观念树立、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

在非遗文化“唱曲子”手工技艺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中,我们立足于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设定:

1.了解、熟悉小竹板与扁鼓等建瓯“唱曲子”的伴奏乐器。

2.体验竹制品制作工厂的竹制品制作过程。

3.学会小竹板、扁鼓的制作技艺。

4.能够创意设计新时代小竹板与扁鼓。

5.制作小竹板,扁鼓等,为校本课程提供乐器。

校本课程授课教师以目标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动向引导,生成设置,有效的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渗透于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

二、课程实施建设以劳动创作为核心

劳动教育一定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劳动教育落实到动脑动手,手脑结合中,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根据非遗文化“唱曲子”为主题的手工技艺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实施通过微课导学,课堂教学,家校互动,社团活动,基地练习等多种活动,充分丰富孩子的劳动创作体验经历。

1.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精彩的建瓯“唱曲子”视频唱段引入课堂,让孩子通过观看视频,回味非遗校本课程中艺术类课堂学习到的唱法,孩子们自然注意到除了艺术人精彩的演唱外,乐器的作用也颇为重要。以任务式问题推进孩子们通过“观,思,查,论”等同伴合作式学习方法,探索建瓯“唱曲子”独特乐器的组成和作用,猜想它们的制作方法,并通过网络完善自己归纳的制作方法。遵循现实制作类劳动中,先创作设计再实践的客观过程,也摒弃了传统制作类活动的课堂枯燥讲授。

2.密切家校互动活动

国内大多数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极大的受限于学校无法建立完整有安全保障的劳动场所。且对于未成年人,还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注意劳动安全,而学校教师无法做到实时对大班制每一位学生的监控。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有相对安全的劳动场所,并且有家长可以为学生进行有效的监护。通过“晓黑板”+“钉钉会议”平台,教师指导劳动要领,学生可以在家里实时的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劳动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丰富创作的思维扩展。

3.充实动手创作活动

劳动教育的动手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小型的家庭环境,我国的手工业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学生体验机械化的制作过程更符合实际国情与将来的社会劳动需求。基于基地校的支持,在学校设立非遗“唱曲子”乐器制作社团,并建设小型操作工坊。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竹制品工厂中为学生争取实际接触工厂机械的机会,亲历制作过程,体会真实的劳动创作。

三、课程评价建设以劳动技能为核心

目前许多非遺校本课程评价在体系上都不够完整,逻辑上的缺失使课程的影响不明确,持续性和常态化也得不到保障。学习任务驱动式评价贯穿在本非遗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放弃单一的教师评价,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与社区参评, 来推动非遗校本课程教与学全面真实地有效开展。从学习过程、劳动学习态度、创作作品、展示展演四个方面,通过表现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关注非遗作品、成果展示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劳动学习态度和技能技法,重视课堂上学生学习经验的交流评价和成果展示评价,拓展学校、社会非遗创作和成果展示,进行劳动习惯小标兵、非遗小传承人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学习非遗的热情。

劳动教育视域下的非遗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一条新的道路。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互相促进,学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体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达成文化育人、劳动育人的目标。

劳动教育视域下的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还在课程资源、教师培养,教材编写与器具配套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校将继续探索有效的课程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守卿. 劳动教育视域下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现代教育 ,2021,(10):31-35.

[2]赵守卿. 劳动教育视域下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现代教育 ,2021,(10):31-35.

[3]林加.中小学“非遗进校园”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非遗传承研究,2021,(1):22-27.

*本文是福建省建瓯市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非遗文化“唱曲子”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1909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