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畈古建筑群文化特色及保护研究
2022-06-25王启东
王启东
摘 要:蔡家畈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其是反映皖西南古村落完整、曲折变迁史脉络的活化石。文章从蔡家畈古村落选择与布局、历史环境要素与文化风土民俗及价值入手,分析蔡家畈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保护措施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风土民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39
蔡家畈古建筑群(图1)位于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组,地处安徽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村子因姓氏居住地定名,因形状酷似八卦图而闻名。400多年前,蔡氏家族来此定居,后来蔡、殷两家联姻。由于蔡氏家族乏嗣,殷氏秉遵忠、孝、信、义,继承了蔡氏基业,在这里繁衍生息。为了感谢蔡氏奠基之情,村名一直沿用蔡家畈。另外,蔡家畈文化和清代名臣李鸿章及太湖赵氏家族文化渊源极深,从殷氏后裔保管的李鸿章撰写的赵朴初高祖赵畇的墓志铭可略见一斑。
蔡家畈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得到了空前发展,现存最早的建筑是殷呈禧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营造的呈禧公旧居。随着历史沿袭至今,蔡家畈古建筑群已经形成现有房屋650余间,建筑占地面积14600多平方米的古村落形态。它是古徽州地区、泛徽州地区建筑艺术及本土民居建筑元素相结合的范例,是反映皖西南古村落完整、曲折变迁史脉络的活化石,同时蔡家畈古建筑群以其较大规模、存续原真、风貌独特等优势而享誉皖西南地区。
1 蔡家畈选址与布局
风水学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城池、古村落的选址营造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古村落的选址绝大多数都是利用天然地形,其营造大多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而建,并且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蔡家畈古建筑群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山、村、水、田和谐共存,它背依来龙山,面对大金山,从大金山上可以直接看到花亭湖。蔡家畈古建筑群东南侧是近年新建的新农村,背靠凤形山,面对羊角尖,东北部有蔡畈水库,水库和周边山谷的溪水汇合起来形成的永兴河穿插环绕古民居。西北侧(背部)来龙山是天柱山山脉之尾,祖辈们称为“来龙岗”,所以蔡家畈也叫“龙岗”,相传有9位地理先生路过此地,都对蔡家畈的地理、风水发出了赞叹,其中有一位才学高深的地理先生经过仔细察看之后,写下一首诗赞道:“上有黑狮看岭头,下有黄龙锁水口,前有金山文峰对,后有绿竹伴书香。”他认定此地定会人才辈出,永续墨香。
蔡家畈古建筑群(图2)时跨300余年,仍保存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空间视廊,这在安庆太湖乃至皖西南地区都是不可多见的。首先,蔡家畈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地貌基本形態几乎没有变化,如山丘、水流、水田、旱地等基本都没有变化;其次,蔡家畈的空间视廊没有繁乱的电线杆,也没有各种电线密布交叉的破坏,主体上空间视廊仍属于历史形成状态,给人古朴厚重的视觉感受;再次,建筑布局、朝向、形制、时代特征等完整地展示出历史状态,即便是村落巷道布局、走向、宽度、路面材质、室外排水系统设置以及室内装修等,都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完全是300多年前的存续,具有很强的原真性。
蔡家畈古建筑群入口为村庄水口。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缪希雍所著的《葬经翼·水口篇》中有:“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处也。”由此,水口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进出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对“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即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气和煞气冲进来。入口的小道沿永兴河用石条铺就,两侧群山古木参天。进村百余米的路旁有一口常年不干涸的古井扼守要冲,继续前行,经过一小广场再步行百余米便是一大广场,古民居群环抱大广场呈不规则带状向东北方向分布。
从空间表现而言,蔡家畈殷氏宗祠置于村口,起到联系村外村内沟通纽带的作用。蔡家畈古建筑群是以堂厅、广场等为中心,永兴河沿小道、广场旁边绕过,房屋建筑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扩展格局。永兴河左侧地势平缓,为坎下。大广场西北是呈禧公旧居,坐西南朝东北,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在营造殷呈禧这处建筑时,有意在青砖上刻记铭文“康熙二十八年”,这也为研究蔡家畈村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同时,它也是蔡家畈现存历史建筑中建造时间最早且保存基本完整的一项单体建筑。
沿呈禧公旧居向西北而上过弄道右侧面朝广场(坐西北朝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排列有下堂厅、中堂厅、上堂厅等。广场东南永兴河右侧地块依山势地势较高,高出广场地平2~3米,为坎上,房屋依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主要建筑有殷良弼旧居及普通民房。
蔡家畈古建筑群是由村中的古老建筑决定的,古建筑的布局、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蔡家畈古建筑群分为普通民居、堂厅、祠堂三个格局,整个古建筑群户户有弄道相通。普通民居为一层或两层建筑,为砖木小瓦结构,有特色的民居砌有马头墙,内外修饰较简略,大部分为混水墙。
蔡家畈文物古建筑包括堂厅和祠堂,其外墙为混水墙和青水墙两种,装饰脊顶,檐口见长,鹊尾式马头墙,外观古朴厚重。堂厅布局均为长方形,由门屋、厢房、廊、天井构成,穿斗式构架,祠堂为抬梁式结构,建筑粗犷古朴,梁柱用料较为硕大,雀替、垂花柱头、砖制门簪、榫盖等均有精美的雕刻,线条遒劲流畅。
堂厅和祠堂这些徽派艺术建筑与古旧的普通民居共同构成了蔡家畈古建筑群。堂厅主要有上堂厅、中堂厅、下堂厅;祠堂有殷氏宗祠、殷氏支祠;普通民居代表性建筑主要有呈禧公旧居、维甲公旧居、浴春公旧居、殷良弼旧居、殷翠和旧居等。该建筑群历经几百年岁月,经多次修建或改建,整体保存完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 蔡家畈历史环境要素与文化风土民俗简析
除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历史环境要素是对古村落选址与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实物,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及对社会文化的崇奉。蔡家畈古建筑群内文物建筑众多,构成古建筑群的历史环境要素主要如下:①古民居围墙。如维甲公故居,正面向北为院落,平面呈半圆形,院落两边设置厢房,其围墙注重采光和通风效果,以青砖砌墙,装饰脊顶,墙体刷白灰,外围墙绘人物故事水墨画“一色杏花香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还绘有生动逼真的花鸟、博古和几何图案。②石阶、巷道。蔡家畈古建筑群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房屋之间有巷弄巷道、石阶相通,均为青石铺就,保存较好。③古井。在蔡家畈古建筑群范围内有两口古井,一口位于村口,口为方形,另一口位于村中部巷道内,正是因为有了水井,蔡家畈才得以生存和发展。④古树名木。距村口西北侧约500米来龙山山嘴上有三株古树沿山嘴环形排列,其中有两株为樟树,另一株为枫树,苍翠挺拔,树龄均在400年左右,是村庄的风水树,树前的山坡为村庄的祖茔地。
风土民俗,是指某一个地区的独特生活习性或社会习惯,诸如传统风气、习性、礼节方面等,而且能够一直沿袭下去,风土民俗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化形成的。习俗必然和社会道德与法治基础相辅相成,内容主要包括婚礼、丧葬以及节日习俗、饮食习惯、传统礼仪等。
蔡家畈古村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
①传统诗书文化。蔡家畈古村是传统的文化之村,诗书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要举办诗词、书法比赛,有保存完好的农民赛诗节,是省、市、县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及美术写生实习基地。在上堂厅(六龙堂)门前一侧置有“赛诗台”,每年开春时节高朋满座,文人雅士在此比诗切磋,开展书法交流活动,探讨汤泉古文化。
②风土民俗文化。蔡家畈古村人在饮食上有着自身的特点。节日里,他们款待亲朋好友,使用“海碗”盛菜。“海碗”俗称缸碗,分为六碗、八碗及十二碗,每当有远方或珍贵的客人来临,或者过年时,则用十六碗。因为“海碗”是青花瓷,可以彰显出高贵、大气的感觉,所以家家必备青花“海碗”,这种风俗表现了蔡家畈古村居民殷勤、豪爽、雅淡的气质和对饮食文化的美学追求。
礼仪包括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婚礼、祭祀丧葬等,是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蔡家畈古村人在礼仪上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婚丧喜庆事宜都要采用其特有的礼仪形式来致贺。先是成立议事组,然后各种事宜交由议事组操办。例如婚庆之礼,由陪轿人带上鞭炮,踩着高跷,迎娶新人到家,牵轿人则拉着新人的手,并领着新人进入洞房,给新人铺床,为了给新人讨一个好彩头,要说一些吉祥的话语。随后端来红枣、鸡蛋、香糯米混成的“枣茶”,让新人食用,以此象征爱情红红火火、早生贵子之意。吃过“枣茶”后,会由德高望重的族人主持婚庆典礼,并视其新人文化程度高低吟诗作对,彼此拉歌,把婚礼庆典推向高潮。
面对传统节日,蔡家畈古村人也有着他们特有的方式。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节日,远在他乡的人们都要回乡祭奠祖先。回乡祭祖经过千百年沿袭,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行为,更成为蔡家畈古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端午时节,家家艾草寄寒岁,户户粽情话桑麻。重阳节,当地又称“诗歌节”,这一天老人、小孩集聚赛诗台,吟诗作对。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过春节叫作过年。此时,蔡家畈古村更是热闹非凡,经年在外的人们都要在堂厅里集聚。年前,家家忙着宰年猪、打豆腐、熬板糖、玩花灯。大年三十,户户张贴春联,托盘装着“年福”,聚集在“祈福堂”,在一定的时间内,由族长主持祈福仪式后,人们带着喜庆、带着福气再回家吃年夜饭。蔡家畈古村独有的风俗,是秉承祖辈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種发扬和传承。
③农耕文化。蔡家畈古村地处皖西南山区,是深山人家,还保留着原始的山区农耕文化,耕读传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每当布谷鸟叫春时节,扶犁掌耙,吆喝着牛耕田、耙地的场景依然可见。
3 蔡家畈古建筑群价值分析
3.1 总的价值
2012年4月14日,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蔡家畈古建筑群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蔡家畈古建筑群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八项单体建筑)。蔡家畈古建筑群是安徽省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2012年12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2 历史价值
蔡家畈古建筑群从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始建至民国初年,时间跨越300多年,期间虽有修建、扩建,但始终保持着皖西大别山聚集民居的传统要素,建筑风格整体上保存完好,单体建筑风格独特,其中呈禧公故居在建造时,在所用的青砖面上刻记“康熙二十八年”铭文,将建筑始建时间记录了下来,为我们今天判断该建筑的始建年代提供了精确可靠的证据,也为研究蔡家畈村史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资料。蔡家畈古建筑群在平面布局、立面展示、梁架形制、屋顶样式、墙体砌筑、基层设置等方面,强烈地展示出皖西地区乡土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元素,彰显了地方特色,原真性很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3 艺术价值
建筑艺术价值主要展现在平面布局的合理有序、立面形象的生动醒目、结构形制的规范均衡、装修装饰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蔡家畈古建筑群在平面布局方面,既尊重自然而又不为自然所困,布局合理紧凑,主次分明,成功地完成了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上建造出一幢又一幢适合人居建筑的实践活动。在立面形象建造方面,以其浓郁的地方建筑元素垒砌起一个又一个富有特色的立面形象,其古建筑变化生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空间视廊流动且具有旋律美感。总体来说,蔡家畈古建筑群结构形制比较简单粗犷,但是每幢建筑所用的结构形制都能满足均衡要求,且制作规范,符合力学要求,结构形制比例与建筑主体规模、风格保持协调,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既节约又稳固。蔡家畈古建筑群的建筑形制均采用土木结构,外墙多为土墙,在建筑的选材上因地制宜,同时外立面厚重的土墙与周边环境能够和谐共处,达到建筑与自然相融的意境。在装修装饰文化内涵展示方面,蔡家畈古建筑群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要素,如木雕撑拱上的“连升三级”、丁头拱上的“笔锭如意”、隔扇上的“十字海棠”、窗户上的“夔龙衔福”、石墩上的“高风亮节”、柱础上的“如意缠连”等装饰。这些装饰纹样体现出蔡家畈殷氏族人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充分证明蔡家畈古村人具有强烈的生存期盼和人生追求。
3.4 科学价值
蔡家畈古建筑群选择建在山谷平坦之地,并向着朝阳方位排列建筑,面临溪流,背靠山丘,既有足够的日照时数,又能确保建筑通风,既对建筑安全有利,更对人体健康有助。在建筑选址方面,符合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条件,因此具有科学合理性。在整体村落的建设布局上,普通民居和文物古建筑由坎上和坎下连成一个整体,其间有弄道、古桥相连,使村落内民居能够集聚在一起。水系的建设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自身也与村落传统建筑、花草树木、石板桥等一同构成了村落内典型的乡土景观。
根据夯土墙不耐水的特性,夯土墙建筑屋面出檐较大。在大木结构搭牵上采用银锭桦卯等,使梁、柱、枋等主要承重构件拉接牢固,确保了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且在结构建造上也显示了木构建筑必须具有的科学性。在材料使用上,用地制宜,因屋制宜,规格尺寸、材质的选用都根据建筑的实际需要而定,如:在墙脚上铺砌条石,以加强建筑基础受力的均衡程度;在墙体下肩部位用陶质条砖砌筑,并采用四向悬挑屋顶出檐,对于缓解风雨侵蚀墙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室外排水方面的设计系统、科学、合理,每幢建筑均设置有室外排水沟,或露明,或暗砌,宽度在50厘米以上,深度在地面水平高度以下,对于降低建筑的地下水位,保持墙根通风发挥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凡此种种,证实蔡家畈古建筑群建造技术具有征服自然条件不利因素的能力与技巧,是一项成功的且符合地方自然条件的科学实践,即使在今天建筑科技高速发展中,其仍具有生存空间,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有益的借鉴。
3.5 社会价值
首先,蔡家畈古建筑群以其较大规模、存续原真、风貌独特等优势而享誉皖西南地区,是一个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于一体的传统古建筑群体,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保护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古建筑群的价值,维护其历史真实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旅游业相结合,将古建筑群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示时代历史发展脉络,让人们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蔡家畈建筑的风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其次,蔡家畈古建筑群饱含传统人的聪明智慧,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生态平衡前提下,为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社会价值不容忽略。
4 蔡家畈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
4.1 问题分析
古民居是立体的史书,承载着村庄的灵魂,延续着村庄的文脉。蔡家畈古建筑群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居民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蔡家畈古建筑群古朴风雅的生活空间及自然生态已经被现代化的新农村所破坏,有的村民因无知还在不断破坏着建筑群古老的韵味。新农村建设时常与古建筑保护相冲突,更有甚者,在古建筑群保护和建筑控制地带内任意新建楼房,这些与古建筑群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特定历史时期蔡家畈古建筑群的风貌特色和整体的古村落环境风貌。
4.1.1 古建筑群保护存在的问题
蔡家畈古建筑群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基本得到了修缮保护,但是包括普通民居在内的一些建筑仍然存在着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多數居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错误地认为古民居破旧,且很土很难看,没有现代建筑高楼大厦明亮、宽敞、实用。为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一部分居民在原房屋基础上进行加高改建新房,在房屋旁边私自乱搭乱建,致使古建筑群的弄巷空间尺度遭到一定的破坏。有些居民甚至存在等、靠、要情绪,错误地认为我们的民居既然是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必须出钱维修,即使房屋漏雨了、墙壁开裂了,也不主动去维修,任凭房屋损坏或倒塌,致使大部分的房子已经成为危房。
二是管理不到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改善居住条件,有的居民弃旧舍,择宅地造楼房,导致部分古民居闲置或仅留有老人居住,有的长年在外地打工,古村落渐渐成为“空心村”,很多老房子因无人管理而年久失修倒塌。
三是有的堂厅、门厅、厢房堆放着杂物、柴火等,私拉乱接电线的现象仍然存在,给古民居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残损破旧不堪,出现了基础沉陷、墙体开裂、倾斜、梁架歪闪、木构件腐朽扭翘、屋顶渗漏、霉烂虫蛀、白蚁侵害等现象。
4.1.2 古建筑群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蔡家畈古建筑群地处皖西大别山区,交通相对落后,经济发展较缓慢,村民依然过着农耕生活,前人留下的村落基础设施早已不堪重负,不能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居住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路村口沿河及弄巷石铺路面、石级台阶部分已被损毁,有的路面则出现凹凸不平、石块破碎及断裂等现象。
二是给水排水系统淤塞,村中圳渠(永兴河)近年来虽经多次疏浚,但是仍有多处淤塞,昔日的圳渠作为饮用水的功能已经丧失。
三是电力电讯线路纵横交错,有些弄巷民居门头檐下穿过的电线过矮过低,不仅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还容易造成视觉污染,更易造成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及古建筑群和人身财产安全。
4.2 保护利用
蔡家畈古建筑群镌刻着社会发展的烙印,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保护作为各自传统建筑文化表征的传统民居,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化遗产,是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蔡家畈古建筑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保护开发起步较晚,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的整体形势极其严峻。因此必须统一保护思想,加强宣传,卓有成效地推进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保护好先民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这至关重要。
4.2.1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做出系列重要批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还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蔡家畈古建筑文物资源,必须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做法,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共同研究、科学制定了《蔡家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力度,把古建筑群的维修保护工作做好、做扎实,树立品牌工程、形象工程。
4.2.2 保护层次要求
根据蔡家畈古村落的历史风貌特色,可以对古村落保护要素区别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措施和不同方式实施保护,可分为蔡家畈核心保护区、蔡家畈建设控制区和蔡家畈环境协调区,具体内容如下。
核心保护区:核心区是由古村落完整、真实的历史文化价值区域组成,范围包括蔡家畈古村落、祠堂屋、刘家坳。
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心区域的风貌完整性和延续性,以及整体风貌协调和景观视廊通透,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区。蔡家畈山体围合的地块被划为建设控制区。
环境协调区:包括村庄、水系、田园等。
4.2.3 加强核心区域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按照保护层次进行区分,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做好蔡家畈古建筑群核心区域的保护工作。保护内容主要为保护历史形成的村庄格局,保护集中在一起的古建筑群、弄巷肌理风貌,以及构成传统民俗文化和风貌的各种因素,具体如下。
第一,制订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维修保护。聘请古建专家,论证并出台古建筑群修缮保护方案,积极落实资金,不盲目进行“破坏性保护和修缮”,保留与古建风貌接近的普通民居,对与古建筑风貌不谐和的民居进行整治改造。
第二,抓住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实施抢救性保护修缮。保护历史形成的古村落肌理风貌、街巷格局和古民居、祠堂等,不破坏其格局和空间形态特征,完整保护好这些古建筑以及其带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对面临损毁、岌岌可危的传统建筑古民居、宗祠、桥梁、排水设施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三,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及消防设施等,加大力度对村中道路、桥梁、巷道及电线路进行整改修缮,尽快完善供水、供电、消防设施、文化及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将其融入古代历史文化中,展示原生态与现代化的整体协调性,将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挖掘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增强当地老百姓文化自信和幸福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必要。蔡氏家族现存有宗族文化、诗书文化、农耕文化、黄梅小调以及建筑艺术、风水學说、土特产、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做好这些遗产项目的整理发掘和发展传承工作,依托传承体系,做好非遗普查、传承人的保护等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层层推进。
古建筑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世工程,是保护历史、传承文化的精神工程。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以传统资源的永久利用为原则,深刻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创造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品牌,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老百姓的保护意识,使保护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为。这样传统村落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必将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积极争取古建筑保护政策落地见效,古建筑保护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晶淼,王金平.风水美学对中国古村落及传统民居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115-117.
[2]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J].华中建筑,2000(2):123-126.
[3]王庆,胡卫华.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深圳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