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钟楼寺钟楼台基历史沿革与价值考述
2022-06-25李振
李振
摘 要:钟楼寺钟楼台基是济南老城区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地标性作用。研究台基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对于老城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泉城特色、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对济南钟楼寺钟楼台基历史沿革与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基本厘清了钟楼寺钟楼台基兴起、繁荣、衰败的过程,让钟楼台基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和公众形成触碰。
关键词:济南;钟楼寺钟楼台基;城市历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34
古代时各地基本都有钟楼或鼓楼。钟楼和鼓楼是古代的市政标志建筑,一般设在城中心偏北侧一些或府衙前,提供时间提示和防贼警示作用,钟楼与鼓楼相配合,白天用钟声报时,夜间用鼓声报时,并做防贼防盗的警示之用,因此有“晨钟暮鼓”一说。民国初年,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楼、鼓楼的报时功能逐渐废除。
在济南市历下区县西巷与大明湖路交叉处北侧,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內,正对县西巷有一高大砖砌台基(图1),这里便是明清时期钟楼寺钟楼遗址。始建于明代,原是由台基和钟楼组成。钟楼寺元代时为康和尚院,明初改为镇安院,后又名钟楼寺(图2)。钟楼寺钟楼台基于201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钟楼台基概况
钟楼台基由底部基石、表皮包砖石墙体、内部夯土、登台台阶、顶部女儿墙、顶部铺地砖等部分组成,整体轮廓为和缓的金字塔形。现台基墙体下的土衬石已被掩埋0.95米,墙体高度土衬石以上至台基顶面铺地砖高6.06米,残存的女儿墙高最高0.42米,残存通高6.48米。台基底部东面17.4米、西面17.3米。南面17.1米、北面17.31米,占地面积为299平方米。顶部东面长16.2米、西面长16.4米、南面长16.4米、北面长16.12米,面积为264平方米。台基内部填土均为黄褐色黏土掺和白灰、石子、鹅卵石等物,经过逐层夯打十分坚固。
台基墙体为砖石结构,白灰砌筑。墙体底部厚1.34米,顶部至出檐厚0.9米,收分约0.44米,顺砖、丁砖混合砌筑,无统一砌筑方式。四层出檐上为女儿墙厚0.4米,为实心空斗砖墙。台基四角底部各有一块角柱石,长0.75~0.76米,宽0.6~0.62米,高1.85米。整个墙体由下而上分别为:①下部料石墙,共7层,高1.22米,厚1.22~1.3米;②大停泥砖墙,规格400毫米×200毫米×80毫米,高2.16米;③小停泥砖墙,规格300毫米×150毫米×50毫米,高2.1米;④小停泥砖砖檐,高0.3米;⑤顶部女儿墙,残高0.42米。台基顶部仅南面有两个排水槽,均为石质,长34厘米,宽40~46厘米,高26厘米,水槽槽口深约12厘米,做工精细,现仅存南面两个。台基顶部地面小停泥青砖墁地,规格300毫米×150毫米×50毫米。
台基顶部原建有钟楼,现已坍塌,仅存部分青石基础,长1.06~1.1米,宽0.62~0.9米,厚约0.4米。从台基顶部残存的建筑基础,结合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分析,原钟楼建于明代早期,建筑为大式带斗拱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带回廊,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楼内原悬挂有金代明昌年间铁铸古钟,此钟原在唐朝开元寺钟楼上,至明代初期迁于此处。古钟高2.4米、口径1.8米、重约8000千克,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钮,1993年被移至大明湖晏公台上新建的明昌钟亭内。
登台台阶位于台基的北部,由经过加工的长方形青石建成,现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
2 历史与发展
2.1 关于钟楼的始建年代
关于钟楼的始建年代,目前多以《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为依据:“旧有钟楼,居府之左翼,郡民咸请移置他所。以工大力艰,未许。会三年,上以屯田召守臣入京廷对。七月,修还郡,父老所请益坚,集章丘、邹平二县夫二百余人,木石瓦墁,系皆宿备。旬月,钟楼遂成,去府治仅一里,与鼓楼峙立……楼用康和尚院旧地,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镇安院”。落款时间为“庚戌洪武三年冬十有一月己丑初”。由此可知,此处钟楼始建年代为明洪武三年(1370),建造地点为康和尚院旧地。
2.2 关于康和尚院的地点
关于康和尚院的地点,据民国十五年(1926)的《续修历城县志》—卷记载:“康和尚院在湖南岸,明初以开元寺为府治,移钟楼于此,改名镇安院”,可知即为现钟楼寺钟楼台基所在地。另有《光庐重修正觉寺纪略》中提道:“历城出自历山门,转而西三百步,旧有寺曰正觉。盖自胜国之前,至元九年,府城内之有寺曰康和尚院。迨我朝洪武之三年,更名镇安院。至正统十年间,则尝奉敕命颁赐《大藏经》贮之,以肄僧徒。后成化十一年,德庄王分藩我济南,唯此刹适当府志前坛壝处,有司始计值,迁正觉寺。是役也,增其式廓,视昔而既张矣”。可知康和尚院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
2.3 关于钟楼寺由来
关于钟楼寺这一称谓的由来,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历城县志》记载:“钟楼寺府治北僧纲司,旧在正觉寺,成化间移于城内钟楼之侧,建佛殿藏经殿为别院,因钟楼遂名”。结合前面所列史料记载,可知钟楼寺原在城外正觉寺,明成化年间移于城内钟楼一侧,因钟楼称为钟楼寺。而关于钟楼寺的前后历史演变有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济南名胜古迹辑略》记载:“钟楼寺旧名康和尚院,明初改为镇安院,后易今名,在大明湖南,后改湖南书院,又改为提学院署,后又改为财政厅署,先在正觉寺,成化间移于城内,钟楼之侧,建佛殿,藏经殿,因别院有钟楼,遂名”。在本次勘察中,在钟楼台基东南角发现石碑一通,碑名为《济南新迁钟楼记》,落款时间为“大明成化二十三年”,由于风化严重,石碑上的文字即使通过拓片也已分辨不清,至于石碑记载的具体内容暂不可知。7064BAC4-8388-442F-B309-8DAA412E52D8
2.4 关于钟楼的维修
关于钟楼历史上的维修记录,有卫既齐的《重修钟楼记略》:“历城之东,旧有钟楼,考于邑乘,相传为钟楼寺,岁时久远,日就颓圮。康熙二十有八年余,乃作而新之。庀材鸠工,择吉创始,未几而楼岿然,步櫩周流,长廊四起,高览遐瞩,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鳞次坌涌于眉睫间。楼与鼓楼对峙,洪钟再现,考击相应,于以辨昼夜之候,严启闭之节,亦都会所宜也。”由此可知,钟楼经明至清约300年时间,保存状况愈差,几近倒塌。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卫既齐对钟楼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维修。
综合上述文献资料结合近代有关资料分析可知,钟楼寺因钟楼而得名。明洪武三年(1370)因山东按察司由青州迁济,占济南府署(运署街原济南一中旧址)为衙,济南府署只得另寻开元寺为治所,并将金代明昌年间铸造的铁钟移至康和尚院,建钟楼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将康和尚院改名为镇安院,后至明成化年间改名为钟楼寺,后又分别为湖南书院、提学院署、民国财政厅署。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山东省粮食厅、机械厅、省级机关宿舍等,现已划入大明湖风景名胜管理处。原各个时期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其中,钟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台基上钟楼坍塌的时间分析应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以后。钟楼的坍塌和台基墙体的局部损毁直至大明湖扩建前均未曾修缮。2008年,大明湖新区扩建过程中,经过专家论证,将钟楼寺钟楼台基定为大明湖新区八景之一。同年,为了解钟楼台基的建筑结构、始建年代以及台基顶部钟楼的有关遗存信息,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钟楼台基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此次发掘,发现了台基顶部钟楼建筑遗迹、登台台阶遗迹,探明了台基土衬石位置,对台基的内部夯土层结构进行了解剖分析,并出土了瓷器、陶器、铜钱、玉器等遗物。依据考古发掘的信息资料,按文物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编制了施工设计方案及施工图设计。
2009年,大明湖擴建指挥部筹措资金,由具有文物工程施工资质的济南齐鲁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承担钟楼台基的修缮保护工程。工程于2009年7月8日开工,2009年8月23日部分项目竣工。主要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台基墙体基础勘探及加固、坍塌缺失墙体的重新砌筑、现存墙体砖的局部剔补、台内三七灰土的回填、登台台阶的部分恢复(图3)。在本次勘察中,为进一步摸清台基顶部钟楼的遗存情况,对台基顶部南侧及西侧区域进行了小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钟楼一层外檐磉墩,并出土石碑《济南新迁钟楼记》一通。
2.5 关于铁钟
钟楼寺钟楼内原悬挂有金代明昌年间铁铸古钟,此钟原在唐朝开元寺钟楼上,至明代初期迁于此处。高2.4米、口径1.8米、重约8000千克,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钮,号称“齐鲁第一钟”。
关于在钟楼寺街上矗立的钟楼寺里的“明昌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金明昌年间,在济南大明湖附近曾居住着一位名叫贾宇的富商,贾宇为人和善而且乐善好施。他十八岁成婚,三十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女儿,取名芙蓉。本来贾宇一家生活得很幸福,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久芙蓉的母亲因病去世,贾宇便续弦娶了当地一个姓胡的寡妇。在芙蓉十六岁那年,贾宇外出做生意,胡氏趁机与人幽会,却被芙蓉无意间撞见。胡氏担心事情败露,便在深夜以为父亲祈福为由,骗芙蓉到隔壁寺院铸钟处,趁其不备将其推入熔炉内。当贾宇回来,胡氏谎称芙蓉与人私奔,想瞒过此事。不料大钟铸成之后,每当钟声响起便会传出女子哭泣的声音,于是贾宇细细调查,终于在大钟附近发现了女儿的发簪。蛇蝎妇人的阴谋大白于天下,胡氏被打入大牢判处死刑。而明昌钟此后再也没有响起过女子的哭泣声。
关于铁钟,据徐北文先生《明昌钟亭记》载:“北宋末有刘姓僧人,率兵赴京勤王,为郡民所敬重,爰于明昌年间(1190年至1196年)集资冶铁,鼓铸万斤巨钟,建钟楼于此寺(指开元寺),以表倾慕。”大钟铸成后,最初是安放在建于唐代的海内名刹开元寺(今济南省政协所在处),明洪武三年(1370)移于大明湖南岸钟楼。1993年,明昌钟移至大明湖晏公台上新建的明昌钟亭内。徐北文先生为之撰《明昌钟亭记》,并书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
3 遗产要素评估
3.1 真实性
钟楼寺钟楼台基自始建至今,基本保持其原建造手法。从外形和设计上看,历经明、清、近现代的建造和维修,其建筑整体外观轮廓依然为和缓的金字塔形,台基四面墙体由底部至顶部收分尺度保持原貌;从材料和材质上看,整体结构依然为包土砖石墙结构,外层为青砖、料石砌筑的墙体,内部为夯土填充;钟楼台基虽历经多次的维修,但每次维修均尊重历史,其墙体混合了明、清、近现代等砌筑材料,清晰反映了台基的历次维修经历;从环境与位置上看,钟楼台基依然保持原址;从精神和情感上看,作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钟楼台基凝聚了济南人独有的文化精神,寄托了济南历代的人文情感。
3.2 完整性
钟楼台基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对于体现其所有文物价值要素的完整保护,包括空间维度上的和时间维度上的。空间维度上主要体现在钟楼台基文物本体及其相关遗存,包括基础土衬石、外包砖石墙、内部夯土、登台台阶遗迹、顶部钟楼建筑遗迹、台基顶部残存铺砖地面以及出土的碑刻等遗产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钟楼台基的现存完整状态。时间维度上主要体现在钟楼台基从始建至今,完整记录了其历史演变全过程。
4 价值评估
4.1 历史价值
钟楼寺在济南众多的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尤其是其与正觉寺、康和尚院、镇安院以及开元寺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史学研究的重点,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大明湖历史上的八景之一,是济南古城区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见证了古城济南的历史沿革及变迁,与山东的历史发展同样息息相关。随着岁月流逝,因为战乱、人为损害、自然侵蚀等诸多原因,钟楼台基上部建筑已不复存在,仅留存的台基其历史价值更加弥足珍贵。
4.2 科学价值
钟楼台基是济南市老城区内仅存的明代高台式建筑遗址,具有唯一的标本性,为研究中国古代砖砌高台建筑和砖砌城墙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翔实的例证。
4.3 社会价值
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和扩建,钟楼台基已经成为城市主要干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景观建筑。放眼全国其他城市,像西安、聊城、临汾等,对于类似具有标志性的钟楼式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而济南钟楼台基目前的保存现状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周边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情况形成了较大反差,已经成为媒体、普通市民及热爱保护文化遗产人士对济南文化遗产保护微词颇多的主要实例之一,这也充分体现出钟楼台基所具有的极大社会价值。
5 结语
钟楼寺钟楼台基拥有着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见证历史变迁的证据。它经过了多少大风大浪的冲刷,走过了几个朝代从兴盛到衰弱的各个时期,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珍贵的历史遗存。钟楼早已坍塌,留下的锈迹斑斑的古钟早已迁居大明湖晏公台上的明昌钟亭内,尚且存在的钟楼台基如今经过修缮,成为老城区内最具有地标性作用的一处明代高台建筑。现在虽然钟楼寺消失在时光的沙漏里,但台基带给我们的历史遗迹,都留在老一辈的济南人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华松.历城县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2]牛文祥.齐鲁第一钟[J].春秋,2013(1):56-57.
[3]王倩.济南老照片中首次找回钟楼寺旧影[N].生活日报,2014-10-30(A16).
[4]牛文臣,李欣.追踪齐鲁第一钟[N].大众数字报,2010-02-24(A11).7064BAC4-8388-442F-B309-8DAA412E52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