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博物馆策展工作及独立策展人制度评析

2022-06-25辛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策展博物馆

辛岩

摘 要:当代,展览作为凭借实物展品表达知识、审美或意志的一种经典且有效的方式,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宣传价值。展览的策划和制作是一項系统工作,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策展和独立策展人策展均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作者在对国内外博物馆策展理论、行为和策展人进行分析后认为,仍需从对展览本身以及策展参与主体构成的分析入手,客观评价各种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综合把握各种因素,探索出促进策展人员作用发挥并不断提升展览质量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策展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2

“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535家,增长率为17.9%;博物馆陈列展览数由21154个增长至28701个,增长率为35.7%;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长至12.27亿人次。①展览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促使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2015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在第十条中提道:“推动各级博物馆建立责任明确、权利清晰、人员专业、评价科学的策展人制度,加强策展团队建设,构建有利于发挥策展人和策展团队学术水准、业务能力、创意水平的内部环境机制;加强对策展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策展人培训班、策展学术研讨会等,提升策展专业水准;建立策展人行业组织和专业学术团体,促进策展人和策展机构间的学术交流。”②这一意见表达了对加强博物馆展览工作和提高展览质量的期待。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其策划和制作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程。策展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单位中。虽然博物馆是一个以“物”为核心的收藏、展示机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当前博物馆策展人员、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希望通过以“独立策展人”为引,探讨促进国内博物馆展览事业进步的思路与办法。

1 博物馆中的策展人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将博物馆相关人员分为三类:博物馆专业人员、博物馆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③其中的博物馆专业人员为“从事博物馆藏品搜集、整理、鉴定、保管、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的业务人员。专业人员主要由藏品鉴定保管人员、陈列设计人员、宣传教育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因此,无论是从定义还是从实际工作开展上来看,我国的博物馆中一般专门设有关于展览、陈列工作等相关部门,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展览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另外两类人员则基本处于博物馆“工作的外围”,参与一些宣传、教育等工作,联系着博物馆和社会。虽然博物馆之友有时会参与藏品的捐赠和资金的捐助,但很少能直接参与到藏品管理、策展等较为核心的工作。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由于具备对文物进行收藏、管理和研究的属性,具备专门的场地、专业人才、资金等方面资源的优势,以及国有博物馆本身便具备国家官方对内、对外宣传口径的属性,因此在传统上各类展览馆、博物馆仍是展览策划及推出的主导机构,博物馆内的策展人员也因此成了展览策划的最重要力量。

2 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方法

在博物馆传统的“展览策划—开幕—日常维护—撤展”的工作中,以展览部门为核心的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工作推进的层面保证了博物馆能顺利推出各类展览。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学科间交流的增多,在国际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领域中,近年来出现了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趋势。在欧洲,许多博物馆设计人员与文化机构管理专家合作,开发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陈列、展览项目管理模式”,将从策划到闭幕的展览作为一个“项目”对待,设立“展览项目负责人”,将策展团队视为一个临时性组织,并将展览看作一个系统的过程,完善其中的诸多细节,以提高工作效率。荷兰人扬·维哈、汉·梅特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陈列、展览项目管理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它在一大批博物馆的策展实践中总结出来,并接受住了大量实践的检验。④

根据维哈和梅特的理论,策展行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陈列、展览生产为核心的行为,主要内容为将展览科学地划分为不同阶段,一般包括立项预备阶段、准备阶段、落实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和评估阶段,涵盖了从策划到展览闭幕的整个过程,并明确各个阶段中的具体工作。其次是实施管理的行为,包括在策展过程中根据已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监控项目实行的过程以及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数及时做出反应,以确保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终实现展览项目的目标。管控的对象一般包括时间、资金、质量、信息和组织。最后是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评估行为,包括对之前阶段形成的“产品”的介绍以及对下一步活动的规划和解释。⑤因此,策展不只包括对展览主题的构思、展览大纲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文物、展品的挑选和整合,更包括了对人、展品、资金、场地、时间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目前,传统的博物馆内部策展的一般流程包括观众调查、确定展览主题、组建策展团队、有效沟通、展览开幕后的效果测评等几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流程中,博物馆策展人员作用的发挥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博物馆作为国家的资产,其宣传的主旨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相符,与展览主题所在领域的当前科研进展相符;其次,博物馆的管理往往是一个较为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系统,出身于博物馆内部的策展人员本身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分子,其行为、思维方式、可以调配的各类资源也会直接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最后,展览的质量往往与展览主题、场馆自身乃至上级的工作要求及对各类资源的整体调配、策展人员能力的发挥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评价博物馆内部策展人员能力和作用的发挥时,需要做到综合、客观地评价。

3 独立策展人的产生、发展及制度评析

展览作为一种客观的事物,虽然以文物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类展览目前仍占博物馆推出展览中的多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多,随着人民群众对文物、展览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个人、公司、社会团体等诸多非官方力量逐渐参与到展览的策划、资金赞助、场地提供等多个环节中,展览的主题、形式也越发丰富。这促使策展行为逐渐不再仅限于博物馆内。在此基础上,独立策展人首先于国外出现,并于20世纪末逐渐引进至国内。

3.1 独立策展人的兴起

“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均是来自西方的概念。其中,策展人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而独立策展人则指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能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士⑥,因此与前文中提到的博物馆内的策展人员存在根本的区别。事实上,西方的展览策划人员也经历了一个从“从属于博物馆”到“独立性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

17世纪后,欧洲的私人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组织一些以特定时代或专题艺术为主题的展览或陈列,自此,根据博物馆工作的需要便出现了早期的展览策划人员。⑦由于博物馆的私人属性,在这一时期策展人和博物馆的意志是统一的。

18世纪后,西方出现了众多国家支持下成立的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随着馆藏文物的不断丰富、科研的进展,在这些博物馆、美术馆中又进一步细分出了专门负责特定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部门与专业人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及上文中提到的“博物馆中的策展人”。⑧因此,到了这一阶段,“研究—策展”开始成为博物馆的一项专门工作。

西方独立策展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欧洲。1942年,法国作家、艺术批评家安德鲁·布勒东在纽约策划了“超现实主义的最初文本”展,独立策展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但根据相关研究,在严格的意义上讲,西方独立策展人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于1975年在纽约成立。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活跃的策展人,如哈罗德·史泽曼、汉斯·沃里奇·奥布里斯特等人。⑨此后,策展人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但与传统的以收藏、研究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相比,独立策展人前进的方向更加偏重于当代艺术。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独立策展人对展览本身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源于绝大部分“传统的”史前和历史文物仍归众多大型国有和私有博物馆所有,相比之下,当代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使用更加灵活。因此,独立策展人在策展主题的选择趋向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妥协性。但根据研究,近些年来独立策展人的工作又重新深入到了博物馆各个展览主题中。⑩

3.2 独立策展人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独立策展人在国内策划的展览一般也以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物的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为主题,或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独立策展人出现之前,国内的展览组织和策划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场馆主动主持或参与办展。博物馆、美术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主动策划展览,主动邀请办展,或者是配合重要的政治活动举办相关专题展览,经费主要来自馆方自身或上级支持。这实际上仍是场馆方主导或参与下的策展活动。第二种是组委会或评审委员会办展。这种展览一般由社会上的各类协会、社团、公司等团体出面,组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权威组成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展览的组织与实施。第三种是艺术家或单位自发筹资办展。这种模式中,展览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更加灵活,资金来源包括社会赞助、单位拨款、个人出资和众人集资等。k其中前两种模式策展的主体一般为政府官方、某个机构或组织,通常作为一个集体出现并运作;后一种模式策展人个人作用发挥则有了较大提升,但又会面临更多关于资金、场地、展品获取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因此,为提高展览的水平并获得更多关注,我国众多艺术家们也开始探索新的策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独立策展人制度被引入中国。

据相关研究,国内的艺术展中独立策展人的出现与三次展览密切相关:1979年的“星星美展”、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和1992年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组织和策划方面,三个展览从群体策展到成立策展委员会,最后发展成为由艺术主持策划展览;在对策展机制的贡献方面,三次展览由自由展览发展到建立策展委员会制度,最后建立了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法律保障公平的完善的独立策展制度;在艺术与市场的結合方面,三次展览由最初的无资金办展发展到拉赞助办展,最后成为完全由企业投资办展。l在这一过程中,策展人作为协调各家意见与各方面的“中间人”地位并未改变,而在另一方面,策展人的“商业属性”也越发提高,特别是在资金、场地等支持方面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主办、承办单位以及参与展览建设的单位掣肘。发展到现在,一些博物馆也开始邀请独立策展人策划展览,展览的主题也变得越发丰富,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展览仍主要是展览主办、承办方意志的体现。

3.3 独立策展人制度评析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展览策划人员居于整个策展流程中的核心,是连接各方的重要节点。独立策展人相比于博物馆内的策展人员,虽然从概念的定义上看其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但工作内容则类似。虽然一般认为独立策展人“必须有独立的学术理念和意志,能够自行决定展览的定位”“独立于投资人之外,在展览的艺术操作中居于权力中心的地位”m,但在策展行为实际发生时,独立策展人也不得不在国家、观众、市场、赞助商、艺术家等多个主体间周旋。在这个意义上,能否在行为和结果上顺利协调各方资源、利益而不被掣肘,并能体现自身的意志和水平,才最终决定了其是否“独立”。综上各种因素,对独立策展人的学术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实际综合能力、威望的积淀都提出更高要求。

在国外,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独立策展人一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他们的学术后盾通常是博物馆,而经济后盾通常是基金会,而博物馆和基金会对他们职业身份的认同也可以保证艺术家们对策展人的信任程度,促进独立策展人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许多重要的国际性大展操作模式大体如此:由策展人确定学术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这样的机制下,独立策展人确实成功策划并举办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n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独立策展人生存的基础也是基于基金会的认可和支持机制,独立于基金会和博物馆支持的独立策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也值得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

而在国内,正如上文所讲,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中的各类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的成功推出,往往与其主办、承办单位密切相关,大多数大型文物类、时事政策类、艺术类展览也仍多由国家文化机关或一些大型的协会主持。在这样的氛围下,展览的策划也大多是一个集体的行为。因此,虽然独立策展人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艺术展览中频频崭露头角,但在国内,独立策展人走入博物馆运用其自身思路策划传统的历史文化类展览似乎仍无范例出现。因此,我们应如何评价作为个体的策展人或独立策展人的存在与发展?或者从根本上说,我们应如何推动策展事业的进步?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将作为职业的策展人放在一个更加客观的位置,融合对展览本身以及策展中的参与方构成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实际上,展览的构成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览的目的、思路(大纲)、文物(展品)、资金支持、场地、相关设备、相关人员配置。同时,虽然展览面向公众开放,但其却是主办方、承办方意志的体现。展览的构成和参与策展的各方主体可以存在多样的组合方式,各方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参与展览的策划,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应是各方意志、资源、能力和利益平衡的结果。举办展览的主题越恢宏深远、规模越大,一般也应存在一个更强有力的主办方来主持展览的策划和统筹工作,无论它对应的主体是政府单位、某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将策展人称为“各方面利益和工作的协调者”或许并不准确,因为其自身素质,包括学术水平、综合协调能力、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也是影响一个展览能否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只是相比之下,发展到现在的策展人或是独立策展人应比其他因素更能也更应发挥主动性。因此,笔者并不认为“独立策展人的發展举步维艰”“策展人的独立性受到博物馆或出资人的影响”这类话题带有非常悲剧的色彩。我们需要正视生存在体制内外、场馆内外策展人群体,掌控绝大部分文物资源的政府、文博机构及相关科研单位,在收藏和资金提供方面更具灵活性的企业和私人收藏家,以及一些更具“现代性”的艺术家在策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需要思考完全排除各种限制的“独立性”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是否有必要存在。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一开始就避免将展览的策划过程看得过分简单,以及将策展看作仅仅是某个个人或某个公有或私有机构的行为。就策展人自身事业的发展而言,我们应将文中提到的各种困难视为这一职业、这一工作必须面临的挑战,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应是所有展览策划人员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能力,而其能否更加“独立”、更加掌控展览的主导权,则应是策展过程中他们本身与其他参与主体沟通、协调甚至斗争的结果。

4 结语

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参与展览策划的力量”“影响展览策划的因素”“策展的行为”存在于展览策划的整个过程中,“推出更多高质量、为社会大众需要且受到欢迎的展览”才是我们探讨此问题的根本目标。站在学术的角度上,“策展”是一个行为,独立或不独立,是否是博物馆内的工作,或作为个体的策展人或策展团队都只是策展过程中的一个主体,体现策展人、策展团队学术功底的展览思路才是整个展览的精华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突破“策展人”这个定义或职业的限制,以结果为导向,推出一套能让具有更深厚学术功底的人参与甚至主导展览策划,并能使其获得应有利益的工作机制才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这些人还必须能够准确把握观众的兴趣和社会的发展。欧美等地的独立策展人制度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而如何从中汲取更多灵感和养分,并设计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策展人制度,是我国目前博物馆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凝心聚力 奋进五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如期完成[EB/OL].(2020-12-31)[2022-03-07].http://www.ncha.gov.cn/art/2020/12/31/art_722_165203.html.

②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5-02-01)[2022-03-07].http://www.ncha.gov.cn/art/2015/2/1/art_2237_26422.html.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3.

④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322.

⑤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324-326.

⑥韦怡.中外独立策展人的发展及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77.

⑦⑧⑩王倩.博物馆策展制度初探—以长沙市博物馆虎年话虎展为例[N].中国文物报,2010-07-14(008).

⑨蒋文博.独立策展人的制度化与中国化[J].美术馆,2008(1):240.

k韦怡.中外独立策展人的发展及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78.

l蓝庆伟.历史与责任—对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J].画刊,2007(10):18.

m蓝庆伟.历史与责任—对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J].画刊,2007(10):22.

n韦怡.中外独立策展人的发展及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79.

猜你喜欢

策展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博物馆
不是所有的展览都需要策展人:从 “‘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展览谈起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国内独立策展人与博物馆策展人比较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