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出版社的创新发展思考

2022-06-25贺帆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格局新时期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进程的加快,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大学出版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更要发挥好积累与传播学术、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作用。文章基于加强党的建设、正确认识社会效益、打造学术品牌、打造高质量出版物、融媒体创新发展几个方面,为大学出版社在新时期、新格局下的创新发展提出应立足长远,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做好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等建议,为提高我国出版行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水平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时期;新格局;大学出版社;创新;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97-03

新的發展阶段,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大学出版社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大学出版社承担了积累与传播学术、服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职责,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组织,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如今,出版行业竞争激烈,大学出版社正面临着数字化、全球化的强烈冲击[1]。

当前,大学出版社想要在出版行业中长足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一般包括学术专著、教材、教辅,这些出版物面向的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还处于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大学出版社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因此,大学出版社应仔细甄别出版物内容,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力,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使命,高效服务教学和科研,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品德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二、正确认识社会效益,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民营出版公司加入竞争,一些大学出版社受到冲击,出版物销量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逐年降低,生存空间变得逼仄。

部分大学出版社面对生存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大量低质量出版物,陷入“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出版低质量出版物—经济效益降低—追求经济效益”的恶性循环。

如何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

2018年12月,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简称“《办法》”),提出开展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要求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

《办法》的印发为大学出版社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大学出版社应该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因此,大学出版社应该明确自生定位,追求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大学出版社在新发展格局下应具备的价值追求。大学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将社会效益作为发展重点,努力寻求一条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兼顾经济效益,是值得大学出版社深思的问题,也是大学出版社应长期研究的课题。

三、依托母体大学,打造学术品牌

多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大学出版社逐步推进体制改革工作,一步步构建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高校出版体系。

大学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仍由所在高等学校主办。在市场调节下,大学出版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出版社的规模和经济业绩得到快速增长。

然而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考核指标逐年增加,导致某些大学出版社偏离发展方向,一味追求畅销书、公版书,出版物的主题方向已从教材、教辅、专著等转向社科类图书,主体出版物已逐渐脱离母体大学,淡化了大学出版社独有的特点。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是学术研究的高地。我国大学出版社多数背靠“双一流”母体大学,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为例,其主办单位是北京工业大学,是一家市属重点大学,设置了管、理、工、法、 教育、艺术、文、经等多门学科。2017年9月,该校正式成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该校有8门学科名列前500强,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第32,其进入ESI前1%的学科共有6个,分别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可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开展选题工作。

其他大学出版社同样如此。在教材出版与学术著作出版方面,大学出版社有天然优势。所以大学出版社应回归初心,依托母体大学,为立德树人服务,紧跟时代潮流,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我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有的学科特色,大学出版社应当紧抓母体大学的学科特点,打造出版社特有的品牌,发挥好学术出版和学校学科建设的桥梁作用。大学出版社应发掘高校中科研能力较强、学术创新能力较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青年教师学者,使其成为出版社的作者,传播学术规范,发现优质学术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数据库,出版一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高质量出版物。

四、打造高质量出版物

大学出版社每年都会接受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每年都会有个别大学出版社出现在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的通报中,有多种出版物质检结果为不合格,甚至是严重不合格。

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者方面,编辑方面,出版社自身。出版社要想打造高质量出版物,应针对以上几点,做出改变。

(一)打造优质作者库

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母体大学有一批优质作者,那就是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学者。他们都具有高等学历,视野开阔,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出版意愿。大学出版社应加强与青年教师、专家的接触和交流,打造优质作者资源库,深耕其学术科研方向,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策划具有学科优势的选题。

(二)做好编辑培养工作

编辑所从事的是出版社的核心工作。编辑是读者和作者间的桥梁,是出版物的加工者。编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高低,出版社应做好编辑培养工作。如今,在大学出版社中,编辑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出版社以工作量为考核指标,导致编辑唯字数论,重数量轻质量,无法提升自己

一些大学出版社评定绩效时以工作量为依据,编辑的考核指标是加工字数。编辑审稿加工的稿件字数和月收入挂钩,年底的超编字数和年终奖挂钩。也就是说,编辑审稿工作速度越快,加工字数就越多,书稿出版的数量也越多,收入就越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编辑就盲目追求数量,对质量不管不顾,存有侥幸心理,只要复审、终审可以通过即可。这就导致书稿质量不佳,甚至错误频出,最终质量不合格。

与此同时,出版社唯字数考核法导致编辑注重数量,将所有工作时间都用来加工稿件,以至于没有时间提升自身编辑水平。编辑没有时间学习,也就无法提升编辑技能,无法增加知识储备。而编辑技能无法提升,导致加工稿件熟练度差,出错频繁,最终复审、终审不能通过的稿件较多。如此一来,编辑就要付出更多时间重新加工质量不合格的稿件。

从此,编辑“追逐工作量—无法提升自己—稿件质量不佳—考核不达标”的怪圈,难以发挥在编辑出版中的主体作用。

2.编辑知识储备不足,编辑加工效率低下

对编辑而言,应该具有某一专业基本知识。但在大学出版社中,出版的学术专著尽管是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却可能超出了编辑的专业知识储备,编辑的专业知识不能完全契合专著的知识要求。同时,当前数字化、信息化迅猛发展,学科交叉成为主流,出版物也存在多种学科交叉现象,一些编辑面对这种学科交叉性的稿件时,明显感觉知识储备不够,效率十分低下,最后编辑出版的出版物质量堪忧。

3.出版社和编辑都不重视培训

一些大学出版社对编辑出版方面的学术会议不重视,而编辑在追求工作量考核指标的同时,没有多余时间线上、线下学习,对于教育培训敷衍了事,有时甚至需要领导动员才能完成培训课时。

编辑技能是每一个图书编辑的必备技能。时代在变化,编辑的知识储备应顺应时代变化。编辑应该多参加学术论坛、编辑会议等,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科技前沿、学术前沿接轨。

针对以上问题,出版社应调整绩效考核指标,提供一定的时间让编辑充实自己。出版社可以组织一些交流会议,让编辑及时接收出版行业新的知识,提升编辑水平。应鼓励编辑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可通过为编辑设计职业生涯和构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编辑的积极性。

另外,出版社应该实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机制,为编辑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打造一支紧跟时代潮流的编辑队伍。

五、融媒体创新发展

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传统纸质出版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字、信息、知识等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需求,新媒体从而得到长足发展。再之后随着各方面技术的完善,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体良好融合,开启了融媒体时代[2]。

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1年12月30日印发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出版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是做好高质量出版;中心环节是多出优秀作品;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出版物和出版服务,使出版业实现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质量更好的发展,为建设出版强国奠定牢固基础。

这也表明,在出版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大学出版社要将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作为首要、重要任务。

大学出版社有自身的优势,如读者、作者群基数大,教材、专著等出版物数量较多。大学出版社应该基于自身优势,逐渐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出版转变为融合新媒体优势的融媒体出版。

大学出版社要以先进科技为支持、以建设内容为根本,在渠道、内容、管理、运营等层面大力融合新媒体,构建“平台+内容+终端”这一新传播体系[3]。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做好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原有纸质书的知识接收方式被很大程度改变。加之生活节奏加快,一部分人通過电子书、电子资料等接受知识。

因此,大学出版社可以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为着手点,同专业特色相结合,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心,以母体学校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教材教辅为核心,依托视频号、微信、电商渠道等,借助二维码技术,将平台资源与纸质书联系起来,打造集出版流程、数字化印刷、网络化推广、数字化营销、多元化消费为一体的出版机制[4]。

六、结语

全球化数字发展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新技术和新媒体,人们的阅读习惯因此得到改变,纸质书市场萎缩,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出版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并因自身特殊性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更高的要求。

处于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出版社,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母体大学为依托,打造特色学科品牌,紧抓出版物质量,做好融媒体创新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宗俊峰,刘志彬 .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与展望[J]. 现代出版,2021(3):49-54.

[2]何念 . 融媒时代传统出版业发展路径探析[J]. 新闻前哨,2021(11):113-114.

[3]毛文思 .“十三五”时期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 出版广角,2016(12):8-10.

[4]李静 . 现代大学出版的缘起与学术文化传统的形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0-114.

作者简介 贺帆,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闻出版。

猜你喜欢

新格局新时期思考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广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丘卫青:以开放基因书写一流开大新格局和新使命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