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电融媒体把握民生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策略探析

2022-06-25朱严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客观性时效性广电

摘要:受方方面面因素影响,广电行业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民生新闻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文章探讨传统广电行业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民生新闻客观性原则。通过分析在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客观性遭遇真实性、时效性与商业化、娱乐化以及碎片化等的挑战,从而要求报道团队要善于处理好民生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导向性的关系,处理好客观性与新闻时效性的关系,处理好客观呈现与主观参与的关系。根据融媒体报道实践,笔者以融媒体现象与规律为基础,按照新闻理论逻辑,采取例证结合方式进行探讨,得出要把握好民生新闻客观性,就要“抓两头、管流程、强互动”的经验总结。文章提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守新闻的客观性,就能够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民生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抓“两头”;管“流程”;强“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57-03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广电融媒体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与群众利益极为密切的民生新闻仍然是广电融媒体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广电融媒体作为主流媒体,为更好地履行媒体职责,为党和人民服务,探讨如何正确把握民生新闻客观性尤为重要。

一、直面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遭遇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传播形态不断更新变化,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各级各类媒体的官号以及各式各样的手机APP社交平台等层出不穷,更新迭代,令人眼花缭乱。一个个新闻搜索平台更是以不同算法进行热点更新,同一个民生新闻往往以不同形态、不同视角登上不同热搜,给广电融媒体产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遭遇真实性挑战

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大势所趋。内容为王依然是目前理论界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新闻产品的质量,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新闻的客观性就会受到挑战,媒体的权威性也会受到损害。

近年来,烏龙新闻在一些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辟谣新闻也成为一些媒体的专栏。比如2020年腾讯老干妈事件,《“老干妈”拖欠广告费,腾讯把“她”告了》之类的标题新闻一度登上各大热榜,甚至还拿出法院文书进行详细描述,把老干妈推上风口浪尖。然而,事件很快出现反转,“私刻印章、冒充经理,与腾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腾讯与老干妈厘清误解”的真实情况被一一披露,朋友圈一片哗然。期间,不少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没有认真详细地调查核实,推波助澜,成为新闻舆论场上一记典型的乌龙球。

融媒体时代,地市级融媒体民生新闻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留言、网友曝料、网络大V以及一些单位官微官博等网络渠道成为民生新闻信息来源的主流。但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实性需要仔细甄别。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片面、失真的情况,或者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挑战了新闻的客观性,新闻价值也大打折扣。

(二)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遭遇时效性挑战

21世纪,广电主流媒体的民生新闻兴起兴盛,记者帮办实事,主播贴近群众,节目反映民生,“短、平、快”的报道形式深受群众欢迎[1]。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短、平、快”已经不再是优势,特别是许多视频平台推出网络直播窗口后,在时效性上已与广电直播并驾齐驱,都是第一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必然遭遇时效性挑战。一种情况是,由于受众分化更细,一些地市级广电融媒体的粉丝量不足,所发布的新闻已经在相关单位的官微或大V上发布,自己反而成了新闻的看客;另一种情况是,同一个新闻现场,大家都在直播,关注的角度与所站的角度不同,新闻所体现的价值也有所不同,甚至相反。

(三)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遭遇商业化与娱乐化挑战

传统广电媒体在鼎盛时期的广告收入为媒体发展累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广电融媒体转型必然要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经营,催生信息经济。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直播、大型活动等融媒体活动往往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民生新闻的客观性遭遇商业化挑战,融媒体产品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

同时,新闻娱乐化本身是民生新闻生动性、故事性、可视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受众的需求也给新闻娱乐化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是过度娱乐化的民生新闻不仅可能会落入“三俗”的窠臼,而且还会从客观上失去新闻的价值。一些融媒体团队为了给新媒体平台带流量,甚至将“令人尴尬的瞬间集锦”“最新表情包合集”等直接当成了民生新闻进行发布,这已经明显背离了民生新闻的本质,成为垃圾新闻。

二、厘清影响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的关系

(一)处理好客观性与导向性关系

不管媒体形态怎么演变,做民生新闻都要回归新闻的本质,时刻牢记并不断深刻理解新闻两个特性之间的关系。倾向性是必然,客观性是根本,脱离了客观,立场和倾向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客观真实一定是带有主观倾向的,也需要进行引导。因此,民生新闻的倾向性与导向性考验着报道者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与生活阅历,考验着融媒体把关人的政治理念与新闻理念,需要整个采编团队共同努力。

在向融媒体转型的新媒体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民生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保证。一是要不断强化党性意识;二是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三是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始终做到客观性与导向性相统一,才能守住初心、反映民生,才能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保持生命力。

(二)处理好客观性与时效性关系

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对民生新闻客观性冲击最大的是时效性。在新闻实践中,处理好客观性与时效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坚守“一力”,把握“三度”。

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坚守“一力”就是坚守公信力,坚持主流立场,坚决与自媒体分清界限。新闻产品的“科技含量高”“质量过得硬”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很多地市级广电媒体,民生节目以“某某大民生”命名,权威是与生俱来的,发布与民生相关的新闻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反映的问题与报道的人与事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始终要把客观真实放在第一位。

例如,如果记者从交警队朋友那里了解到全市即将对机动车限行的信息,就不能为了抢时间而不经核实直接发布,必须通过正规采访途径核实;民生新闻记者多用“海采”的方式报道民生事件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但必须要花时间核实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以及采访环境语境,否则很可能出现乌龙事件。

处理好客观性与时效性的关系还应当把握好“三度”,即角度、深度、适度[2]。新媒体平台不同,需要的节目形态也不同,时效性要求也有所不同。广电融媒体的优势在于对音像的直观报道,但很难做到快而全、快而准、快而深。在民生新闻的融媒体转型过程中,为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可以从新闻事件本身的不同角度通过不同平台发布,也可以专门开辟新闻事件的专栏进行深度报道。同时,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进行适度引导、适度互动,适度传播。

一场新闻现场直播,镜头可能有好几个,但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广电融媒体可以多角度多平台进行分类推送,尽可能求全求真。一条关系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信息受时长或篇幅限制会进行要点整合,可以采取图文解析、深度访谈等方式在融媒相关平台进行链接式共享;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性事件或一则批评性报道不能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无限放大,要吸取教训,惩前毖后,从传播渠道上把控好治病救人的度。

(三)处理好客观性呈现与主观参与性的关系

融媒体产品特别是融媒体新闻产品,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生动活泼、互动性强,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受众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为适应融媒体转型,传统广电媒体的名主播、名记者、名编辑纷纷注册账号,登上融媒体矩阵,点评民生新闻事件,参与融媒体产品创作,甚至直接参与到民生事件中,造成了客观的新闻报道融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就需要媒体采编人员更加注重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例如,2021年河南台《小莉帮忙》栏目连续十期关注安阳“狗咬人”事件进展,引起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关注,直至狗主人向当事人道歉,当地开展纪律作风大整顿。这起事件反映了媒体人现实的尴尬,但同时也要求采编人员不当法官与裁判,而是全程客观呈现事件进展。

相反,一些帮忙类广电节目依然不改过去现场录像当证据、主持人当調解员的老毛病。遇到不平不公的事儿,参与记者或主持人把控不住情绪,将个人观点强加给新闻事件,这样做就失去了新闻的客观性,也丢掉了媒体的公信力。

(四)处理好客观性与新媒体经营之间的关系

广电行业大都是事业或国有企业单位,以新闻宣传为主业。但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面对新媒体市场和数字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地市级广电融媒体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背水一战的境地,转变经营理念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必须认识到,新闻也是一种商品,新闻也需要具有商业价值[3]。

新闻可能不会带来直接收益,但新闻背后一定具有商业价值,这是广电行业的经验,也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成本。

过去,新闻立台强调的是广电媒体的宣传功能;现在,新闻立台被赋予了更多更深的内涵。广电融媒体平台的新闻立台就是要依靠更权威、更有公信力的新闻信息,给平台带来可观的数据流量、粉丝用户以及更加便捷的服务通道等经营资源,并由专门的经营团队按照市场规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实现平台的良性循环。

融媒体时代,为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新闻采编团队不参与经营,但新媒体运营团队需要有采编基础的人才组成,当然这也是当前很多广电融媒体经营团队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旦融媒体记者参与经营,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新闻客观性的减弱或缺失。这一点是需要媒体管理者警惕的问题。

三、准确把握广电融媒体民生新闻客观性的几个要点

(一)抓两头

确保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关键在人、在报道团队。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新媒体能力、业务素质、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方向上要有定力。

抓两头,一头是要学习党的宣传理论和政策,掌握选题涉及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另一头是要到基层去,到现场去,与普通群众打交道,有调查有核实,而不是当新闻的二道贩子和搬运工。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信息渠道的来源更方便、更快捷。但一些自媒体或大V的复制转发,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或妄议乱评,干扰视听,使信息来源不确定、不准确、不全面。如果民生记者不具备较强的新闻理论知识,缺少新闻选题的理论性、政策性把握,在采访报道实践中就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如果民生记者不到一线去,不去接地气儿,不亲自去核实,就很难揭开事实真相,很难作出真实生动的报道。

(二)管流程

广电融媒体确保民生新闻客观性的另一个关键是把关人。客观性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体现,制片人或平台管理者是第一责任人,管理好采、编、发每一个中间环节是日常工作,这也是广电媒体原来形成的良好传统。从信息来源到确定选题,从外采出镜到后期制作,再到分发推送,每一步都要留痕,每一步都不能少,严格做到三审三校。

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管流程还包含采编人员向全媒体型人才的转变。主要是要提高团队的业务技术水平,目的是提高采编效率,创作更多作品,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新型摄录设备使用、网络编辑制作、图文音像混合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的管理等。

(三)强互动

广电融媒体要确保民生新闻客观性,还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融媒体不再是过去广电媒体单向的放射型传播,与受众平等的交互式传播已经成为趋势。将受众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经营的需要,也是检验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手段,更是增强融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渠道。

过去,广电民生新闻经常会在节目中设置互动话题,通过来电抽奖的形式鼓励受众参与讨论。现在,新媒体平台管理员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责,并被赋予了流量数据统计、留言反馈、受众分析等与融媒体运营相关的更多更重要的职能。对新闻客观性的评价就是其中之一,一旦发现粉丝、用户对新闻本身提出异议或质疑,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解决问题,也是维护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广电行业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民生新闻团队面临挑战,要善于处理影响客观性的几个因素。通过抓、管、强,坚守新闻客观性,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杨松吟.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0):169-170.

[2] 刘海贵,庹继光.融媒时代新闻生产的“三度”[J].新闻记者,2019(9):40-45.

[3] 张颖.论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47-50.

作者简介?朱严,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客观性时效性广电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广电5G网络股权结构尘埃落定,“全国一网”整合在即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广电车盒子全国首发广电车联网项目同期启动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