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新闻性表达

2022-06-25王向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原创表达电视节目

摘要: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因其负载民族共有的精神密码,具备厚重的底蕴,广泛的基础以及普遍的共识,因此自带流量,在各级电视台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文化的使命在于传承和创新。新时代,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新阐发主要涉及如何让传统文化生发时代魅力等问题,这需要各级媒体从业人员持续不断地探索努力。笔者在20余年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央视、卫视以及地市级电视台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创新性表达、发展流变的专项研究,从根源性、时代性、实践性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新闻性表达进行深入的探析。今天,世界风云变幻,世纪疫情叠加。在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永续发展,强基固本尤为重要。而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具备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对文化传播进行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意义创新,不仅对今天乃至今后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新闻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78-03

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取材之源、节目选题,应当遵循的标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它带着深厚的民族烙印,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华夏儿女约定俗成、追求尊崇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以及名称。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当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如传统历法等也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时代结合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展示工作,要让这项工作具备时代价值,并且在世界文化大家园中也具有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意义[1]。

新时代的中国,不少地方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坚持古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铸魂。为优秀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赋予其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三)传统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是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开始登上荧屏,散发馥郁的芬芳。央视较早走进观众视线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包括开播于1996年的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还有2000年推出的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的谈话类节目《艺术人生》,以及2001年开播的名师精讲不同主题、深受大众喜爱的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等。

回望梳理不难发现,电视文化节目兴起阶段,基本停留在就文化讲文化的层面,最多是用现代语言解读过去的故事,如易中天把皇帝欣赏歌舞时一时兴起,也加入歌唱队伍这件事形容为皇帝“唱卡拉OK ”,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但说到新闻性表达方面,特点还不甚鲜明。

二、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时代性的体现

(一)央视文化原创节目异军突起

央视可谓天花板级的媒体平台,高精尖的人才储备,大神级的制作团队以及智囊团的引进注入,使得传统文化电视节目花样翻新,迭代升级,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方面,迅速站上制高点,引领新潮流。极具代表性的节目包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等。限于篇幅,文章仅以《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为例展开详细阐述。

(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的新闻性表达

1.《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印象。《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文化节目中收视率较高,热议度也较高的节目之一。它旨在弘揚中国古代文学“双璧”唐诗宋词,激发全民学习诗词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以文化的魅力浸润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节目采用竞赛的方式,设置诸多有趣的环节,且环环相扣,现场气氛紧张激烈,让人欲罢不能。

《中国诗词大会》于2016年首播以来,至2022年已经播出七季,季季精彩,成为家喻户晓、全年龄段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

2.《2022中国诗词大会》登上热搜。《2022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几乎每一期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多个热搜。当排在微博热搜榜第一位的话题为“日军搜家7次都没有找到的两件国宝”,人们不禁感叹守护国宝的艰辛,更看见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当话题“听障女生手语版《将进酒》看哭了”“听障女孩用12年学习一个拼音”在国际妇女节当天引发热议,发音困难但乐观学诗的王逸玘讲述了与命运搏击的人生,更让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力量。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看过节目后送出寄语“一个人有了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态度,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主持人海霞也在《主播说联播》中为这“向阳怒放的生命”点赞[2]。

3.新闻性表达是根本原因。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一档文化类节目为什么能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和频繁讨论?其“新闻性”或许是关键,新闻价值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文艺创作最忌讳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文化IP,来到第七个年头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深入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民群众,在不断凸显自身新闻性的过程中,紧跟热点事件、解读社会现象、塑造社会榜样,最终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三)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五季节目的新闻性表达

1.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创新呈现。与前四季节目相比,《经典咏流传》第五季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主题选择、呈现方式、技术应用等。其中主题的设定是最为亮眼之处。节目以“大美中华”为主题,借经典的外衣,唱响锦绣山河和人间烟火,展现美丽中国,讲述文化自信。

2.《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第一期的新闻元素。其中最显眼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儿童小号手朱德恩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乐曲悠扬,让人印象深刻,凸显了冬奥会开幕式的新闻元素;二是由阿云嘎等美声组合演绎的《忆江南》,题材沿袭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背景中出现浙江桐庐与富阳一带的山水城市图景,凸显了乡村振兴的崭新气象,青山绿水的文化生态,构成了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3]。

3.《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第一期新闻价值。不论是北京冬奥会,还是乡村振兴,都属于重大主题,一个是疫情之下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世界瞩目,一个是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点多、面广。在文化节目中,呈现这样重大的新闻主题且自然融入,没有出离之感,在升华“大美中华”主题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让节目内涵更加厚重,充分体现了文化节目中新闻元素呈现的现实必要性。

三、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凸显当地特点,确保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一)省级卫视、地市级电视台文化节目多彩绽放

央视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可谓风头无两,获得了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双线飘红,引得省级卫视纷纷效仿。比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等,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梨园春》最火爆时连投放广告都要排队领号。市级媒体不甘落后,相继跟进。2000年,三门峡电视台开办了《三门峡·史说》栏目,由资深文化人、当地知名作家苏醒世老师主讲,一时街谈巷议,收获颇多赞誉。

作为三门峡市的主流媒体之一,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在节目中根植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2022年新年伊始,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决定创办文旅频道,推出《节气·三门峡》等十档栏目。

(二)《节气·三门峡》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创新实践

实际上,历年来,三门峡广播电视台的节气节目一直都在做,但没有固定的标准,内容看似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实则凌乱不堪,没有形成影响力,更谈不上品牌效应。

1.《节气·三门峡》栏目宗旨为助力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筹备之初,确立以“二十四节气在三门峡”为主旨,依托传统文化的根,嫁接三门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魂,讲好三门峡故事,宣传新时代三门峡,凝心聚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三门峡。

2.文稿创作核心点在于如何聯想、生发。节目宗旨确定以后,节目架构尤为重要。在两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中既要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意蕴,又要呈现好三门峡的独特标签、时代气象,是创作者最重要的着力方向。

文稿的创作思路由四部分组成,点题、诗词、生发、总结。第一部分,点题部分,即点出时间、节气、特点,精炼概括,简明扼要。比如,“2022年2月19日,雨水。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意的名字。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降雨开始,雨量渐增”“2022年3月5日,惊蛰。雷声起,蛰虫动,春耕始”。

文稿第二部分,诗词部分。选取与节气有关的古诗词、谚语等,选取标准为广泛普及的、被大众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容易被记住的。比如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这四个节气分别选择的诗词佳句:“春雨贵如油”“春雷响,万物长”“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文稿第三部分,是生发部分。这部分也是核心部分,选取三门峡当地与节气特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表性事物加以呈现,既是从节气自身生发开去,又体现了三门峡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最有辨识度的明显成绩,展现三门峡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气韵。

比如,惊蛰。“雷声起,蛰虫动,春耕始”,由惊蛰“崭新的开始”的特点,联想到三门峡的首创精神;春分,从春分分春天、寒暑、昼夜的特点,联想到位于“C位”的三门峡;清明,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双重身份出发,在表达哀思、纪念、继续奋斗精神的同时,又展示了三门峡气清景明的大美河山。

第四部分是总结部分。是文稿中呈现作者观点的部分,更是展望和升华,是对三门峡这块土地深沉的爱和祝福,是展示作者文字功底、深刻认识的点睛之笔,多用左右对称的句子来表现。从雨水到清明,依次为:“雨水润崤函,苒苒物华新;惊蛰循声而至,崤函腾腾春醒;春分览春光明媚,崤函携梦想齐飞;清明天人合一,崤函生生不息”。或活用宋词,或引用宋词,或高度总结概括,或展望未来梦想。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时代高度,字字珠玑,美不胜收。

3.《节气·三门峡》新闻性表达创作体会。节目播出四期以来,收到良好反馈。市区相关单位相继转发;主管领导一致肯定,相邻市县媒体不断给予褒奖。总结原因,节目创作的新闻性表达是根本。

首先,节气嫁接当地新闻资源,独一无二。栏目命名为《节气·三门峡》就暗含了节目特点:说节气,也说三门峡。让节目与全国各地各知名媒体所做的节气节目区别开来,新闻辨识度极高,很容易以其不可替代性在林林总总的节气节目当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其次,节气宣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独辟蹊径。在最新一期节目当中,作者以谷雨时节一粒种子和一滴雨水相遇为连接点,联想到三门峡和春天、和时代、和未来相遇的图景,把三门峡主要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居民获得感全省排名都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确保了节目宣传的政治站位。

最后,节气节目总体构思,别出心裁。把节气和诗词谚语、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政治高度。截至目前,2022年的节气节目还有二十期的路要走,留下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已经进行了初步规划,如《节气·中原》《节气·中华》《节气·渑池》等。

四、结语

文化类节目要在舆论场占得一席之地,凸显新闻性成为主流创作趋势,这种趋势一是适应时代表达之需,二是适应媒体竞争之需,三是适应观众价值之需。打铁必须自身硬,传统媒体想要引导舆论,一方面需要凸显新闻性表达的内涵,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内容,让自己站得直。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深刻了解不同群体的思维和习惯,让自己喊得响。

参考文献:

[1] 张尔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EB/OL].央广网-每日一席话,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68 327075514560&wfr=spider&for=pc,2021-08-30.

[2] 深度文娱.透过《2022中国诗词大会》,看文化类节目的新闻性表达[EB/OL].网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H2MMB-03D053749LD.html,2022-03-17.

[3] 朱晓乐.《经典咏流传》再开播,用“中国式浪漫”展现“大美中华”[EB/OL].新华社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 d=1729277882669315687&wfr=spider&for=pc,2022-04-05.

作者简介 王向荣,本科,记者,三门峡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电视传播。

猜你喜欢

原创表达电视节目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