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的危害与防控措施
2022-06-25杨金广
杨金广
一、花生叶斑病症状
花生叶斑病分为黑斑病和褐斑病。黑斑病的病原为球座尾孢菌,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均属于半知菌。黑斑病叶片发病一般由下而上,初生褐色小点,而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为1-6毫米或更大一些。颜色逐渐加深呈黑褐色或暗褐色。叶片正面老病斑的四周具有明显的淡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状排列。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一层灰褐色的霉状物。花生叶面发病严重时,叶片上会有多个病斑,并相互合并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使病叶渐渐干枯脱落。花生叶柄和茎秆发病时,产生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多时则连成不规则的大斑。叶柄和茎秆发病严重时,叶片大部分脱落,茎秆变黑干枯。
褐斑病早期发病症状与黑斑病不易区别,后期叶片上的病斑较大,直径5-11毫米,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较黑斑病浅,正面呈茶褐色或暗褐色,四周有黄色晕圈,背面呈褐色或黄褐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褐色的霉层。病斑多时会造成不规则形大斑。重病叶常会干枯脱落。茎秆上的病斑呈褐色,长椭圆形,严重时会造成茎秆枯死。
二、花生叶斑病的危害特点
花生黑斑病和褐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内越冬,未腐烂的病组织内的子囊壳也能越冬。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29℃,低于10℃或高于39℃停止发育。翌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团即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虫传播到花生上,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以后菌丝体又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子座及产生分生孢子,再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形成再侵染。条件适宜时,会多次再侵染,导致花生发病。花生成熟收获后,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
黑斑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褐斑病一般在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花生叶斑病危害盛期一般发生在8月中旬——9月中旬。花生生长后期,当地平均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80%或持续阴雨,都有利于病害的流行蔓延。当高温、高湿年份,连作田块发病重,轮作田块发病轻。蔓生型、半蔓生型的品种发病重,直立型品種发病少而轻。花生生长前期发病少而轻,花生生长后期发病多而重。土壤肥力差的地块,花生生长不良,发病重;土壤肥力好的地块,花生生长健壮,发病轻。
三、花生叶斑病防控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使用的抗病性较好的品种:远杂E102、远杂9307、远杂9327、豫15号、豫16号、豫花9327等。
(二)整理地块,及时清除初侵染源
在花生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并进行深耕,加速病残体的分解。在花生播种前要将田间花生秸秆清理完,以减少侵染源。
(三)轮作倒茬
花生叶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可减轻病菌侵染。
(四)药剂防治
一是选用药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1000倍液,或25%戊唑醇粉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粉剂1000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二是从7月底至8月下旬,间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每亩用药液40千克,病害发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用药量。
(五)合理播种
花生播种时,应合理密植,可增施磷肥、钾肥,促进植株根壮苗强,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应及时做好田间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