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休闲乡村是如何“炼”成的
2022-06-25任荣佘跃松芦晓春
任荣 佘跃松 芦晓春
好政策:乡村巨变的前提
黄山店村是全国广泛传播的“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自2001年开始,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引导支持下,黄山店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拓进取,步入发展快车道。
20世纪初,“农业为本,工业兴村”的热潮让黄山店村不再靠山吃山,而是利用周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建起石灰石开采场,组织60多户村民发展运输业,每年收入500多万元,赚取第一桶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2009年,黄山店村决心向生态旅游发展产业转型,顺势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关停小煤窑、小矿山,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政策和开矿积累的资金,发挥村里和周边山岳景观资源优势,组织村民筑路修坡、筑坝蓄水、栽树种果,建成坡峰岭、怪石林等休闲旅游景区,由此走上生态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第一次“蜕变”。
2012年7月21日,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却将世代居住的村落冲得七零八落。在市、区灾后重建政策的支持下,黄山店村化危为机,用两年时间完成新民居的建设,村民过上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娱有公园的新生活。
2015年,随着京郊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黄山店村相时而动,在盘活闲置农宅发展休闲旅游等政策鼓励下,吸引社会资本与人才,利用搬迁腾退出来的闲置农宅,陆续建成“云上石屋”“姥姥家”“桃叶谷”“黄栌花开”等54个院落的精品民宿品牌,由此开启了依靠资本、创意、人才发展的休闲旅游产业道路。
20年的迅猛发展,黄山店村的产业实现了由单纯靠矿山资源发展向生态绿色发展、再到精品民宿旅游的创意资本发展的转型升级;人居环境实现了由石墙石瓦散居民宅向窗明几净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转变。每一次“蝶变”,政策都是前提。面对如今的幸福新生活,村民说道:“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生活有了奔头、日子有了滋味。”
好班子:乡村巨变的保障
2001年3月,时年40岁在外创业的张进刚在乡亲们的动员和支持下,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与其他参选的4位村民成立了新的村班子。新班子平均年龄45岁,干劲十足,面对渴望富裕生活的乡亲们期待的目光,班子成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人心。村委班子召集村里党团员开会讨论,根據大家的意见,党支部梳理并明确了全村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十带头十不要”“党支部班子五必须”“村规民约三字经”等规章制度。同时,对全村党团员特别是村干部,提出明确的纪律约束;对党支部成员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严格要求除了必要的会议,每天必须身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将工作落实落细落好。
好班子离不开好支书。自信、直爽、果敢,是黄山店干部群众对张进刚的评价。2001年,张进刚放下自己小有成就的企业回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作出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2020年,张进刚胸前挂上了金光闪闪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无数的付出得到了党和社会的认可。人生中最重要的20年,张进刚将青春时光、激情热血挥洒在他挚爱的家乡土地上,他作出了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也树立了一个新时代村干部有情怀、勇担当、敢作为的崭新形象。
在乡村振兴路上,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成为乡村巨变的重要基础。多少年来,黄山店村从几十户百十口人繁衍生息到几百户上千人的村庄,在一代代的变迁中,黄山店村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而这也正在变成如今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我们心中憧憬向往乡村振兴的壮美图画。五年、十年之后,当我们漫步在那时的乡村,应该到处都能看到老人的笑脸,听到孩童的笑声,还有青年的身影。而今天,在黄山店村,那笑脸、那笑声、那身影,就在眼前,就在耳边,就在山乡的每一个角落里。
好思路:乡村巨变的关键
村班子看到只要周末就会有城里人来田野登山,河边垂钓,他们从中发现了蕴藏的商机。于是,张进刚与村干部计划利用村里和周边的山水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产业。他们拿出村集体多年积累下的300多万元资金,组织村民在坡峰岭上种树、修路,还建了10个院落的石板房,打造了“云上石屋”精品民宿,成为京郊较早转型,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休闲旅游先行者。
2015年以来,随着村民搬迁住上新居,腾退出来的老旧农宅流转到村合作社,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新资源。村委会利用政府出台鼓励农民盘活闲置农宅发展民宿的政策,谋划发展精品民宿产业。发展民宿产业,是又一个全新挑战,需要人才、资金、市场各方面资源,而村里只有破落的宅院。于是,村委会决定招商引资,走合作开发的路子。缺人才,就与城里的创意设计公司合作;缺资金,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不擅长市场营销,就对接远方网等旅游公司,借力拓展市场。短短5年时间,先后建成54个院落、300多张床位的精品民宿。2020年,整个坡峰岭景区年接待游客42万人,实现收入1200多万元。
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村合作社还依托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几年来,村里挖掘传颂了几十年的“红色背篓”文化,开发出了以农产品加工成山楂汁、冻柿子、油鸡、蜂蜜等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富有创意的休闲旅游产品,带给游客更多消费体验。
回望黄山店村20余年的产业发展之路,从规划到建设、从管理到营销、从融资到分红,都能看到村班子对宏观趋势的准确把握,创意设计的独到见解,细枝末节的精致追求。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