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转型路径研究
2022-06-25田龙过王亚男
田龙过 王亚男
摘要: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媒介更加多样化,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也走向了去中心化。传统电视、广播媒体生产的节目已无法满足当下群众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需求,而新兴的融合媒体具有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双向性的传播方式、即时性的传播效果等特点,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作为电视节目与受众沟通的桥梁,主持人在这一时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电视节目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电视节目及其主持人的传播特点,探析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自身固有的话语体系和创作方式,并补足短板,在受众的追隨度和黏度上下功夫,以此应对传媒格局发生的新变化,同时为新时期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转型提供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主持人;信息;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035-03
过去,新闻节目主持人给观众的印象大多是严肃古板,有距离感。而当今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媒体平台与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人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使得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力分散,因此主持人的传播功能、角色定位都发生了改变。融媒体需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守正创新,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受众多元化的特色,站在家国情怀的高度,将网络作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使用严谨但不刻板的话语体系,用贴近老百姓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打破的“掣肘”
(一)“破”传统话语体系
播音是一门极具时代气息的艺术,新闻播音更是如此。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他的播音风格严谨庄重、稳健大度,是新闻播音的典范,他主播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和齐越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播音艺术的高峰,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为之后的新闻播音奠定了严肃庄重的风格基础[1]。新闻节目的语境也因节目内容的规范性极其严肃,因此在过去长时间的新闻播报中,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大多身着正装、表情严肃、端坐主播台进行节目播报,播音员和主持人把字正腔圆、规范传达、情声和谐作为新闻播报的业务准则,照本宣科地为观众传递新闻信息,因此产生了严肃的“播音腔”。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灵活化,众多社交媒介平台的海量信息发布及时,受众对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新闻传播行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就要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因此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风格呈现出生活化、接地气的特色,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样要从传播内容和受众需求出发,打破传统话语体系,讲群众能听得懂的话,与传统新闻传播呈现反差效果,提供规范且具有生活化的信息传递服务,将严肃的新闻转变成群众更乐于接受的信息。
例如,在一期《新闻联播》中,针对美方的种种行径,康辉一句“荒唐得令人喷饭”在网络引发热议,但同时获得一众网友的点赞。大家印象中的新闻联播主播的语言表达字正腔圆,新闻稿的措辞规整雅致,类似“令人喷饭”听起来非常互联网化的语言给这一期节目的受众带来新鲜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自然提高。实际上,在近年的《新闻联播》中,这样生活化的语言越来越多,如“能不讲理就不讲理”“撒谎不脸红”等。《新闻联播》因话语体系的改变再次走红,证明接地气的话语表达能为新闻节目的传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严肃规整的新闻话语变得更接地气,使观众更能接受,新闻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也做到了真诚交流,产生共鸣。
(二)“破”传统叙事方式
传统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作为受众和节目之间的纽带,通过规整的语言、严肃的语气、正襟危坐的形象将新闻事件由荧幕和话筒真实准确地传递给受众,虽然这也是在过去长久适用的一种播音艺术风格,但这种正式且单一的叙事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拓宽,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新颖有趣的互动功能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
众多传统媒体平台根据新媒体“短平快”的语言特点推出了各系列短视频,在具有新闻属性的同时传播效率也远远高于过去的节目,央视通过各新媒体平台发布系列短视频《主播说联播》后,将受众的期待值都直接拉满。
《主播说联播》传递主流声音的叙事方式是独特且新颖的。其根据当天的重大事件及热点新闻,使用通俗易懂、简洁亲切的话语构建语言传播,主持人则使用“短平快”的叙事形式叙述并评论新闻事件,每期视频长度在30秒~2分钟,题材多样,颠覆传统叙事方式,让受众共同见证了央视在融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新闻节目叙事方式进行的变革。
在信息化时代,“精英文化”已经渐渐趋向于更加通俗且贴近生活的“大众文化”,新闻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同样也朝着大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打破单一正式的传统叙事方式,创作更适用于融媒体时代新鲜灵活的传播作品,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观赏需求。
广东电视台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基于电视新闻节目《珠江新闻眼》推出了“剧场叙事”模式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主播战疫》,这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将新闻主持人的身份转变为“演员”,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的演绎解读防疫知识。例如,主播李青山和徐洁改编演绎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和张柏芝经典的对话场景,提醒观众疫情期间要经常更换口罩,这样生动的内容表达,更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视频当中有粤语、客家话等不同地方的特色方言,达到了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效果。“剧场叙事”融媒体短视频制作模式中最重要的创新在于让新闻节目主持人一改以往正襟危坐的形象,用接地气的“网络化生活语言”展示剧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众多平台的短视频中显得更加生动可信[2]。
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弥补的“短板”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打破传统话语体系和节目叙事方式后,要基于大众对新闻节目的选择和对社会舆论的参与方式,做出适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要的改变及创新。提升业务能力,由信息传播者转变为节目生产者;积极构建和受众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奋力凝聚民心,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新型主持人才。
(一)“补”有温度的业务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新闻主持人带来了冲击,“AI合成主播”此前多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根据不同的播报内容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姿势,能够实时高效地输出音频,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效率。虽然AI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力,但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根据传播内容,使用有温度、有力度的语言表达,带有人类情感变化,被赋予温度的声音,是冰冷的智能机器无法取代的。
例如,疫情期间“武汉窗帘”让一众网友担忧,海霞以谈话的形式,如和网友拉家常般的亲切随和与遣词造句,让人温暖感动;在拆穿立陶宛谎言时,郭志坚说其“戏精上身”“碰瓷”,通过有声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把戏虐的文字转化为中国最坚决的政治立场。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提高业务能力,面对多样化的媒体形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有媒体融合报道的能力,强化自己的排他性,提高节目传播效率,体现主持人的核心价值,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扎实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使节目和主持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节目的串联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还是生产过程中的主导者,在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学会用融媒体的方式统筹播音工作。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在半决赛环节给参赛选手设置了“走出去”的实战考核,让参赛选手们用脚力丈量土地,用眼力洞察新闻本质,以脑力体悟实践经验,最终将所感所悟落实到笔力上,将“四力”践行到节目创作的实践中。一众参赛选手也将自己的经验感悟、专业素养融于作品之中,让受众看到了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故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多元发展,积累知识储备量、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培养自主创造能力,成长为不可替代性强且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时代融媒体主持人。
(二)“补”公众记忆的构建
当下,媒介传播形态呈现出内容极度充裕、注意力稀缺且传播者与用户关系不断被重新定位的状态。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传播者从进入用户视野到被关注、记住、跟随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仅仅十几秒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决定了其能否吸引用户眼球[3]。传播内容的充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网络媒体平台的兴起,使用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台赋予了每个人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权利,信息传播的主体日益充裕;另一方面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内容海量化,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新闻的传播和信息交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信息内容日益充裕。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在庞杂的传播主体中赢得一席之地,同时要将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便需要凭借其专业性、闪光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记忆。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无论在节目当中还是荧幕外都要维护个人良好形象,主持人生活中或是节目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切片式”的融媒体环境中被无限放大,主持人维护公众对其深刻记忆的前提是先有印象,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构建被受众需要和追随的深刻记忆还需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增加曝光率,抢占市场,占据用户时间,使用户形成持久且深刻的记忆。
例如,撒贝宁给受众的最初印象是严肃的法治节目主持人。但近年来,在《拜托了冰箱》《明星大侦探》等网络综艺节目中,受众看到一个幽默的段子手,颠覆了受众的传统认知,营造了极具反差的形象,加深了公众记忆。同样被誉为央视“收视密码”的王冰冰,最初因甜美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但其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业务能力获得好口碑。2021年,王冰冰先后参加总台《两会你我他》《走进乡村看小康》等融媒体节目,参与录制综艺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参加主播才艺秀《央yang之夏》,主持总台七夕晚会,采访报道全运会、冬奥会等相关事项,公众记忆也在她一次次全新亮相中越来越深刻,王冰冰鲜明的个人风格不断为其个人品牌注入核心动能,提升了自身和媒体传播力,她也从一众“网红”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追随。
(三)“补”互动交流能力
互动交流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交互性成为当下主流。新媒体给受众带来了更加自由的空间,受众既可以发表言论成为信息传播者,同样又可以接收信息,过去“你听我说”的传播方式早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媒体环境。电视新闻作为官方声音输出最权威的媒介,承载着凝聚群众共识、宣传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拥有了媒介赋权的权威优势,从传播效果来说,更受群众信赖。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分析研究融媒体的语境,寻找更合适当下传播环境的互动交流方式,进一步提升新闻节目的传播效力,扩大影响力。例如,央视国际频道推出的《中国舆论场》深度结合电视、网络、移动媒体,观众在电视机前可以通过手机和节目实时交流,向嘉宾提问,分享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通过手机“摇一摇”赢取奖品,这样的传播方式和延伸互动交流能力也对融媒体即时传播形式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万物皆媒。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的出现,给大众带来零距离参与感和交互式满足感,满足了越来越多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诉求。因此传统媒体寻求转型升级的契机也瞄准了更多新兴的传播形式,以增进受众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黏合度。这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也打開了新视角。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和受众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拥有适度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并结合受众的需求和大众喜好,调整信息的传播形式和节目内容,找到适合节目的传播方向,由此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喜爱度、认可度。例如,微博“康辉的第一支Vlog”是由央视新闻官方发布的一条短视频,由新闻主持人康辉以Vlog的形式记录央视工作人员出差前的准备工作和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涉及内容小到分享康辉的行李箱物品,大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希腊的国事访问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外交最前线报道。通过这样接地气的方式,让受众了解国家大事的同时也看到了新闻主持人“走下神坛”的日常生活状态,受到大量网友的评论点赞,形成了受众和主持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拉近了官方媒体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黏合度。
三、结语
融媒体的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媒体融合的创新工作也将成为一种持久性的工作。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顺势而为、多元发展,打破“掣肘”、弥补“短板”,坚持权威发声,专业求精,将有意义的内容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助力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事业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创造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一,吴瑶.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话语体系探析[J].声屏世界,2021(17):25-26.
[2] 梁宇.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新闻主持人的融媒体正向传播[J].视听,2021(7):175-176.
[3] 巩晓亮,陈曦.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公众记忆持久性构建[J].当代电视,2021(10):89-92.
作者简介 田龙过,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媒体融合、新媒体传播。王亚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