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基于Kernel 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分析
2022-06-24吴凤娇潘艳敏
吴凤娇 潘艳敏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相接,区位优越,一、二级岸线总长近600 里,干流岸线利用率低,因此开发潜力巨大。 作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皖江城市带却呈现出城市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格局。 自2010 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来,皖江经济带一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合作。 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皖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均纳入了长三角范围。 因此,测度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区域内发展差异及演变规律进行探究符合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利益要求。那么,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对皖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与评价?这些都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首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和新发展理念两个视角进行了探讨。微观上的质量经济, 其实质是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人力资本;而宏观的质量经济则强调优化国民素质,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深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区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这两个概念[1]。 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区别体现在目标、内涵以及价值判断上。 高速增长体现的是发展目标,而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现代化目标;高速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而高质量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包含对经济结构、效率以及稳定性等因素的衡量[2]。 从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角度,高质量发展被定义为以民生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且能满足人民多层次需求的发展。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钞小静(2009)依据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内涵的界定,构建了由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等四个维度构成的测度体系[3]。第二,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 贺晓宇等(2018)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解释了经济增长绩效, 能够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 上官绪明等(2020)在此基础上,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出纳入环境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5]。 第三,利用组合赋权法对权重赋值,比如高志刚等(2020)运用AHP 和熵值分析法进行组合评价赋权[6]。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从样本期来看,现有文献主要对单一年份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例如,汪倩等(2021)对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谐度水平进行了测度[7],高芳菲(2021)对2019 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8];其次,从使用的数据来看,以全国省域数据为主,城市级别数据较少。 例如,钞小静等(2011)对28个省份和自治区进行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9],王亚男等(2021) 对中国30 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八大区域测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0]。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三点。 首先,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 构建多维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其次,样本期为10 年,对2010-2019 年皖江城市带8 座核心城市经济高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将研究范围从省域聚焦到区域内各城市。 第三, 利用Kernel 密度分析法和基尼系数分析法对皖江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深入探究, 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梳理基础上, 借鉴新发展理念,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两大矛盾现状入手,参照李金昌(2019)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了由经济活力、绿色发展、创新效率、社会和谐、人民生活五个维度组成的共19 个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其紧扣新时代社会特征, 全面体现了五大新发展理念,且指标数据易获得[11]。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经济活力方面,确定了包含“GDP 增速”在内的三项指标(见表1)。 “GDP 增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外商直接投资” 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有效增加了资本供给和劳动力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绿色发展方面,以“空气质量指数”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其中,前四个指标从不同介质污染物治理情况角度,衡量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环保支出水平”则属于环境规制的范畴,是衡量环境规制水平的重要标准。 创新效率方面,选取了“全要素生产率”“亩均GDP”“万元GDP 能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之和”等四个指标。 其中,“全要素生产率”说明要素资源配置水平,部分学者基于狭义效率视角,将其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代理指标。 “第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之和”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一、二产业有明显优势。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增长波动平稳,能够有效减轻整体经济波动。社会和谐方面则由“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社会不安定指数”“城镇化率”三个指标组成,主要测度居民、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情况, 反映社会不平衡发展问题。 人民生活方面则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等四个指标来衡量。 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 之比” 主要衡量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同步程度。其他各指标则从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旅游各方面全面衡量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状况。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方法和模型的选用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测算
熵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用来度量体系的混乱程度,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熵值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干扰。 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负向指标处理公式:
式中vij(i=1,2,3,…,n; j=1,2,3,…,m)为第i 个评价对象的第j 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ij为标准化之后的无量纲值。
2.确定各指标权重
式中yij为第i 个评价对象中第j 个指标所占权重大小,ej为第j 个指标的熵值,gj为第j 个指标的变异系数,wj为第j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j=1,2,…,m)。
3.计算经济高质量得分
式中Qoe 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αj表示各个指标权重大小,aj表示标准化之后的各个指标的值。
(二)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方法是非参数统计方法中的一种,我们常用的核密度函数有Uniform, Triangle, Gauss,Epanechikov 等, Kernel 密度估计结果对于带宽的选择较为敏感。 具体公式如下:
假设x1,x2, …,xn为一组独立同分布的n 个样本点,则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本文选用Gauss 核函数,其具体公式如下:
(三)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由经济学家Gini 提出的衡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异性的指标[12]。 基尼系数是一个0 到1之间的比例数值,系数越大表示差异程度越大。 本文采用梯形面积法计算基尼系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G 代表基尼系数;xi代表各指标的累计百分比,yi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累计百分比。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
图1 反映了2010-2019 年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总体演变趋势。 可以看出,样本期内皖江城市带高质量发展指数呈波动趋势,2019 年与2010 年相比总体呈略下降趋势。 其中,2010-2013 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2013-2016 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6-2019 又出现了下滑。说明皖江经济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缓慢下降-稳步上升-波动下降”的过程。2010-2013 年的经济下滑与国内整体经济下滑有关。 中国经济当时处于发展转型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造成了全球大范围的通胀压力。 2013 年,面对经济的持续下滑,政府转变思路,采取了创新性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了一系列微刺激、区间调控等政策,改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下,皖江城市带经济从2013 年开始全面复苏。虽然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13-2016 年期间出现了稳步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态势在2016-2019 年没有继续保持。而2016-2019 年的经济波动下滑可能与安徽省,尤其是皖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较慢有关。在2019 年长三角城市扩容,正式纳入安徽省城市之前,皖江城市带一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合作,但从2016-2019 年的经济下滑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并未取得有效进展。 目前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与沪苏浙两省一市有较大差距。
图1 皖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图
由图2 不同城市2010 年与2019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 除了马鞍山市出现经济增长,合肥市保持基本稳定以外,其他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安庆、滁州两市经济下滑现象最为明显,安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10 年的0.261,8 下 降 到2019 年 的0.195,7, 滁 州 市 由2010 年的0.217,8 下降到2019 年的0.159,8。
图2 核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图
(二)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Kernel密度分析
图3 表明,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Kernel 密度函数的中心点2010 年与2019 年相比,出现了左移现象, 说明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下滑。2010-2013 年期间,中心点左移,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形势较差,2013-2016 年中心点右移,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始回升, 而2016-2019年中心点又逐渐左移,说明经济下滑现象再次出现。2010-2019 年期间,核密度函数波峰高度分布总体上呈波动趋势。 2010-2013 年波峰位置明显上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表现出集中趋势。 2013-2015年,波峰位置下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出现分散趋势。 2015-2019 年波峰又逐渐升高,分布再次出现集中趋势。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的拖尾在2010-2013 年期间变短,2013-2015 年开始变长,2015-2019 年又再次变短,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总体上变化不大。 波峰数量保持在1 个,说明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平均, 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图3 皖江经济带核心城市Kernel 密度图
从Kernel 密度分析可以看出,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区域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总体上比较平均, 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2016-2019 年出现了明显的中心点左移,说明经济出现了下滑。 分析其可能原因,一是安徽省发展起步较晚,人均GDP 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周边各省份明显偏低。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落差,有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即生产要素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转移。 二是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周边对安徽省城市腹地的争夺更加激烈。 安徽省中心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 与周边同级别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以省会城市合肥为例,其经济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省会城市, 导致城市腹地被周边城市掠夺。 例如,马鞍山、芜湖等省域副中心城市被纳入了南京都市圈;宿州、淮北也跨省加入了徐州都市圈;而黄山、宣城等地与浙江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形势下,皖江城市带应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增强经济实力,缩小与周边区域差距,抢抓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 提升自身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地位,加快建设中心城市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三)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尼系数测算
图4 描述了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图4 皖江经济带基尼系数图
基尼系数出现了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区域内部差异程度有增大趋势。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省会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高速发展, 未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造成的。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 并努力承接产业区域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但从区域整体来看,皖江城市带的城镇空间格局较为松散, 尚未形成空间网络化格局。 目前,区域内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马-芜-铜经济圈共存的局面,但两大经济圈内部的联系程度和对外的辐射力度不够, 皖江城市带的整体性经济效能无法得以充分的发挥, 呈现出分散发力的发展态势。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0-2019 年期间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主要经历了“缓慢下降-稳步上升-波动下降”的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皖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出现了区域内不协调发展的现象。 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和《规划》精神的框架和指导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发展格局。
首先,探索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根据《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和《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其次,探索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产业同构”是区域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 实现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的一体化, 是皖江城市带充分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必经之路。 再次,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 清除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间的产品和要素的“区域市场壁垒”,实现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互动和优化配置,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是实现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必然。 再次,探索城镇建设一体化。 皖江城市带应增强区域内中心城市集聚、扩散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 最后,探索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皖江城市带应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