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数据浅析及比较*

2022-06-24彭金婵宋天浩赵宗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药学方剂甘草

彭金婵 宋天浩 赵宗昊 朱 亮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

在我国各大中医药院校教学课程体系中,中药学和方剂学均处于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关键知识基础,更是在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的道路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药学与方剂学的教学处于不同时期,学生在学习中药学课程难以处理庞大的信息量并理解;而在方剂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已然忘记,不利于掌握方剂的根本内涵及方解[1]。同时教材中方剂药物组成、名称至今仍缺乏规范,如凉膈散的山栀子仁、薄荷叶等。本研究搜集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和《方剂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可方便各位同仁参考及十四五规划教材改革。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方纳入范围:由贾波、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10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2]收录的正方232首、附方183首。包括:方名、方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

药材纳入范围:采用由钟赣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第10版)《中药学》[3]出现的576种药物,含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8味,了解药114味,参考药98味,附药124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21章加以介绍。

1.2 数据处理(1)方名:即《方剂学》教材的目录,包括正方和附方。如:普济消毒饮(原名为普济消毒饮子)。处理成:普济消毒饮。(2)方源:即《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源】。分为直接方源和间接方源。如:大承气汤方源:《伤寒论》。(3)药物组成:即《方剂学》教材中的【组成】和【用法】中的部分药物。如:小活络丹【组成】: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处理成:小活络丹组成: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酒。又如:清瘟败毒饮【组成】生石膏、小生地、乌犀角(水牛角代)、真川连、生栀子、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牡丹皮。处理成:清瘟败毒饮组成: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炙甘草、牡丹皮。(4)标准药名:即《中药学》教材中的药物正名。如:淡竹叶。考虑到药物正名来源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将《中药学》教材药名作为标准药名,制定标准化数据库。

1.3 建立数据库 双人双机分别将《中药学》药物与分类,《方剂学》的方名、来源、组成依次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且通过第3个人审核数据,目的是确保采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可靠有保障的挖掘结果[4]。

1.4 数据分析 将整理好的数据导入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Miner,分别进行《中药学》药物数量、频次的统计分析,《方剂学》中药物、方源的频次分析及2本书药物的对比分析,最后将结果导出。

2 研究结果

2.1 中药学教材数据处理与分析《中药学》教材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67味,含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8味、了解药114味、参考药98味、附药124味,分有二十一章论述[5]。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药和补虚药章的中药种类较多,涌吐药和开窍药章的中药种类较少,重点章节为清热药、补虚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所含药物数量较多。见图1。

图1 《中药学》教材药物种类数量前十

2.2 方剂学教材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方剂学》415首方中包含3041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共有369种中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26次,最低的仅1次,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炙甘草、茯苓、生姜、人参、当归、白芍、白术、甘草、陈皮、大枣。频次分析结果显示,炙甘草、茯苓、生姜、人参、当归药物使用频数较高,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补虚药、补虚药。见表1。

表1 《方剂学》教材中排名前10的药物

2.3 《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中药对应关系比较 对于《方剂学》涉及369种药物中,有29种《中药学》未纳入的药物,分别为:生甘草、六神曲、冰片、半夏曲、大米、土鳖虫、盐、童便、炭、茶、胆汁、虎胫、海浮石、黑附子、黄金、京墨、萝卜汁、老醋、苦楝根、礞石、乌扇、生铁落、水、松脂、松子仁、糖、灶心土、猪脊髓、棕榈炭。同时《方剂学》教材未区分生甘草和炙甘草[6]。

此外,《中药学》涉及578种药物中,共有246种药物《方剂学》未纳入,分别为:浮萍、木贼、谷精草、鸭跖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白鲜皮、穿心莲、大青叶、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山豆根、青果、木蝴蝶、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熊胆粉、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紫草、番泻叶、巴豆霜、徐长卿、蕲蛇、伸筋草、油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路路通、穿山龙、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雷公藤、老鹳草、丝瓜络、五加皮、狗脊、千年健、雪莲花、佩兰、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地肤子、海金沙、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胡椒、荜澄茄、荔枝核、佛手、香橼、玫瑰花、梅花、娑罗子、甘松、九香虫、刀豆、稻芽、苦楝皮、南瓜子、鹤草芽、榧子、芜荑、苎麻根、羊蹄、三七、花蕊石、白及、仙鹤草、紫珠叶、血余炭、姜黄、降香、泽兰、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马钱子、自然铜、苏木、刘寄奴、三棱、斑蝥、猫爪草、胖大海、黄药子、海蛤壳、瓦楞子、马兜铃、矮地茶、洋金花、灵芝、合欢皮、紫贝齿、罗布麻叶、党参、太子参、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淫羊藿、仙茅、胡芦巴、锁阳、核桃仁、冬虫夏草、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海马、蛤蟆油、黄精、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石榴皮、覆盆子、刺猬皮、鸡冠花、常山、胆矾、蛇床子、土荆皮、樟脑、蟾酥、大蒜、红粉、砒石、炉甘石、硼砂、紫苏梗、生姜汁、荆芥炭、苍耳草、忍冬藤、山银花、墓头回、北豆根、西青果、半枝莲、猪胆粉、绿豆衣、黑豆、鲜地黄、紫草茸、红大戟、狼毒、蛇蜕、松花粉、天山雪莲、厚朴花、砂仁壳、豆蔻壳、车前草、川木通、海金沙藤、连钱草、广金钱草、江西金钱草、小金钱草、八角茴香、母丁香、红豆蔻、橘红、橘络、橘叶、化橘红、川木香、土木香、建神曲、土大黄、菊叶三七、景天三七茜草、大叶紫珠、西红花、茺蔚子、土牛膝、北刘寄奴、水半夏、关白附、金沸草、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土贝母、瓜蒌皮、瓜蒌子、罗汉果、甜杏仁、天仙藤、银杏叶、合欢花、山羊角、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密环菌、僵蛹、雄蚕蛾、人工麝香、九节菖蒲、红参、人参叶、明党参、红芪、扁豆衣、蜂胶、鹿角、鹿角霜、脐带、杜仲叶、黄狗肾、海龙、铁皮石斛、莲房、石莲子、皂矾(绿矾)、木槿皮、蜂蜡、蟾皮、守宫、水银、密陀僧。

2.4 方剂来源统计 对《方剂学》415首方剂来源书籍进行频次统计,一共出现127本书籍,来源频次最高达60次,最低的仅1次,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条辨》《医学心悟》《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小儿药证直诀》《内外伤辨惑论》《济生方》。分析结果可知,《方剂学》教材方剂的高频来源《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占全部来源使用频率的32.0%(133/415)。见表2。

表2 《方剂学》中方剂来源数量排名前十位

3 讨论

3.1 常用中药种类及原因举隅 经数据挖掘发现,清热药、补虚药用途最广。现在人喜食肥甘厚腻,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常患温热病,高热烦渴,肺、胃、心、肝等脏腑实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温毒发斑、痈疮肿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故清热药常用[7]。清热药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现代人作息不规律、耗损太过所引起的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导致出现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症。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8]。

3.2 注意规范方剂组成及调整《中药学》与《方剂学》的药物统一 教材有些方剂药物组成在【组成】并未完成涵括,需要在【用法】或者【方解】中寻找,如败毒散中生姜、薄荷。又如泻白散中组成为: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组成】中缺少粳米。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这将影响他们对方剂组成的理解记忆,因此建议教材对相应内容进行调整。

方剂学教材在药物名称、定义各个内容上存在不统一或不规范现象,如《方剂学》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存在差别,部分方剂在【组成】仅写“甘草”,需要在【方解】中寻找。清热解毒宜选择生甘草,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宜选择炙甘草。教材尽量与相关学科的术语统一,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接轨。

3.3 方剂来源统计分析 在《方剂学》415首方剂来源书籍中,《伤寒论》占比最高,约为14.5%(60/415),其次为《金匮要略》10.1%(42/4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5%(31/415),说明方剂来源比较集中,本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意义。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对此部分书籍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方剂的深层含义,还可为将来学习伤寒论选读等课程奠定基础。在《方剂学》教材中,《温疫论》《千金翼方》等中医经典占比较低。

4 小结

综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学》与《方剂学》进行了全面总结,科学、客观地揭示了《中药学》与《方剂学》用药特色与组方规律及来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2个学科。方剂学与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必修的基础学科[9],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课程教学十分重要。最终得出只有把这2门学科融会贯通,加强联系,才有利于学生统一的学习中医知识,传播中医文化[10],对教材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中药学方剂甘草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吉林省一温专业建设点
——通化师范学院中药学专业简介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