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动数学”教学主张及实践探索
2022-06-24黄冠玉
黄冠玉
摘 要:研究表明,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校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应该具有生动性,要从生活实践出发、依靠多媒体教学、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增加课堂的生动色彩,营造“动感”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数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动数学;实践探索
生动数学的内涵意义在于,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需要和愿望,通过运用直观表达、形象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开放、自主思考的课堂氛围,并在课堂中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发展,以学生有心而发的驱动为力量,建设“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师能够将数学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和学生一起挖掘数学教材的本质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从数学中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丽。
一、让学习的兴趣 “生动” 起来,引导学生深入课堂
兴趣往往是由于事物外部的形式引起,或者由于事物本质的特点所引起。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往往都是以一种难懂、难处理的形象出现在面前,因此,教师需要发挥数学的优点,结合多媒体技术,建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情景,利用软件将图形的变化生动化,使难懂、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既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问题的思考,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三視图时,这项教学内容建立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上,学生难以从几何图形中直观看出三视图,教师就可以利用模型搭建,利用积木搭建图形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三视图的特点,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图形的魅力,引导学生意识到三视图的重要性,进而探索出观察三视图的技巧,教师这时候再结合不同绘画的图形和积木实际搭建的图形,使空间与实际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力,由此而言,教学的困难便迎刃而解了。
思维发展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熟悉的事物更能激起学生高涨的热情。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多感官——视、听结合感受,生动的声光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这种学习氛围下,课堂效果往往会更好。比如在教学旋转图形变换时,由于旋转的性质特点,像旋转的中心、旋转的角度、旋转的方向等,学生只从静止的平面图形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展示分析讲解,如果教师结合风扇、车轮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和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的体验感更深,也更好对知识消化吸收。
二、让学生在课上 “生动” 起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在学生的印象当中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在座位上不厌其烦地听课写笔记。这样的课堂形式缺乏活力,是枯燥呆板的、没有生机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效果才会好起来,教学效果才会好起来。教师要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问题中发现,在问题中成长,才会有思考体验,才有能力培养,才能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知识的学习态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比如在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条,让学生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的动手过程,教师利用教学小组,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两种图形的区别。三角形必须满足任意两边长的和大于第三边,而且三角形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经常运用在生活中,自行车的设计就利用了这一特点。而在制作四边形时,学生会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结构都不稳定,容易发生图形变化,而且图形要求对边长度相等,而生活中通常利用这一图形特点设计围栏。
通过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气氛也活跃生动起来。数学原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体验,能够让学生在过程中深入思考,更能理解图形知识的要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三、让数学题 “生动” 起来,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题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利用数学题可以有目的性地培养数学思维,还可以作为数学课堂的补充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学习数学是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原因是学习数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素养。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生动的数学题,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习惯,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做下铺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性格。
比如找规律的思考题,潜在的数学规律等着学生观察分析,像1、1、2、3、5、8、( )、21、 3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相邻两个数的和就是排列的下一个数,像这样的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敏锐的数学观察力。
比如学校组织了象棋、绘画和舞蹈兴趣小组,小A、小B和小C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小A不喜欢象棋,小B不是舞蹈小组的,小C喜欢绘画。小A参加( )组,小B参加( )组,小C参加( )组。这类题的情景设置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属于逻辑推理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发展,像假设法的使用,提出假设在进行证明,思维能力深入发展。
教师在数学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向学生灌输思想,更重要的方法是启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已知条件对未知条内容进行逻辑推导,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不仅能听得明白,在解题过程中目的性也能更明确。
四、联系生活实际,利用 “生动” 游戏创新教学
“数学游戏”可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热爱数学。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不免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成为焦点。
比如在教学条形图统计时,教师创设一项运动会参赛报名的情景游戏,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统计,座位上的学生游戏报名参加。教师可以将每个同学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中,并且和学生一起制作统计图,对统计图的教学要点进行说明讲解,让学生更加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运用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数学活动,如游戏体验、动手实践等,或者从生活中的观察中逐步体会数学的运用,进而理解数学原理,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的魅力所在,体会数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相比,“生动数学”的教育模式对教学的主体侧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时代对学生素养的要求,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教学的唯一重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被提升到教学中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生动数学”教学可打造生动的课堂,是一种学习的创新,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所以笔者认为,小学“生动数学”教学主张及实践探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希望以上思考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丹.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华夏教师,2020(19):56-57.
[2] 杜录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158-159.
[3] 杨丽华.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摭谈[J]. 才智,2015(20):63.
[4] 陈香花.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05):220-221.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