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上旅行”,带你看最美中国建筑

2022-06-24雷晶晶

智慧少年 2022年7期
关键词:刘伯温小智吊脚楼

雷晶晶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暑假的小智忙啥呢?

——看风景!确切地说,是带着大家“云上游”。

暑假来了,很多小伙伴不能出门登高一览众山小,但是宅家也能大饱眼福。来吧,小智和几位导游带路,带大家看最美中国建筑。闲话少说,走起!

大故官,最中国

“后生,且随我一游。”说话的这位书卷气很浓,正是传说里的“故宫总监”刘伯温。

更大的“四合院”

真没想到,看起来文绉绉的老先生还是个“话痨”。他说故宫原名“紫禁城”,又说那名字祈愿皇权稳定……

联想到历史课所学,小智抢过话茬儿,“紫禁城建好后,明、清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直到1925年后才更名故宫呢。”

刘伯温捋下胡子,“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单建筑面积就有15万平方米。整体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王宫制式,东边有太庙,西边有社稷坛;前面是外朝,后面是内廷。整个看起来,与老北京四合院有相通之处。”

“加”“减”皆有数

刘伯温继续带小智参观特色建筑。“好壮观!”来到太和殿前,小智啧啧赞叹。

“这是故宫最高大的建筑,没有之一!你看它的重檐庆殿顶多壮观,和玺彩画装饰多漂亮!再瞧这殿中央的九龙金漆宝座——”刘伯温大手一指。

小智看过去,只见这宝座金光闪闪,其两侧有六根蟠龙金柱,上方有“建极绥猷”的匾额,据说显示了天子对皇天、对庶民的双重使命。

“这楼的檐角高挑,好玲珑。”小智遥看矗立在故宫角上的一座建筑自言自语。

刘伯温又捋胡子,“角楼不是楼,是分布在故宫四角用以瞭望和警卫的屋子。别看它外头屋檐层层叠叠,里面却连根柱子都没有……这种减柱法,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邂逅“小神兽”

不知刘伯温从哪里顺来一件“道具”,小智定晴一看,居然是风靡吃货界的脊兽雪糕!他不由地咂起嘴巴,“好吃吗?”

“别老想着吃。故宫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除却12000米左右的河道、80口井以及完整的沟渠用于供水、防火,屋顶上也放置了有避火含义的各类脊兽。”

小智吮着雪糕,又听刘伯温郑重声明:故宫兴建之前我已退职还乡,根本不曾参与它的设计。但大批不知名的工匠、百姓为之付出了心血。大故宫,最中国!

苏州园林甲天下

“咪好!喵呜!”小白嘀和大橘嘀来也!身为东道主的俩猫专程邀小智来苏州园林逛逛。

咫尺之内造乾坤

“若说苏州最早的园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兴建的馆娃宫。”娇萌的小白喵首先开口。

“到了唐朝,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以《太湖石记》打开苏州园林的入口。两宋时娱乐至上,遂掀起文人入驻园林的潮流。至明清,《长物志》《园冶》等堪称苏州园林的造园宝典。”大橘嘀不紧不慢地补充。

这俩土著嗡咪对苏州园林再熟悉不过!依照它们的总结,苏州园林“以小见大”,在有限的内部空间再现外部世界;“以画入园”,用中国画的全景、边角、留白等手法展现真实山水;“以框造景”,以窗棂、月亮门等营设一隅景观;“移步换景”,以庭台楼榭、游廊小径等引导观者步移景异……

锁定日常百态

听着介绍,小智有了新认识,“我本以为苏州园林只是好看而已,没想到还宜行宜居。”

“这话对头。就说年龄最长的沧浪亭,北宋主革新、遭罢官的苏舜钦将它作隐居之地,石柱上刻字‘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再说个头最大的拙政园,园内1/3都是水,还能在听雨轩听取‘天上之水打芭蕉……”真不愧是见多识广的大橘,这番表达引人入胜。

小白嘀开口更有吴侬软语的味儿,“耦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由清代藏书家沈秉成为其赋名。‘耦与‘偶相通,是沈大人与妻子严永华撒的狗粮哦!还有文征明家族的艺圃,香草遍地,最接地气,这水榭延光阁如今扮成茶室,泡壶龙井,喵哉妙哉!”

懒人福利

“喵喵,我咋听说狮子林的假山多得看不过来?”小智若有所思。

“没错,狮子林内石峰、山洞应有尽有。如果借助VR技术,你只需指尖轻点,就可完成对每一个山体的逼真体验——如此,也算懒人福利啦。”小白喵嫣然一笑。

大橘嘀追加一句,“狮子林还有制作传统折扇的项目!改天,我俩在线下等八方伙伴,不见不散!”

“上古风尚”吊脚楼

咦,这位导游头戴银饰,身着苗族服饰,是来自苗寨的阿蛮姐姐呀。

小智立马猜到,“咱们莫不是要前往吊脚楼?”

协同而美,入山入水

果然,阿蛮表示吊脚楼历史悠久。苗族祖先是为苗民除掉了“垂耳妖婆”的蚩尤,蚩尤被黄帝与炎帝打败后迁至南方,参与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的创建。干栏式建筑自那时起流传至今。

南方气候潮湿,耕地不足,考虑周全的苗民不断改良干栏式建筑。他们依托地势,就地取材,用杉木搭建吊脚楼。没有图纸,仅凭斧头、墨斗、凿子等工具上阵,“感觉”即“力学”。别看一个吊脚楼一个模样,但皆融入山水田园,协同而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知道嗎?吊脚楼包括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阿蛮故作神秘。

别说,这还真颠覆了小智的认知,“一直以为吊脚楼是有'脚的楼,没想到'脚的位置也有区分。”“西江千户苗寨就在30-70度的斜坡上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分三层,底层多用来饲养家畜家禽,放置农具杂物;顶层多存放粮食;中层住人,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客房……”阿蛮指着不远处说,“堂屋外的悬空走廊装有S形曲栏,因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得名‘美人靠……”

吊脚楼群间的活动场地甚为宽阔。阿蛮说赶逢芦笙节,芦笙吹响,男女老少在此身着盛装翩翩起

“爱楼”有责8D0024D8-3AEE-4B59-A7F3-E477044F4BA9

“瞧,如今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纵伸,成就出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磅礴气场;亦与服装、饰品、语言、饮食等相得益彰,连缀出令人流连的苗族元素。2006年5月20日,吊脚楼营造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蛮言语间自豪满满。

小智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那……这吊脚楼有没有啥缺点?”

“有的。吊脚楼须时刻提防山体滑坡、火灾。另外这世界变化太快——”阿蛮放慢语速,“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几乎没几个年轻人愿意担起它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了……”

小智瞄一眼阿蛮,发觉她眼睛亮晶晶的,却分明透出“我辈有责”的坚定。

“乾坤挪移”蒙古包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悠扬的歌声飘过来。哦,是蒙古少年毕力格!只听他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毡房——”

简约,不简单

草原上点缀着许多白色建筑,它们是大名鼎鼎的蒙古包。“我们喝牛奶长大,建筑也崇尚白色。你看它整体圆形,代表完整美好;门朝日出,寓意光芒万丈。”毕力格虔诚地把手置于胸前。

“这么大的蒙古包,想必建造不易!”小智感慨道。

“不,蒙古包的最大优点便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毕力格回答。他说蒙古人逐草而居,在合适的地点标画圆圈,沿圆圈架设“哈纳”(长柳条编结而成),于顶部架设“乌尼”(长柳条棍),将二者衔接好后搭以毛毡,复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拆卸时,只需将哈纳折叠收回,一辆牛车就能运走。

蒙古包内亮堂堂

“别看蒙古包看上去不大,但包内可利用面积大着嘞!”毕力格边说边领小智进入一个蒙古包。

哇,这蒙古包内不只采光好,空气还倍清爽!小智看看脚下,厚厚的地毡花纹独特;再看四周,柜子、桌子等一应俱全。按照草原人“分工劳作”的规矩,东面放置男主人的马鞍、马鞭等;西面除了锅碗瓢盆,還有女主人的胭脂呢。

“这种临时搭建在野外的蒙古包隔音较差……”毕力格直言不讳,“不过,较差的隔音有助于关注外面的畜群。想当年兵荒马乱时,还能有效防范敌人入侵。”

自然的馈赠,人文的发展

像这样的蒙古包少说也能住十几个人,几代人合住都不成问题……小智暗自揣测。

毕力格似乎看出他的想法,解释道:“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对夫妇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须另建蒙古包,有时新娘父母也会陪送一个。”

毕力格还介绍了木兰围场上“全中国最孤独的蒙古包”:建筑师探索自然与科技的深度契合,甚至实现图书馆、厨房等的模块化分工。“说它孤独,其实是特立独行!”毕力格爽朗大笑。

夜幕降临,月光倾洒,蒙古包外篝火熊熊,毕力格拉着小智加入牧民的狂欢,欢笑声经久不息。8D0024D8-3AEE-4B59-A7F3-E477044F4BA9

猜你喜欢

刘伯温小智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刘伯温以德服人
一只烧饼走天下
小智变形记(7)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小智变形记(2)
聪明的刘伯温
吊脚楼“直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