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习作例文,提升表达能力
2022-06-24张艳
张艳
摘 要: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的。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示范,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因此,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需要借助范文,给予学生方向上的引导。本文提出,要智慧取舍,让习作例文更加匹配;批注关联,让习作例文更加鲜明;关注局部,让习作例文更加聚焦。
关键词:习作例文 关注局部 智慧取舍 批注关联
小学生的表達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的。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能给学生提供示范,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因此,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需要借助范文,给予学生方向上的引导。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习作例文的价值,纵观当下习作教学中的例文使用,无非就是以下三种方式:(1)读一读,从整体上把握例文;(2)思一思,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3)仿一仿,尝试将作者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如此运用例文,体现了从范例呈现到聚焦知识,最后到迁移运用的思维过程。然而,教师若想要彰显例文的具体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教学细节。
一、智慧取舍,让习作例文更加匹配
例文的价值在于示范。因此,衡量一篇例文是否合适,并不是看其篇幅长短,更不能在意其字数的多少,而要关注其中的写作方法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匹配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板块设置中,专门开辟了“习作例文”板块,这些例文的最大特质就是与该单元的写作训练点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利用习作例文时,要在有效删减的基础上智慧取舍,务必减少多余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其中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思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不难发现,阅读元素和习作元素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阅读层面,我们关注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而在习作层面,我们则重在训练学生从“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入手,体现从不同角度凸显中心的整体构思能力。
例如,在以《爸爸的计划》一文为例的习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例文的内容,说一说作者围绕“爸爸的计划”描写了哪些内容。首先,作者描写了爸爸在家中给不同的家庭成员制订了不同的计划;然后,作者描写了爸爸在执行计划时一丝不苟,自己受到爸爸的影响,也积极完成计划……教师应该紧扣单元习作要素中“不同事例”这一核心,洞察作者选择这些素材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素材对于展现父亲做事严谨、善于规划等特点起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相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父亲表面的冷漠和严格,感受父亲独特的严厉之爱,体会言语中渗透出来的对父亲的尊重和喜爱,从而让学生在感受文章之妙的同时,相机实施心理教育。
在《小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习作元素中的另一个要点,即“不同方面”,着力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其一,课文的文眼是“小”,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作者又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站之“小”的?其二,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没有写“小”,它们对于展现小站的特点,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小站》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教师无须面面俱到,而应聚焦编者选用这篇文章最原始的用意,充分发挥习作例文本身蕴藏的教学价值。
二、批注关联,让习作例文更加鲜明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例文中,有许多针对性较强的批注,它们一般都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提示学生需要关注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内容层面洞察作者对于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其二,提示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好在哪里,引领学生进行品鉴;其三,设置相应的问题,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在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目标能力之间架设桥梁。鉴于此,教师需要利用好教材编者提供的批注,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示范价值,从而助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其中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联系阅读元素和表达元素就不难发现,这个单元的习作重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学生展开创作。教材编者在习作例文中编选了王鲁彦的经典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要求学生借助作者对杨梅形态、色彩和味道的多维度观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编者针对这篇例文提供了两个批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及单元的语文要素,紧扣这两个要素进行处理和引导。
作者把杨梅的变化观察得多仔细啊!
这是一个感慨类批注,表面上是在感叹作者的仔细,实际上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回到习作例文中,结合具体的语言,一起交流分享:作者描写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由此,习作例文的价值就不再停留在了解杨梅特点的层面上,而上升到品味作者的细致观察和遣词造句。
基于上述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又酸又甜”“甜津津”“又酸又软”“连豆腐都咬不动了”等词句,并相机鼓励学生从两处批注重新回归全文,分别从杨梅的外形、颜色和味道三个不同的维度,对课文中的语言及观察方法进行回顾和提炼,为学生写好《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奠定基础。
三、关注局部,让习作例文更加聚焦
每一篇文章,从明确中心到素材选择再到遣词造句,都有着作者根本性的创作动机。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哪一篇文章是纯粹为了单元的训练目标而专门创作的。这就意味着编者所编选的习作例文即使再典型,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契合。因此,教师要突出习作例文的局部信息,让习作例文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
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例文《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该文章的要点是学会列提纲,把文章写具体。笔者为了凸显提纲与习作例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将整篇文章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出示了其中一个习作片段,与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品鉴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例如,文章一开始直接点明“美丽的小山村,与二十年前有天壤之别”,以总起的方式,突出山村景色的变化;随后,描写了到处青翠欲滴的农场有各种各样的水果,重在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和盘托出;接着,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果园中与张伯伯的对话,借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将巨大的变化展现得更加真实、可感;最后,回归中心,点出这样的变化都归功于高科技。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基本梳理出作者在描写乡村变化时的构思,列出文章的提纲。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要描写的家乡,捕捉家乡的巨大变化,通过罗列提纲、收集资料等,激活学生对于家乡的无限热爱,形成健康的认知心理,触发其积极态度的形成。由此一来,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罗列的提纲和收集的资料,将自己真挚而浓烈的情感融入写作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的创作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鲜明的目标意识,捕捉例文的有效信息,在取舍和聚焦中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巧青.“微目标”习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8):38-40.
[2]朱旭光.深度学习理念下习作指导策略的转型[J].教学与管理,2020(11):29-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