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几点思考
2022-06-24杨永强
杨永强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地陆续掀起了研学旅行的热潮。然而,研学旅行在国内起步比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结合广东省研学旅行资源、学校实际情况等,笔者总结关于在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几点思考,以供大家共同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德育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界以及全体教师为之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问题。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经验和智慧,即体现在课本上的东西,还要带领他们走出课堂,体验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既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让学生利用“行万里路”延长“读万卷书”的宽度。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由教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的要求,学校统筹安排,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开展活动,即通过旅行、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活动。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既拓宽了课堂的外延,又把校内教育和社会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从研学旅行的定义上看,以中小学为主体,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研学旅行要在旅途中学习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无论对学生还是教育者而言,要真正发挥研学的教育作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研学旅行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研学意见,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能够引导和加强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拓宽他们了解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并推动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学做并举,引发对课堂知识的思考,自觉融合社会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主动适应社会;通过研学旅行,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资源,如优秀的红色人文资源,以及山清水秀的大自然等,更好地传播文明旅游观念,进而发挥一举多得的积极作用。
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研学旅行的意义,就要明晰研学旅行的目标,才能避免“形而上”、重“游”轻“学”等误区的出现。研学旅行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培养高素质、多方面人才为最终目标,通过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一方面感受传统美德和革命历史,增强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提高动手能力,学会生活做事,提高受挫能力和意志力,增强责任担当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等等。
三、研学旅行的目标
结合学校研学旅行的经验和个人思考,笔者认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有以下四点:
1. 寓教于乐,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可以有效疏解学生课堂学业的压力;亲近自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并培养学生自身防护能力;通過集体食宿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法,并有效培养自由意志和耐挫力。
2. 团队协作,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团队合作,适应集体生活,因此,有利于提高团队意识,培养协作和互助精神。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与人交际,更要懂得与人分享的意识。除了团队间的团结协作,当然还包括学会如何与自然共存,与社会融合,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形成较强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责任担当。
3. 资源共享,加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以入眼的是秀丽河山,感受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社会的巨大变化,欣赏优秀文化成果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感悟这些成果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从而引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4. 实景教育,促使学生的经验内化。研学旅行要重在研和学的过程,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真实社会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去探究情境、分析问题、解决困难,从而提高自身技能和志趣。通过这样的过程,促使学生内化经历和技能,不断提升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四、研学旅行的实施
尽管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由于缺乏借鉴,研学旅行依然存在问题。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研学旅行,则成为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要发挥其合理科学的作用,首先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安全原则。中小学生自身经验有限,安全意识还不够高。所以整个研学过程中,作为研学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校和研学旅行的教师团队应该高度重视旅行的安全,把安全放置在第一位。其次,在设计研学旅行时,要兼顾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再次,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时,要发挥当地各种旅游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要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丰富课程体系,才能打造一个多层次、较丰富的研学环境,为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拓宽眼界、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和机会。最后,公益性原则。研学活动是课堂教育形式的延伸,目的是创造实际情境寓教于乐,在组织和设计研学活动时,要兼顾学生的特殊情况,必要时可以按需减免研学费用等等。
研学旅行不仅要坚持上面的四大原则,还要注意课程的整体设置,才能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真正实现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感”“感中乐”的目的。因而,笔者提出要三个措施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有效实施。
首先,要合理设置研学旅行的课程:1. 研学旅行课程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研学旅行课程旨在通过实景参观、教育、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培养情怀,提升责任感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2. 研学旅行还要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研学旅行所到之处,就应该使学生置身其中,获取真实的体验,通过团队协作、互助探讨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3. 研学课程要注意探究性和开放性。研学旅行是创新的、包容的、开放的、具有探究意义的。在整个旅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不同,提倡个性发展和独立,又要包容和具有开放性,充分结合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其次,研学旅行基地的选择,也要综合权衡,多方比较,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化选择。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和中学7—8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特征、心智水平、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区别,因此在选择旅行基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选择“印象惠州”“寻找美食”等基地实施旅行;而针对中学生来说,应该更侧重选择“科技教育”等基地。
第三,研学旅行课程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支撑和展现成果。对于现行的素质教育而言,更提倡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而研学旅行则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笔者认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研学评价体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入手,兼顾过程和结果,能够起到很好的经验总结、借鉴作用。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要始终贯穿全过程,还要注意评价的广度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笔者建议,除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可以增加基地评价维度,毕竟研学旅行整个过程是基于基地整个大环境进行的。
当然,研学旅行课程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的组织、教师的引导、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在这些方面也要兼顾,统筹安排。
五、结论
以上是笔者基于师者的角度提出几点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思考。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新兴且热门的课程,其重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有志向的现代化青少年。因此,除了坚持研学旅行的原则外,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应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对人才的要求,增加类似劳动教育、抵抗心理逆境、提前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共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