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型学习”催生学生信息技术思维进阶
2022-06-24郭建军
郭建军
摘 要:“设计型学习”具有项目化、整合化、迭代化的特征,是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认知不断进阶。在小学信息技术“设计型学习”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设计型学习”的设计特性、设计过程,更要着眼于设计评价。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创新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设计型学习” 思维进阶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想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与创新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型学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设计型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设计型学习”也称为“基于设计的学习”,是一种“将项目设计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设计型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设计型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学习,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项目操作、项目实践为核心,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融合,不断迭代前进。“设计型学习”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项目化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围绕一个项目展开,是一种方法性、探究性的学习。项目化的“设计型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项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技术经验,收获信息技术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在教学WPS时,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对这部分内容较为熟悉。因此,笔者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设计一张“电子小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信息技术创造性潜能。
(二)整合化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具有整合化的特征。在“设计型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有时甚至要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上述设计“电子小报”的学习活动中,表面上看只需要应用“WPS文字”这一单元的信息技术知识,但实际上也应用到了“画图”的知识。在具体设计时,学生需要考虑文字量、图片量、图片摆放位置、字体选择、字号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整合化的“设计型学习”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
(三)迭代化
“迭代”是指“对一种产品经过多次测试最终达到目标的一种方法”。在“设计型学习”中,学生可能一次次推翻自己原先设计的方案和猜想等,最终实现设计目标。“设计型学习”与一般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有着鲜明的差异,一般的任务驱动型学习往往以任务完成或评价为终结,而“设计型学习”通常在任务完成或评价之后,还要不断对产品进行打磨,推陈出新,甚至陷入一种“循环”。例如,在设计“电子小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对小报进行“打磨”,对小报的布局、细节等做出动态调整。通过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电子小报”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能体现出技术之美、艺术之美。
二、“设计型学习”的应用策略
开展“设计型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把脉学生的具体学情,观照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开展合理的“设计型学习”活动。只有这样,“设计型学习”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基于设计特性,引领自主探索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发展性的学习,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设计型学习”,为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高阶思维服务,为深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认知服务。“设计型学习”以学生的自主设计为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设计,不仅要善于设计良构性的问题,更要善于设计劣构性的问题。“劣构性问题”是指“结构、结论等不完备的问题”,相比较于良构性问题,劣构性问题更具有学习的召唤力,更能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投入学习。在分析项目和设计、优化、评价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良构性的信息技术知识,更能积极主动地发掘劣构性的隐性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性的“设计型学习”。
例如,在教学“玩转微信”时,考虑到学生比较熟悉这些内容,笔者采用了“劣构性任务”引导学生的“设计型学习”,让学生了解微信的功能设计和使用。在教学中,笔者用一个“微项目”——“给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发微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这个微项目涉及了注册微信、登录微信、添加朋友等问题。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地使用了微信,但学生更多的是发送信息、发朋友圈、看朋友圈、短视频等,对于这种从源头上来注册、登录、添加朋友的活动,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笔者通过项目,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协商,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基于设计过程,建构操作模型
“设计型学习”是一个“经验—设计—迭代”的往复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设计的标准、要求等,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基于设计过程,建构操作模型,形成良性的“设计型学习”循环圈。建立了良性的循环圈, 学生不仅可以构建同一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 还可以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跨界”迁移, 从而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经验的综合提升。
例如,在教学“WPS演示”这一单元时,笔者采用了“探究循环”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设计型学习”。在添加图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添加图片的操作流程,基于自身的认知、实践经验积极尝试,自主添加,建构了“设计型学习”的循环圈。有了这样的操作模型,学生在遇到相关、相似的问题时,就能自觉主动地迁移相关知识,运用操作模型解决问题。
(三)基于设计评价,助力创意生成
评价是信息技术“设计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设计型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创新设计理念,助力学生的创意生成。“设计型学习”是一种项目化、迭代性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最优化。
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要突出一个“精”字,不仅是指“精练”,更是指“精准”,尤其是导向的精准;要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突出一个“活”字;要蓄积学生的学习动力,突出一个“情”字;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突出一个“细”字。例如,在教学“设置版面”中的“设置页面背景”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纯色页面背景,但有一个学生选择了双色填充的页面背景。对于这一独特的展示,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在正面评价的引导下,学生都对这一非常规设置充满了兴趣,由此积极探究、尝试,了解了更多的设置方法。评价虽“润物细无声”,但却发挥了重要的导学、促学作用。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科学的课堂评价,不仅能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指点迷津,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
总之,在“设计型学习”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设计特性、设计过程,更要着眼于设计评价。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信息技術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整合性、创造性、迭代性的学习进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63.
[2]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24-29.
[3]但武刚.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7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