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夷待访录》中的皇帝与士大夫群体关系研究

2022-06-24陈小强于欢王泽宇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皇权

陈小强 于欢 王泽宇

【摘要】 在传统的政治构建中,皇权与士大夫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用“公”的观念重塑了传统君主的政治合法性;另外一方面,他又从思想与制度层面再造了士大夫群体。他的这种政治改革方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认识皇权与士大夫群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明夷待访录》;皇权;士大夫政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7

皇权与士大夫群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近代以来的主流说法里,中国传统政治往往被归结为‘君主专制主义’,而儒家政治则按照这个‘专制’权力的关系来进行定位。”①这样的解读固然突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某些方面,但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确实有除了专制以外的另一些因素,例如儒家的“道统”传统、“以道抗势”的思想。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皇权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专制与服从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不仅仅是简单的被统治,而且他们本身也在实施统治,这样的统治集团从上到下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果不再将政治的中心视角放在皇帝身上,而是转移到士大夫群体身上那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皇权与士大夫群体之间的关系了。合理地、多角度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黃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祖籍浙江余姚,他生长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使得他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末清初并不和平,相反这个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充满着动荡。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东林党人关注现实,不畏生死的情怀使得他们与腐败、凶狠的宦官集团展开了斗争。东林党人早期的雏形是无锡东林书院。一开始,顾宪成与高攀龙因议论朝政而被罢官,他们二人就到东林书院去讲学。一时间与他们二人有着相同主张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东林党人。东林党人的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②这些东林党人以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天启朝实际掌权者——魏忠贤展开了斗争,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被阉党迫害致死其中就包括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在崇祯时期,魏忠贤垮台,但是这并不能挽救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清军入主中原,成为新的政治局势的掌控者。

统一之后,清政府通过政治劝诱与武力镇压稳住了政局。黄宗羲一开始对清朝的政治统治进行了抗争,但是这种政治活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在政治抗争失败之后,他开始讲学授业、潜心著述。康熙六年,黄宗羲开始在“证人学院”讲学。此外,他还受邀多次赴江浙地区等地讲学。在讲学中,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始终是他讲学的主题。二十余年受他影响的不下百人,其中不乏社会名士,如史学家万斯同、经学家万斯大等。黄宗羲除了讲学以外还潜心著述。他为自己严格规定了每天必须读的书、写完的文章。不论严寒酷暑,他都在书海文章中尽情挥洒。据统计他的著述多达1300余卷,受到了时人高度的认可。康熙堪称千古一帝,文韬武略无人能出其右。他也曾下诏:“凡黄宗羲的论著与他搜集的明代史料,均由地方官抄录,送交史馆,征其书而不征其人。”③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在以“明朝遗民”的身份进行武装抗清失败之后,开始对整个社会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反思。《明夷待访录》特殊之处在于它一方面激烈地抨击了世袭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又设想了一个空前激进的儒家士大夫统治的方案。④这两个方案为人们去理解皇权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明夷待访录》中的君主形象

在封建社会,一切问题都与君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君主被塑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黄宗羲则另辟蹊径,从君主的起源、君主的合法性、对现实君权的批判等角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君主形象。

对君权起源的问题的探讨体现在《原君》篇中。他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过除之。”⑥这也就是说,君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有生之初”的状态下,人们各自私有着各自的权利。直到有一个能代表公意的人的出现,人们才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他,而这个以天下公利为先的人就是君主。这句话也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政治合法性的再构。不同的思想家对于君主的合法性来源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董仲舒曾经说过,“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⑦董仲舒将君权神秘化,并通过“家国一体”的逻辑把君主比作君父,以伦理上的正当性取代了政治意义上的正当性。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都与董仲舒的看法一致。但黄宗羲却另辟蹊径,认为君主的合法性在于是否能够以实现天下人的公利为己任。也就是说,他认为权力的主体必须体现权力的公共性即权力的行使者自出现以后就背负着“使天下人受其利而释其害”的义务,这样黄宗羲就把高高在上的君权拉了下来,构建了一个为人民公利而不断奋斗的君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个人专制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与传统儒家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认为好的政治已经出现过了,即“三代之治”,都体现着复古的政治观点。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当时的君主能够做到“兴公利”。但后世的君主却发生了异化,把利归于己而损归于人。对此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后之为君者则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己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⑧在这里,黄宗羲对君主的批判似乎抓到了实质。正如他所说,君主专制实际上就是把政治权力私有化,把国家公器当作私有财产。在这种观念下,君位与国家一道在一个家族中被继承。但是往往在继承中君主的素质并不能保证,因为后世君主的过分贪婪,所以人们不再会把君主当作父亲一样爱戴,其家国秩序也往往近于崩溃。正如黄宗羲所写的那样:“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者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子孙矣。” ⑨所以黄宗羲感叹道,天下最大的祸害就是君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对君主的害处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并不主张废除君主。黄宗羲仍然对君主抱有者伦理上、政治上的幻想,希望出现明君从而再现三代之治。

三、皇权与士大夫群体在思想层面上的关系

士大夫群体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要搞清楚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士大夫形象必须首先搞清楚士大夫群体的边界在哪里。在科举制下,是否拥有功名区分了“士人”与“庶民”;而有功名就可以进入仕途,主政一方,成为士大夫群体的一员;另外,功名中等级较低者如举人、秀才又会形成当地的士绅群体,成为士大夫群体的基层代表。这样士大夫群体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体系。在此基础上,黄宗羲赋予了士大夫群体思想自由与政治抗争的精神。显然这与东林党人的气节是一致的。尽管这种精神在先秦儒家中已有阐释,例如孟子的“民贵君轻,以德抗位”思想。但是,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这种抗争精神慢慢丧失殆尽。

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忌惮这种精神,他特别强调了君臣之别,坚持天子对天下的绝对领导权。基于这样的背景,黄宗羲写道:“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⑩这就是说,“君臣大义不是天然正义的,尤其针对在后世之君。倘若后世之君不顾公利而加害于天下人,人们就有推翻君主的权利。此外,黄宗羲还借古讽今,盛赞政治抗议精神。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写道:“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⑪意思是说,东汉太学院的三万太学生,针砭时弊。不畏权贵,令高官勋贵汗颜。又说:“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⑫意思是说,在宋钦宗时期,抗金名将李纲被罢,金人来犯,宋太学生,坚持请愿启用李纲。黄宗羲很赞赏太学生身上的政治抗议精神,认为这种精神体现了三代遗风。在他看来,如果当时的君主能够采纳这些建议,那国家也就不会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既然思想自由与政治抗争精神如此重要,那如何去恢复这种精神以达到“三代之治”呢?黄宗羲认为要解决这种弊端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改革科举制度。首先黄宗羲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即“流俗之人,徒见夫二百年以来之功名气节,一二出于其中,遂以为科目已善,不必他求……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哉?则取之之法非也。”⑬这就是说,尽管在科举制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贤明的人,但是这并不是科举制的功劳,而只是因为,科举制集千万知识分子于一时,有几个出类拔萃的人并不足以为奇。这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是完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黄宗羲提出了改革科举制的构想。他把经世之学作为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试图以经世的知识来充实知识分子的大脑,从而为他们的政治抗争精神于思想自由提供知识基础。对科举制的构想无疑对于促进思想自由、促进知识分子关怀现实、限制君权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皇权与士大夫群体制度层面上的关系

皇权与士大夫群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上文中的政治抗争与思想自由的层面,而且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改革方案之中。

明朝专制政治趋于腐朽,黄宗羲似乎认识到了强权并非真理。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权离不开构建像东林书院那样公判是非的场所。所以建立学校使其担负起“出治天下之具”与“公其非是”的双重职能。而正是在学校中体现了皇权与士大夫之间的制度性联系。

黄宗羲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⑭在这里,黄宗羲是说,国家之事的决断权要出于学校,而不是像现实中那样把所有的权力都归于皇帝一人,这样不仅是对皇帝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人性的考验,在这种巨大的诱惑下,很难始终把握公平的理念。他把评判事件是否正确的标准赋予了学校,而且学校还要发挥自身的教化作用,从而使得上至君主,下至草民,无不受学校的影响。士人阶层在黄宗羲的政治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侯外庐先生所指出来的那样,正因为黄宗羲把品德高尚、极具才能的士人聚集到学校之中使其公议是非,而君主的权威则大大下降,所以他才盛赞《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思想为“旧民主主义的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 ⑮

此外,黄宗羲还主张设立学校,在学校设立学官。与皇帝和最高学校的关系相同,黄宗羲同样把学校看作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具有监督弹劾之权。对于地方学校而言,黄宗羲写道,“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於众。”⑯这就是说,在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地方学校针对地方大事召开讲学。主讲者为郡县中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在讲学中,郡县中的官员应该与学生同列,行弟子礼,然后背面而坐。而且还规定,郡县官员不可以逃避这样的聚会,否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当地方长官政事有失,学官要予以纠正。当他们有重要过失时,要将他们的过失宣之于众。在这里实际上黄宗羲已经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从以君权为代表的官僚体系中转移到学校,转移到了社会。黄宗羲在这里所要建构的皇权与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一丝君主立宪意味的政治关系。

五、结语

黄宗羲的政治实验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政治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调整。士大夫群体被寄予了厚望,而高高在上的传统君主被他拉下了神坛,他号召世人放弃对君主的期待,而仅仅保留了以皇帝为枢纽的中央集权的这一基本结构。但是在他的构想中,士大夫群体却依然在高度依赖着皇权的基本事实。这也注定黄宗羲政治思想无法迈出传统政治理论的窠臼。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黄宗羲其倡导“思想自由与政治抗争”无疑相当于是封建社会的一声惊雷,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多为近代的改革家、革命家们所引用。而且他所倡导的“公私之辨”“士人精神”“学校制度”都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领会、学习。

注释:

①④程农:《皇帝制与儒家士大夫政治——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政治思想史》2021年12期,第48-60页,第198页。

②章培恒、安平秋:《黄宗羲集》,凤凰出版社2020版,第2页。

③章培恒:《黄宗羲集》,凤凰出版社2020版,第3页。

⑤见《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⑥⑧⑨⑩⑪⑫⑬⑭⑯(明)黄宗羲、黄金裕主编:《明夷待访录》,九州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页,第25页,第26页,第26页,第71页,第71页,第74页,第71页,第71页。

⑦(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版,第366页。

⑮侯外卢:《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2004年版,第145页。

参考文献:

[1]章培恒,安平秋.黄宗羲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

[2]程农.皇帝制与儒家士大夫政治——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J].政治思想史,2021,12(02).

[3]侯外卢.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明)黄宗羲著,黄金裕主编.明夷待访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赵秩峰.明代皇权转移之际恶合法性博弈[J].史学集刊,2020,(01).

[7]王格.黄宗羲论“治法”与“治人”[J].哲学动态,2021,(09).

[8]陈畅.理学与三代之治——论黄宗羲思想中形上学、道统与政教的开展[J].哲学动态,2021,(06).

猜你喜欢

皇权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浅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
宋元宰相制度的教材释疑与教学策略
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脊兽
东派教会发展历程浅析
浅议嘉靖时期阁权的畸变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