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战湘江铸军魂

2022-06-24何思源

全国新书目 2022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湘江战役

何思源

本书用质朴平实的语言、生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一群不怕牺牲、坚毅果敢的红军形象,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以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替切换、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真诚再现了八桂儿女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书写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时代篇章。

《向死而生》

曾平标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2.2/58.00元

曾平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作品包括《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阿拉伯等11国文字出版。

1934年10月发生在广西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着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中国好书”奖获得者曾平标倾力创作,以宏阔的视野和经纬脉络清晰的叙述手法,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大历史中红军血战湘江,誓死保卫革命火种不灭,在逆境中涅槃重生的艰苦历程,同时深情讲述了共产党人与湘江红土两岸人民群众浓厚的鱼水情,携手在脱贫之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奔小康,开拓红土新篇的故事。

本刊记者特别采访领《向死而生》一书作者曾平标,作者深入讲述了该书的创作契机、前期策划筹备的过程、对这段历史的体悟以及以何种方式展现历史和现实等问题,并通过分享创作中的诸多细节,将更深层次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国新书目》: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接触到湘江战役这个选题的呢?

曾平标:出版社为好选题找好作者,作者为好选题找好出版社,其实是当下主题出版的一个很重要的共识。湘江战役这个选题是人民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慧眼识珠,他们看到了这个革命历史题材所蕴含的重大价值以及潜在的现实意义,在全国寻找作家来经营这个题材。我跟出版社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也经常会接到一些出版社的邀约,坦率来讲,《向死而生》这本书的写作是出版社给我的“命题作文”,我感谢出版社对我的信任。

《全国新书目》:为什么会选择接下这个“命题”?这个题材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曾平标:选题价值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特别重要,好选题、大选题是决定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作家对题材的选择非常讲究。湘江战役这个重大题材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从它的历史意义来看,湘江战役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役决定了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它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勇于牺牲,勇于突破,勇于胜利”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信念。另一方面,从它的现实意义来看,湘江战役的信仰伟力穿越了80多年的历史时空,直到今天仍然观照现实。在桂北采访时,我看到了八桂儿女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敬慕之情,竭力建设红军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場馆,收敛保护红军烈士遗骸,不遗余力地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在新长征中奋力脱贫攻坚,取得了突出贡献,用乡村振兴来告慰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的红军先烈。这样的题材对我来说是百年不遇的。

《全国新书目》:跟编辑就选题进行初步沟通的时候,哪些地方最能激起您的创作欲望?

曾平标:对于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和台前幕后,最初我的认识还是有不足的:一方面是之前接触的史料不多,且对这场战役都有些讳莫如深,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另一方面觉得在中国革命史上这样的战役不计其数,担心写不出什么新意来。跟编辑对接以后,他们为我准备了相关的资料和图书,我在看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深受感动,对这场战役也有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认识。特别是脚山铺、新圩和光华铺三大阻击战最能激起我的创作欲望,因为那不单是一次两次的惨烈战斗,更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定信仰,那种对党无限忠诚的品质精神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全国新书目》:听说您在写作之前阅读了近40本关于湘江战役的书,这些资料对您有怎样的启发?您心目中的湘江战役是怎样一场战役?

曾平标:坦率地讲,这个选题是出版社“三顾茅庐”邀约,我才答应“出山”的。当初接受这个任务时内心忐忑不安,我确实没底气能把这本书写好。原因有三:一是时间太紧,6月初接受任务,10月中交稿,年底就要出版;二是从来没有写过类似的历史题材作品,我既不是军史专家也不是党史学者,担心写出“三不像”作品难获审读通过或是读者认可;三是要写好这本书,需要全方位无死角了解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这需要通读、消化海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其工作量是难以想象地大。记得决定接受这个写作任务的那个晚上,我在南宁一家酒店的房间里辗转一宿,甚至后悔自己接受了这个注定与湘江战役同样难打的创作“硬仗”。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购买了近40本关于湘江战役的书籍,其中包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高价买来的一些开国将军的回忆录。通过大量阅读,我知道了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一战。在翻阅这些历史资料和书籍的时候,我一直在理性思考:湘江战役这一战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获得了什么?它有哪些现实意义?这些资料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而且为我写好这本书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全国新书目》:写湘江战役的文学著作有很多,您会觉得有压力吗?写这部作品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曾平标:有关湘江战役的书籍林林总总不下百本,除了军旅作家黎汝清的《湘江之战》外,不同门类的文学作品譬如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这几年呈爆发性出版态势。我现在来写这场战役,如果没有新意,那只能算是对这场战役的简单再现,难免会掉入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陷阱。如果是写这样一本战争题材的书,出版社去找军旅作家或者党史作家肯定更合适,我想这不是出版社的意图。那么,如何避开叙事雷同甚至是素材重复呢?在仔细研读那些有关湘江战役的图书后,我发现对这场血战的描述几乎可以用“全方位无死角”来形容,压力是巨大的。如果您问我写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答案就是如何跳出旧的窠臼,让写出来的东西“与众不同”。A8854595-E3B4-46E0-B74B-72056EA56B1B

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和目的,我把湘江战役当作宏大叙事的一个历史背景,笔墨重在这场血战硝烟散尽之后,深度挖掘湘江战役“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和红军战士的信仰伟力是如何穿越历史时空一路走来的,倾情讲述共产党人是如何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譬如68个红军纪念设施场馆建设、红军烈士遗骸的收敛保护、战役发生地老百姓告慰革命先烈的那些乡村振兴故事等,当然,这部作品的思想性也就隐藏在这些故事的后面。

《全国新书目》:此前,您的《中国桥》等作品获得了诸多好评,在主旋律题材方面积累了很多创作的成功经验,可否分享一下?

曾平标:主旋律题材很广泛,一切书写真、善、美的题材都可以称之为主旋律题材。近些年来,主题出版的持续火爆带旺了主旋律题材的写作,这是新时代文学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报告文学这类非虚构写作越来越得到出版部门的青睐,我想这是由报告文学的时政、真实、文学和思辨特性所决定的,应该说,这对于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要写好主旋律题材作品,我个人认为成功的经验无非两条:一是要“选”得好。“选”就是选题,选题好会让你的写作“一路高歌”。我写了几十本书,之前没有人认识我和我的作品,就是由于基層写作者的局限性,抓不到好选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给我提供了机遇,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就有了《中国桥》的成功。二是要“写”得好。“写”就是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采访要深,构思要新。有8个作家写了8部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报告文学,为什么《中国桥》能脱颖而出,我想就是它把港珠澳大桥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的故事给说清楚、道明白了。

好的选题加上好的作者,是主旋律题材写作成功的关键。有好选题没有好作者,好选题也会被写烂。同样,有好作者没有好选题,你写得再好、文学性再强也比不过小说家,这是由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性所决定的。

《全国新书目》:为了更完美地达到出版目标,《向死而生》出版前组织过一次改稿会,其实改稿会对作家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也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您参加改稿会感受如何?改完后觉得完成度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吗?

曾平标:《向死而生》最初的书名是《血祭》,顾名思义,我所要表达的主旨是“红军战士用生命来祭奠理想信仰”,同时考虑到市场因素,认为一个抓眼球的书名会让书更好卖。初稿完成以后,人民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一次作品改稿会,会上请来了一些军史、党史以及文学界的专家,这场改稿会让我诚惶诚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与会专家对书稿的评价很好,认为在众多描写湘江战役的图书中独树一帜,不仅题材重大,而且现实意义很强,建议我进一步精心打磨。部分专家特别提到了书名《血祭》,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认为好的是觉得书名大气鲜明,有视觉冲击感,认为不好的是觉得《血祭》过于血腥,容易让人产生歧读,值得商榷。

改稿会以后,遵照专家们的意见,我除了对书稿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外,下决心另拟书名,但绞尽脑汁总觉得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有时候想好了又否定。搁置一段时间后,有天晚上我在豆瓣上看电影《血战湘江》,战争的场景非常惨烈,头上敌机扫射,后面国民党军追杀,但红军战士依然前赴后继冒死冲向湘江,他们知道只有奋不顾身冲向对岸才能重生,很多人被敌人打死了,但踏上湘江对岸的红军战士杀出了封锁重围。我就想:当一个人遇到困境甚至绝境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迸发出一种潜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向死而生》便在脑海里跳了出来。

《全国新书目》:接下来您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曾平标:对每个作家来说,出作品、出精品是毕生的追求,我始终坚守文学初心,忠于自己的创作思想,写作一本,构思一本,酝酿一本。碰上好题材绝不让它溜走,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坚持自己的热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现实题材和主旋律写作是我深耕的领域,这个创作方向不会改变,但写作的范畴在尝试拓展,目前儿童类报告文学作品不多,相对比较弱,有深挖的价值。今年我将推出两部主旋律题材的儿童报告文学作品:一部叫《中国的孩子》,这是一部讲述澳门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家国情怀,讴歌“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的作品;另一部叫《筑梦伶仃: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这是一部为少年儿童打造的讲述中国智慧的长篇儿童报告文学。A8854595-E3B4-46E0-B74B-72056EA56B1B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湘江战役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湘江魂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湘江渡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美丽岳麓,我的家
英国黑斯廷斯战役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