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腻”的新义与新用

2022-06-23瑛,黄

关键词:油垢油腻形容

孙 瑛,黄 洁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2017年12月,《咬文嚼字》评出年度十大流行语,“油腻”列入其中。该词的流行源于微博,一位网友发博谈“中年男性去油腻步骤”,随后“油腻”一词引起网友热议并被广泛运用,至今仍热度不减。

目前,学术上对“油腻”的讨论,主要以“油腻中年”的方式出现。从社会学角度,蒋建国认为“油腻中年”是一种标签化的认知,带有戏谑的态度,与理性、客观、文明的公共精神有着较大的差距[1]。从文化学角度,李曼婷、黄霁风、张琰认为这是一场针对中年男性群体的污名化狂欢,具有明显的抗争内涵[2]。从传播学角度,康琴认为“油腻”的风行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媚青”的时代,赞美少年的意气风发,歌颂晚年的丰硕,却很少关注到中年的不易[3]。从语言学角度,宗世勇、孔艺霖指出“油腻”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新的义项,但他们对“油腻”一词的语义演变、衍生特征和流行动因都没有进行系统阐明[4-5]。笔者的分析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一、“油腻”的语义分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油”的释义有5项:(1)名词,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态脂肪或矿产的混合液体;(2)动词,用桐油、油漆等涂抹;(3)动词,被油弄脏了;(4)形容词,油滑;(5)姓[6]1584。“腻”的释义有6项:(1)形容词,食品中油脂过多;(2)动词,因食品中油脂过多而使人不想吃;(3)形容词,腻烦;(4)润泽细致;(5)形容词,黏;(6)污垢:尘腻[6]950。

“油腻”作为一个合成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2项释义:(1)形容词,(食物)含油过多的;(2)名词,含油多的食物[6]1585。以“油腻”作为关键词搜索,在BCC语料库中,共有3 855个结果;在CCL语料库中,现代汉语有577个结果,古代汉语有44个结果。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油腻”的语义远不止《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出的,下面将对其进行系统考察。

(一)油脂、油膏之“油腻”,指实物

“油腻”作为一个合成词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献。有三种含义,第一种为油脂、油膏,并为后代所沿用。

(1)情爱著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宋·苏轼《与蔡景繁》)

(2)蒌蒿柴、龙骨柴、芦荻柴,都是隔年干透的枯焦之物,见火如同油腻一般。(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九回)

(3)有等恨钱的,吃天斋,也省些鱼肉花消;有等嘴馋的,吃天斋,也清些肠胃油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例(1)中,苏轼以“油腻”“黐胶”比喻情爱,句中“油腻”“黐胶”为并列关系,“油腻”指油脂、油膏。例(2)中,火见到柴就像见到“油腻”一样易燃,油腻也是油脂、油膏。例(3)中的“油腻”指肠胃中的油脂。三句中的“油腻”都是名词,意思是油脂、油膏,色彩上都为中性。在清代以后的文献中,“油腻”指油脂、油膏的这层含义已然消失,其语义转嫁到单字“油”中,指“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态脂肪或矿产的混合液体”。《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油腻作为“油脂、油膏”这一义项,实属应当。

(二)油垢附着于物之“油腻”,形容物品脏

这是宋代至今“油腻”被使用得最多的义项。在这一语义中,“油腻”的所指对象最多的是衣物、布料。

(4)每浣以油腻,投之炽火中,移刻,布与火同色。(宋·彭大雅《黑鞑事略》)

(5)以碱水浣衣,去油腻色转鲜好。(元·俞琰《席上腐谈》)

(6)身穿蓝布棉袍,又肥又大,本色是蓝的,上头补着各色的补丁,油腻多厚,腰间系定一条腰带。(清·邵廷采《东南纪事》)

(7)屋子里有一张摇摇晃晃的木床,床上有一条蓝花粗布被子,一个用麦秆草捆扎成的枕头,枕头和被子上满是油腻。(莫言《四十一炮》)

例(4)描述的是宋代的一种布料——“火浣布”,这种布料不怕火,如果染了油垢,把它放到火里一烧,又会靓丽如新。例(5)意为用碱水洗衣服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油垢。例(6)(7)中,“油腻”分别指棉袍、枕头和被子上的油垢。此四例中,“油腻”都有“油垢附着于物、脏”的含义,都是名词,呈中性色彩。此外,“油腻”指“油垢附着于物、脏”,修饰对象还可是其他物品。

(8)甫至署门,见左右各列站笼四架,睹其枷人颈处,油腻厚殆寸许,盖必站死人百数,始有此状,太守心为战凛。(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9)有两眼锅灶,也都是油腻透了,这等奈何?反是我请长老的不是。(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10)在昏黄的路灯下,点数着油腻、发黑的钞票。(莫言《丰乳肥臀》)

(11)站前广场饮食卫生条件较差,有些摊点泔水随手倒,地面油腻不堪。(《福建日报》1994-07-17)

例(8)~(11)中,“油腻”的修饰对象分别是刑具、锅灶、钞票、地面。例(8)中,“油腻”为名词,指油垢,中性;例(9)~(11)中,“油腻”为形容词,与“腻”作为形容词表示“黏”的意义相近,带有一定贬义色彩。

例(4)~(11)中,“油腻”的修饰对象都为物品,都表示有厚厚的油垢附着于某物之上,给人感官上的一种“油腻感”,附带脏、不干净、物品没有得到清洁的含义。感情色彩上,作名词时,为中性;作形容词时,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油腻”的这一语义,从宋代沿用至今,但《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收录,这一点值得关注。

(三)含油过多之“油腻”,形容食物

(12)服药后忌油腻湿面诸冷硬食物。(宋·吴自牧《梦粱录》)

(13)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14)大员外不要说起,我在山上动身,多吃了油腻东西,心头作恶,因此耽误了公事。(清·不题撰人《施公案(四)》第二三一回)

(15)她说,“我不知道你在吃完像肉排这类油腻的东西以后还怎么能工作。”(毛姆《午餐》)

例(12)~(15)表明,自宋代“油腻”便可形容食物,指食物在口味上给人一种厚重、难以消化的感觉,语义侧重于“腻”。这几句中“油腻”均为形容词,指食物含油过多,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油腻”形容食物的义项已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但词典中仅收录这一个义项,是不够的。

(四)不易吸收、绵密、厚重之“油腻”,专指化妆品

(16)日本资生堂悦薇眼霜Revital,号称眼部“小熨斗”,质地介于霜和乳之间,清爽不油腻、滋润好吸收,针对干纹细纹非常有效,自带按摩头,效果很好。(微博“仙女炖鳗鱼”2022-03-15)

(17)这些保湿面霜,超强补水力,清爽不油腻,让你养出白皙透润肌。(微博“洋洋萌主”2020-08-21)

以上两例,“油腻”分别修饰眼霜、面霜。由上文(三)已知,油腻可形容食物在口味上给人一种厚重、难以消化之感,这是一种味觉感受;眼霜、面霜是涂抹在人脸上的,有的涂抹到脸上后给人一种绵密、推不开的厚重感,这是一种触觉感受。但由于两者情态相似,于是味觉感官感受的形容转化为触觉感官感受的形容,“油腻”引申出描述化妆品的义项,为形容词,呈贬义色彩。

(五)流汗、泛油光之“油腻”,形容人物状态

上述四种语义,“油腻”的所指对象都是物。但文献表明,自清代起“油腻”也可形容人。其引申方式为:由(二)已知“油腻”有油垢附着于物、脏的语义,用来形容一种布满油光的光感效果;人流汗后,脸上或身体上也会泛着油光,显得脏,需要清洗;两者情态相似,于是“油腻”的修饰对象由物扩展到人,引申出新的语义。

(18)身高七尺半,短头发一寸多长,长头发挽髻,一脸的油腻,青布大氅,破烂不堪,青皂布的靴子。(清·邵廷采《东南纪事》)

(19)店在十一时三十分开始营业,程岭转入柜台,此际她已一头油腻一身汗。(亦舒《最心爱的歌》)

(20)屋外的阳光照射在他赤裸的脊背上,黝黑的脊背看上去很油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例(18)是文献中最早用“油腻”形容人物状态的句子,指人的脸上泛着油光。例(19)中,“油腻”形容人物的整个头部都泛着油光。例(20)形容人的脊背流汗后在太阳光下泛着油光。例(18)(19)中,“油腻”都为名词,呈中性。例(20)中,“油腻”为状态形容词,为中性色彩。

(六)世故圆滑、安于现状之“油腻”,指人的行为方式

在形容人的语义场下,“油腻”的语义由人外在的“油”感逐渐引申到人内在的“油”感上,“油腻”可以形容一个人世故圆滑、安于现状,用以描述人的行为方式。

(21)《增广贤文》的丧,是清代社会油腻的折射。……“油腻才实用,性善是鸡汤”。(王路《反油腻的道学家》)

(22)反思了我们长久浸淫在检察系统中形成的“司法油腻”,否定了那些只顾低头干活要指标、不会抬头看路辨方向的低质输出。(赵晓敏《〈司法观〉:拒绝“司法油腻”》)

(23)然而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在嘲笑“油腻”的同时,大可反思一下“油腻”是否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王茜《化解“油腻”,回归清新》)

例(21)中,作者用“油腻”一词形容明清社会人们做事圆滑,讽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的现象,是名词。例(22)中,“油腻”指混乱、无底线的司法行为,是形容词。例(23)中,“油腻”指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再突破、安于现状的情况,是形容词。不难发现,此时,“油腻”的描述对象,出现了虚化的现象,不再是指某物或某人,词义进一步扩大到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七)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之“油腻”,指人物形象

在形容人的语义场下,“油腻”由人外在的不干净、需要清洁的“腻”感,引申到人内在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的“腻”感,这时“油腻”之人的特征还包括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谈吐粗鲁等。这一用法在网络语言中常见。

(24)他乘坐的当然是头等舱,船长就是那个油腻肥胖的家伙。(张炜《你在高原》)

(25)新年立了减肥flag?但或许到年末还是与油腻身体快乐为伴吧?(微博“智族GQ”2019-01-16)

(26)杜淳“蛋饺肉丝”成名后,顶胯又上热搜,网友:太油腻,不敢直视。(微博“捕娱者说娱”2021-01-24)

(27)阮经天的土味情话太油腻了,难怪你没有女朋友。(微博“叮铛dang”2018-07-24)

(28)史上油腻穿搭盘点!你男朋友中招了吗?(搜狐网“Rosemary左娇娇”2018-02-22)

例(24)中,“油腻”指的是船长不修边幅,外形不清爽,与肥胖联合在一起使用。例(25)中,“油腻”与肥胖的语义相对,指的是不注重身材保养。例(26)~(28)中,“油腻”的修饰对象分别是舞蹈风格、语言风格、穿搭风格,这里“油腻”一词的语义进一步虚化,指人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带有土、俗气的含义,也是当下网络中最为常用的含义。在这类语境下,“油腻”都为形容词,呈现出明显的贬义色彩。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油腻”的语义系统比较清晰,详见图1。

二、“油腻”语义衍生的表现特征

通过分析图1“油腻”一词的语义演变情况简图,可以发现其语义衍生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称义的扩大;色彩义的转化;描述义的凸显。

(一)指称义的扩大

“油腻”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在宋代,其含义有三种:一是指油脂、油膏等实物,这一语义在清代后消失;二是指油垢附着于物,形容物品脏;三是指食物含油过多,或含油过多的食物。在现代,由于“油腻”厚重、难以消化的口感与化妆品给人绵密、抹不开的触觉相似,该词被借用到化妆品上。由于油附着于物的光泽感与人脸或身体部位流汗后泛着油光的感觉相似,“油腻”的词义自清代开始扩大到可以描述人物状态。接着,在形容人这一语义场下,“油腻”又衍生出了两层含义:一是由人外在的“油”感引申到人内在的“油”感上,指人的行为方式世故圆滑或安于现状、不求突破;二是由人外在的不干净、需要清洁的“腻”感,引申到人内在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的“腻”感,指人因为不注重身材保养,身体发福走形。在语义的发展演变中,“油腻”的指称对象逐渐虚化,指称义逐渐扩大,词义通过隐喻的方式发生转移。

(二)色彩义的转化

在“油腻”最初的三种语义中,“油腻”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作名词,指油脂油膏、含油过多的食物、物品上的油垢等,呈中性色彩;作形容词,指食物含油过多、物品有油垢,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并不浓厚。清代开始,“油腻”引申为形容人流汗、泛油光的状态,无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都是中性。到了现代日常生活中,“油腻”的语义进一步衍生虚化,可以形容化妆品抹不开、人的行为方式世故圆滑、人物形象不体面等,都只作形容词,且都呈现出明显的贬义色彩。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中性和贬义两种色彩义人们都在使用,但观察其语义演变过程可以发现,随着语义的不断引申,其所指对象不断虚化,词语色彩贬义化倾向愈见明显,词义降格。

(三)描述义的凸显

无论是表示哪一种语义,“油腻”都常与“很、太、不”组合,组成“很油腻”“太油腻了”“不油腻”等表达方式。现代语言生活中,有时候“油腻”后可以直接跟所形容的对象,组成新词,如“油腻男、油腻小生、油腻文”,“油腻”出现在这个组合时,[+不清新][+不优雅]等描述语义特征凸显。其后,在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的含义下,又衍生出了一系列富有调侃意味的表达,如“油壶、油田”等,以“油”代替“油腻”的含义,使这些词也有了新的语义。

三、“油腻”的流行动因

张绍全认为:“词义演变的动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历史等外部客观动因,词语的复杂性和借词这些语言内部动因以及发话人的主观动因。其认知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和主观化。”[7]“油腻”语义的衍生,主要与社会文化的变化、隐喻作用的结果和网友热衷于调侃、吐槽的心理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文化的变化

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汉语文字创新,社会环境的变化,催生出了词汇新的语义。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当时大量的词汇与食物、生活必需品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状态。一部分旧事物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一些新事物(如化妆品)开始出现,但基于语言认知经济性原则,为了避免创作新词引起记忆负担、出现语言使用混乱的情况,人们就在“油腻”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分别引申出了形容人和化妆品的两种新的语义。到了现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平台孕育出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油腻”也被赋予了新的语义和用法。在网络强大的可复制性、病毒式传播下,“油腻”一词被广泛应用。“油腻××”的形式更是被二次创作再传播,如“油腻中年”“油腻男”,它们不仅被用于日常交际中,也被应用于新闻报纸等书面语表达中。正如康琴所说,这是个“媚青”的时代[3]。“油腻”不修边幅、不优雅的含义常被用来形容中年人,这一语义的发展,不得不说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隐喻作用的结果

赵艳芳认为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隐喻等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8]。“油腻”有3个隐喻的含义:一是其口感厚重、绵密,所以被借用于描述化妆品的触感厚重、难以推开涂抹;二是因“油”外在的光感效果,光滑、泛光,引申出了人脸上或身体泛着油光的感觉;三是在“人油腻”这个语言场下,由人的外在“油腻”感引申到了人的内在油腻,由“油”增加了比喻人世俗圆滑、安于现状的语义,由“腻”增加了比喻人不清爽、不优雅的语义。由于隐喻的作用,“油腻”的词义不断变化,也逐渐被大众接受,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三)网民热于调侃、吐槽的心理

王仕勇指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主要是10~39岁的人[9]。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求群体的精神共鸣,互相调侃、吐槽便是网民们寻求共鸣的方式之一。在网络语境中引申出的“油腻”语义极富调侃意味,吐槽中年人压力太大,调侃中年人没能管理好自己的身材、不修边幅。在这样的集体心理驱动下,网民将“油腻”一词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与再生产,一起沉湎于这场充满戏谑意味的集体狂欢中。

结 语

笔者基于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从“油腻”的所指对象、含义、词性、感情色彩等方面对其语义系统进行了整理,考察发现,“油腻”的语义衍生特征表现为指称义的扩大、色彩义的转化、描述义的凸显。“油腻”的语义演化,既有社会文化变化的原因,也有隐喻作用的结果和网民热衷于调侃、吐槽心理的影响。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适应性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人的认知得到发展,体现在语言中则是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10]。宋代以来,“油腻”一词在其原有的三种语义下已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语义,“油腻”的义项除第(一)项在清代后消失以外,其他(二)~(七)项语义在现代语文生活中仍广泛使用,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引申序列,构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语义系统。但现有辞书中,反映汉语词汇系统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只收录了“油腻”描述食物时指含油过多这一个义项,这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汉语词典》应收录本文所列出的“油腻”(二)~(七)6个义项,才能满足现代语文生活的查询需要。对“油腻”的语义进行系统整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知语言实际活动中“油腻”的使用情况,这无论是对“油腻”的辞书编纂,还是对“油腻”的教学和习得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油垢油腻形容
我们的记忆
你会形容吗
拒做中年油腻男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油腻也不错
油腻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Walk on Eggs
天然清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