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教育焦虑质性研究
——以重庆市某学校为例

2022-06-23高洁赵双如李杨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高洁,赵双如,李杨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由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这就是教育焦虑[1]。

纵观教育焦虑相关研究,外国多进行大样本调研或追踪研究,重点关注父母育儿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家庭关系、焦虑问题的成因和代际影响等[2]。20世纪,我国对教育焦虑的研究多从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探索;21世纪后,教育焦虑的研究对象从学生扩大至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家长。我国教育焦虑的研究以综述为主,研究内容大多围绕教育焦虑的表现和程度展开,对不同学段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影响因素、具体内容等问题的研究较少。

目前,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也是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扰[3]。如何正确应对焦虑,已经成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适当的焦虑可以增强家长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有利于把握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激发其潜能;但过度焦虑会滋生教育抢跑、过度攀比等异常行为和心理状态。相关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最焦虑。小学时期,作为儿童价值观培养、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期,家长重视教育环境,积极探寻不同教育主体的改革和进化途径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一对一质性访谈的调查方式,探究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容、行为表现及危害,为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二、访谈调研

(一)访谈过程

开展本次调研的访谈人员为重庆师范大学辅导员1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3名,在会谈前均接受培训,避免因谈话风格和主观倾向不同而发生主试效应。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

分层抽样地选取某小学各年级学生家长7~10名,共56名。遵循分层定比原则,兼顾家长收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等因素。超过八成的家长是80后,性别比接近1:1,取样良好。近六成家长是本科以上学历,说明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近一半的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报名至少两个课外学习班或家教。

对被试进行一对一访谈。被访谈者皆为自愿接受访谈。提纲的核心问题有3个:(1)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您最担心的问题有哪些?(2)想象一下,在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有哪些情境让您感到紧张、焦虑?(3)为了应对教育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您往往会怎么做?其余问题用于帮助受访者提取记忆,例如“对于孩子的学业问题,您发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怎样做的?”访谈开始前,强调被访谈者的答案不作为评判其是不是一个称职家长的依据,以鼓励其做出真实回答。经过被访谈者同意,对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每场访谈约20分钟。

(二)访谈结果

调研访谈采用反馈法进行效度验证,征求被访谈者的意见,删除概括不合适的条目,增补疏漏。最终得到27个条目。从原始资料中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家长教育焦虑的行为表现和家长教育焦虑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又可分为5个类属(见表1):

表1 小学家长焦虑行为表现

1.自我牺牲。指家长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削减甚至放弃个人娱乐或原本的职业规划,将时间和财富过多地投入到孩子身上。

2.超额教育。指家长在孩子学校规定的学业任务之外,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学习任务,如报名各种课外班、找家教补课等。

3.过度控制。指家长因担心孩子“走弯路”,而对孩子的时间、交友甚至兴趣爱好过度干涉,如无法容忍孩子浪费时间、拒绝让孩子和成绩排名较低的孩子交友等。

4.强迫攀比。指家长在孩子的成绩、特长等方面与同龄孩子进行攀比的现象,家长虽然能意识到攀比的危害,却无法控制,如对班级中“尖子生”成绩波动的过度关注,对尖子生父母教育行为的刻意效仿。

5.行为失控。许多家长报告自己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情绪容易失控,容易冲孩子发脾气。

类属行为失控序号12 21 6 10 16 18题项看到周围的孩子十分优秀,我会觉得焦虑当孩子考完试后,我迫切地想打听其他孩子考得怎么样我赞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说法我会时常搜索补习班的信息我忍不住想看看孩子的日记本在教育孩子时,我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反映其心理状态的项目共有10项,具体题项如表2所示:

表2 小学家长焦虑心理表现

三、家长过渡焦虑的危害

(一)教育成本过度支出,家庭负担重

家长的教育成本可以概括为3点:一是教育费用的支出,二是教育时间的支出,三是家长自我生活的牺牲。家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接送子女上辅导班,加上陪伴孩子学习、检验学习效果,完成亲子作业任务,多数家长报告“自己的工作和娱乐时间大幅缩水”。大多数补习班都在商圈里面,课时费和饮食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大。有超过3成的家长报告孩子的教育经费占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经济负担重。幼升小、小升初阶段的学生家长更是会不顾家庭经济情况,“咬咬牙,跺跺脚”为孩子报名价格不菲的“冲刺班”“超车班”,带来更沉重的家庭负担。

(二)滋生家庭矛盾,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部分受访者报告自己和伴侣由于教育理念不一致,经常发生争吵,家庭内部支持不足。“我儿子6岁,有时候遇到挫折就会哭,丈夫觉得男孩子不应该轻易掉眼泪,严厉地呵斥小孩。为此我们经常发生争吵。”“我一看见孩子犯错误就忍不住大声地骂他,过后又会后悔,觉得对他过于苛刻,但是每次还是控制不住脾气,因为我觉得他这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辜负了我这么多年的牺牲。”教育焦虑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攀比”,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比较。孩子生活在缺乏正反馈的环境中,难以培养自信,易形成自卑、压抑的个性,“女儿发小成绩一直比她好,之前聚会见面时,我们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向她学习,久而久之她就不愿意和发小来往了。”不少家长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的积极沟通减少,孩子逆反情绪和厌学行为有所增加,家庭关系的亲密感降低。

(三)过度关注短期内孩子学业成绩反馈,追求超前教育,忽视孩子真正的教育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家长报告自己容易受社会舆论导向和周围家长的行为牵引,对孩子短期内的成绩变化过度关注。很少有家长以高考为直接目标对孩子进行培养,大部分家长被舆情牵引,陷入一种广泛的焦虑之中,盲目进行超纲教育,提前强化知识技能训练。“我们自己也在反思,孩子现在六年级就学高二的函数,不知道他到底能理解吸收多少,而且现在大家都在上提前学习的补习班,这个‘超前’的优势也没那么明显了。但是现实情况如此,不这么做感觉就会被比下去,我们冒不起这个风险。”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个体具有“最佳学习期限”,若在孩子心智未达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倒灌”某项技能,风险反而大于收益[4]。超纲教育有违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忽视了孩子当下能力发展的培养,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的认知失调,得不偿失。应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关注子女当下科学、合理、适当的教育需求。

(四)家长“包办式”学习,孩子自主学习意愿低

超过半数的家长报告自己会主动教授孩子课业内容。在孩子无力完成作业时,大部分家长倾向于在能力范围内把孩子教会,而不是让孩子第二天听老师讲。“每天要检查作业,帮做手工,听孩子背诵。”部分低年级家长会抱怨学校分配的任务过多,同时暗暗跟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作比较,争做优秀家长。“我也知道应该让他自己完成,可就是忍不住要帮孩子做好,如果他做不好,我就会像自己的工作没有完成那样心神不宁。”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家长包办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缺乏自主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当年龄渐长,家长无法为之包办学习任务时,孩子又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成绩就会下滑,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危机和适应障碍,家长的焦虑感会更加严重。

(五)家长知行矛盾

孩子每到一个阶段,家长就会有新的期许,但这种期许在现实情境的转变下是无穷尽的。“在他上小学之前,我们走的是德国式的教育路线,不主动让孩子学习汉字和数学,让他尽可能亲近大自然。但上公立小学之后,他完全没办法跟上老师的节奏,现在我必须对孩子的成绩有所要求,对于要不要坚持以前的教育方式,我现在也很矛盾。”很多家长表示,虽然自己有一套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囿于大环境下的压力,“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开始转换教育方式,还在努力寻找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四、建议

(一)各地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

为了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回应青少年“作业减负”的期盼,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相关法规,如《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有效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法规。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相关法规的宣传引导,创建家庭教育工作试验区、家校共育示范校等工作,积极宣传优秀家庭教育的典型,发挥榜样的带动力量,引导社会重视家庭教育。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搭建区域性网络平台,招募专业人士提供公共服务,以利于群众间的互相引导。

(二)规范社会教育机构,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育问题成了很多家长的心头重负,加之家长们普遍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系统性知识与技能,很容易被社会教育机构的错误理论“洗脑”,产生过度焦虑。事实上,孩子的各种能力要以遵循其成长规律为前提,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培养。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个体具有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过关键期或过分超前于关键期进行学习,都无助于儿童智力发展[5]。而社会教育机构往往忽视儿童身心的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强调“超前”,有害无益。社会教育机构应受到国家、政府的严格监管,规范培训内容,杜绝虚假宣传和违反孩子身心规律的超前教育,优化教育市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家长教育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如此方能从源头上缓解家长因攀比而产生的过度焦虑。

(三)家长要与时俱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互联网发达、媒体放大教育焦虑的背景下,家长们很容易因为外界干扰而忽视了教育初心,对孩子进行过于严苛的教育。这不是因为“不爱”,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不懂”:即不会在大量信息流中分辨真与假、对与错。家长们要避免盲从,与时俱进,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

第一,应从正规的、官方的渠道获取教育的相关信息。不偏听偏信流量短视频平台和营销软文,做到“跟着国家的政策大方向走”。

第二,学习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家长要从正规渠道(如学校组织的公益讲座、心理学教科书等)学习基本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常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如对于学前期儿童,游戏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媒介,家长可以与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锻炼智力,提高技能,而非强迫其做题训练。

第三,家长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孩子不是家长个人意志的附属品,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简单的“把别人比下去”。家长要能够意识到“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态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偏离,是需要矫正的。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家长应不断审视孩子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从而拓展家庭教育的范围,丰富家庭教育的手段,使之无限接近于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