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间长诗概述

2022-06-23过竹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公长诗民间文学

过竹

(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常住人口50,126,804人。其中,汉族人口31,318,824人,占62.48%;各少数民族人口18,807,980人,占37.52%。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为15,721,95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1.36%[1]。

一、广西民间长诗产生的人文背景

广西是歌海,广西首府南宁市被誉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成为天下民歌的盛会。广西各族人民以歌传情、借歌达意、用歌叙事、以歌记史,在民族繁衍过程中,依托民歌传承民族文脉。

广西民歌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最早记述广西歌谣的古籍是西汉刘向《说苑》①[汉]刘向:《说苑》,王天海、杨秀岚译注,中华书局,2019。卷十一《善说》第十三则“襄成君始封之日”篇:“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不少学者论证该歌谣为壮族先民之作②韦庆隐:《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载《民族语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白耀天:《<榜枻越人歌>的译读及其有关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欧阳若修、陆干波:《关于<越人歌>研究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郑超雄:《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覃彩銮:《骆越语言文字述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广西12个世居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歌谣文化,他们以歌传情,以歌抒情。正如侗族民歌《歌养心》唱道:

我们留恋年轻的时代,

我们羡慕你们的青春,

年老了也要唱歌哟,

一直唱到尸骨变成灰烬。

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

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

饭养身子歌养心哟,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2]。

“饭养身子歌养心”是对产生刘三姐文化的广西歌海的最好诠释。

喜爱唱歌的风习至今依然保留在广西民间,特别是在广大乡村,人们将民歌视为生命、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柳州市鱼峰山的山歌会,由群众自发形成,经久不衰;刘三姐故乡宜州市中心中山公园每天晚上的山歌活动风雨无阻;田阳县敢壮山的万人歌圩等,这些都是极具文化象征的例子。据统计,广西40个县市有642个歌圩[3],足见广西歌海之浩瀚。

民歌是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起,歌谣就一直伴随和记载着历史。没有文字的民族尤其如此。民歌、叙事诗简直就成为这个民族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等一部口传的历史。”[4]民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举凡劳动生产、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间组织、民族节日、民间礼仪等等,均留下民歌的踪迹。“歌谣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传播和应用,也可以说是人民的第二种语言,即升华为诗歌化了的语言。”[4]

民歌是一部民族历史的教科书,我们可通过《布洛陀经诗》(壮族)、《密洛陀》(瑶族)、《嘎茫莽道时嘉》(侗族)、《苗族古歌》等了解有关民族生存繁衍的历史。民歌是一部民族经济生产的教科书,我们可从各类生产劳动歌谣中,了解到有关民族传统的乡村生产知识。如:

“春来下谷种,秧田要选好。若挑山冲田,秧不愁水喝。秧田在山冲,脚长白细细。秧田选哪好,莫选山坡田。山坡田育秧,只怕秧受渴。插秧莫儿戏,种好收才旺。如果插太密,禾矮谷穗短。如果插疏了,费田费工夫。插秧要讲究,横插要对蔸。直插行对行,株株相间隔,疏密要适当。”[5]

广西民间歌谣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教科书,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广西本土文化的乡土韵律。

同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一方面不断地在内部进行民族间的自我文化的融合、重组与再生,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与汉族等民族进行文化的融合、重组与再生,产生出既有本土文化元素,又具备时代气息的现代民族文化,最明显的现象是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把汉族的春节当成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

此外,以民歌为例,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把汉语西南官话民歌当成自己山歌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广西文化的发展伴随着广西民族文化的内部与外部不断地融合、重组与再生。

外来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原农耕文化的引入,先进的科学观与生产技术以及“金铁、田器、马、牛、羊”等对本土的“刀耕火种”大换血,极大地提高了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缩短了岭南与中原农耕技术上的差距。此效应是直接的、巨大的。“尝到中原汉族经济文化‘甜头’的越人毫不迟疑地走上汉越文化融合、重构与再生之路。”[6]

民族文化的融合、重组与再生在民间叙事长诗中的反映便是大量中原地区的传说故事被编写成民歌(含民间叙事长诗),中原地区的民间叙事长诗在广西各地流传,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二、文本选择、篇目及分布情况

广西12个世居民族①广西12个世居民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和汉族。(特别是11个世居少数民族)对长诗约定俗成的认知:100行以上称为“长歌”(长诗)。基于此,在编纂时,编纂组将“长诗卷编纂体例”与广西长诗实际情况相结合,将300行以上的作品选编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该书共收录民间叙事长诗63首,其中500行以上38首,400~499行8首,300~399行17首。

(一)文本选择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所收录的民间长诗文本多源。63首叙事长诗分别选自:《广西民间长诗集成》②韦守德、韦苏文主编《广西民间长诗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19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融水县歌谣资料》①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融水县歌谣资料》(油印本),1985。(6首)、《民间叙事歌》②苏胜兴主编《民间叙事歌》,金秀瑶族自治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1987。(5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③农冠品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首)、《民间文学》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杂志社,1964年第5期、1980年第三期、1981年第6期、1981年第12期。(4首)、《哈迈》⑤肖甘牛、覃桂清整理《哈迈》,作家出版社,1958。(3首)、《京族民歌选》⑥苏维光、王弋丁、过伟编《京族民歌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3首)、《广西民间文学丛刊》⑦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980。(2首)、《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歌民间故事》⑧过伟执编《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歌民间故事》,南宁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1986。(2首)、《侗族民歌选》⑨杨通山、蒙光朝、过伟、郑光松编《侗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首)、《毛南族民歌选》⑩袁风辰,等编《毛南族民歌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首)、《僮族民间歌谣资料》⑪壮族文学史编辑室:《僮族民间歌谣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1959。(1首)、《罗城歌谣集》⑫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印《罗城歌谣集》,1987。(1首)、《长歌集》⑬柳江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印《长歌集》,1987。(1首)、《侗族琵琶歌》⑭三江侗族自治县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印《侗族琵琶歌》,1987。(1首)、《龙溪》⑮马山县文联编印《龙溪》,1983年秋冬号。(1首)、《散花仙岭》⑯赵斌才主编《散花仙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首)、《三蝶奇缘》⑰过竹采集《三蝶奇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1985。(1首)、《南方民族文化探幽》⑱过竹:《南方民族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1首),单行本2首,独立抄本1首,首次刊发2首。

(二)篇目

人物叙事长诗10首:《瓦氏夫人》《八姑传》《马骨胡之歌》《唱文秀》《孟姜女》《蔡伯阶》《文秀兰英传》《苏大臣》《哈梅》《苏英记》。

史事叙事长诗1首:《控告土官歌》。

婚姻爱情长诗31首:《达妍与日驾》《七姑》《甫娅》《唱秀英》《买臣与窦女》《十朋和玉莲》《文龙与肖妮》《鸳鸯岩》《望郎石》《再世情缘》《排歌》《山伯与英台》《英台传》《覃青与刘十娘》《娓生和阿根》《私奔歌》《乌金记》《娘梅歌》《梅岛》《独郎与茶妹》《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湖借伞》《雄当和配莉》《冷祥》《枫蛾歌》《宋珍和陈菊花》《卡桑内和蜜翁塞米》《梁山伯与祝英台》《车龙花灯记》《高文举》《韩云贞》。

日常生活长诗9首:《三姑记》《张氏女卖花记》《阴阳歌》《顺妻记》《卖妈记》《卖儿记》《凤凰记》《蟒蛇记》《苦竹娘》。

其它长诗12首:《达架》《云梯歌》《梅娋》、《妹桃歌》《贤女传》《琴仙》《斩龙传》《十三哥卖鬼》《张四姐下凡》《目连郎》《舜儿》《陈白笔》。

(三)分布情况

广西民间长诗的分布呈现3个分布不均匀(见表1)。

表1 广西12个世居民族民间长诗分布情况表

1.各民族分布不均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共收录63首民间长诗,其中:

壮族19首:《瓦氏夫人》《八姑传》《马骨胡之歌》《唱文秀》《孟姜女》《控告土官歌》《达妍与日驾》《七姑》《甫娅》《唱秀英》《买臣与窦女》《十朋和玉莲》《文龙与肖妮》《鸳鸯岩》《望郎石》《再世情缘》《排歌》《山伯与英台》《达架》。

苗族11首:《文秀兰英传》《苏大臣》《哈梅》《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湖借伞》《雄当和配莉》《冷祥》《顺妻记》《卖妈记》《卖儿记》《贤女传》。

瑶族9首:《蔡伯阶》《英台传》《覃青与刘十娘》《娓生和阿根》《私奔歌》《乌金记》《三姑记》《张氏女卖花记》《云梯歌》。

汉族12首:《苏英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车龙花灯记》《高文举》《韩云贞》《凤凰记》、《蟒蛇记》《苦竹娘》《张四姐下凡》《目连郎》、《舜儿》《陈白笔》。

侗族5首:《娘梅歌》《梅岛》《独郎与茶妹》《梅娋》《妹桃歌》。

京族4首:《宋珍和陈菊花》《琴仙》《斩龙传》《十三哥卖鬼》。

毛南族1首:《枫蛾歌》。

彝族1首:《卡桑内和蜜翁塞米》。

仫佬族、回族、水族、仡佬族均为0首。

2.各类别分布不均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63首民间长诗中,人物叙事长诗10首,史事叙事长诗1首,婚姻爱情长诗31首,日常生活长诗9首,其它长诗12首。

3.各地区分布不均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63首民间长诗中:南宁市3首,柳州市17首,桂林市3首,梧州市0首,贺州市4首,来宾市9首,河池市6首,百色市6首,玉林市1首,贵港市3首,崇左市1首,钦州市0首,北海市1首,防城港市4首。此外,南宁市、来宾市、河池市共享1首,柳州市、来宾市共享2首,百色市、河池市共享2首,柳州市、桂林市共享1首。

三、广西民间长诗的主要特点

由于地缘、自然与人文环境诸般因素的影响,广西民间长诗呈现如下特性:

(一)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密切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流传汉族题材的民间长诗(见表2-5)。既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等家喻户晓的名篇,亦有《唱文秀》《卖花记》等作品。

表2 汉族题材人物叙事长诗一览表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汉族题材民间长诗22首,其中,壮族8首、瑶族5首、苗族9首,占收录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长诗总数(51首)的43.13%。

汉族题材的民间长诗在广西民族地区流传,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叙述本民族人物事件的作品占比过半数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63首民间长诗中,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叙述本民族人物事件的作品有26首(见表6),占收录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长诗总数(51首)的50.98%。

表6 叙述本民族人物事件的作品一览表

表3 汉族题材婚姻爱情长诗一览表

表4 汉族题材日常生活长诗一览表

表5 汉族题材其它长诗一览表

(三)用汉语西南官话方言演唱近半数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63首民间长诗中,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采用汉语西南官话方言①《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的,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演唱的民间长诗22首(见表7),占收录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长诗总数(51首)的43.13%。

表7 采用汉语西南官话方言演唱的作品一览表

四、广西民间长诗的演唱特色

广西民间长诗的演唱特色主要有:载体多样、比喻起兴、重复排比、夸张双关、乐器伴唱。

(一)载体多样

广西民间长诗载体多样,有七言体、五言体、混杂体、自由体、说唱体等。

1.七言体

多为汉语西南官话方言民间长诗,也有汉语粤方言民间长诗。

又如《歌仙刘三姐(壮族)》:

三姐世居在罗城,生养在那古立村。

爹娘生下哥和姐,刘家三代是农民。

如《唱鲁班(瑶族)》:

鲁班原是郑家子,随娘去嫁鲁家男,

鲁班原是天仙骨,第八星君化鲁班。

2.五言体

汉语西南官话方言民间长诗,也有本民族语言民间长诗。

如《黄羊哭妻(壮族)》:

我俩情意深,今日竟离分,

忧伤吐心血,日夜泪纷纷。

又如《田横孝母(壮族)》:

唱着赞颂歌,怀念父母情;

母爱儿情深,永远记心灵。

3.混杂体

汉语西南官话方言民间长诗,也有本民族语言民间长诗。

如《卖妈记》:

已字反反又另改,马劲生花又另宗,

如下有歌且慢唱,且唱龙图公案中;

七十二,样样行行唱得通。

又如《琴仙》:

八月初十近中秋,船船鱼虾驶回岛;

家家捧出木瓜酒,人人歌唱庆丰收。

封封月饼摆船头,葫芦香茶放糖泡;

香蕉似弯弯的金条子,鱿鱼有煨又有炒。

4.自由体

多为本民族语言民间长诗。

如《鹦哥王》:

唱支鹦哥王的歌,歌里只有悲哀没有欢乐。

吹起唢呐打起鼓敲起锣,让歌的河流从人们心中流过。

5.说唱体

多为本民族语言民间长诗。

如《娘梅歌》:

在古州三保那个地方,有位族姑娘,名叫秦娘梅。她聪明坚强,人才漂亮,名传四方。经常有人从远地专程前来看望,装饭的竹壳满她的屋旁。每到晚上,行歌坐夜的后生,来来往往。巷里的歌声呀,动听悠扬:

“喜鹊爱落大树上哟,

鲤鱼爱游深水塘,

星星陪伴月亮走咧,

我陪同伴来走巷,

木楼上坐着的姑娘哟,

影子好象金凤凰,

有情的人呀请快把门开,

我有满怀欢歌对你唱。……”

(二)比喻起兴

广西民间长诗中大量运用比喻、起兴这两种极具中国民歌特色的表现形式。

如《马骨胡之歌》把何文秀比喻为“直似桄榔树,高比木棉花,嗷嗷小文秀,长成后生家。”桄榔树,为乔木;茎粗壮,不分枝,高达12m。木棉花,高大乔木,高可达33米,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一个人(何文秀)“直似桄榔树,高比木棉花”,足见《马骨胡之歌》对主人公的赞誉程度,更体现广大听众对主人公的喜爱。

又如《刘梅歌》通过“妹过高山百鸟见了同声唱,妹过江边百鱼见了齐欢腾。油茶花开难比妹笑脸,画眉啼鸣难比妹歌声……”“哥扛杉木翻山岭,汗珠滚滚像雨淋,若得阿妹问一声,千斤重木也嫌轻……”对侗家姑娘刘梅之美的赞扬,远比“美女”“靓女”之类的直白词汇更具艺术魅力。

而《七姑》对主人公的赞美,更是超越了静态美的范畴:“六丘月下看七妹,七妹长得十分乖,走路好比风摆柳,坐下好比莲花开。”通过“走路好比风摆柳,坐下好比莲花开”把主人公的美活态地展现了出来。

(三)重复排比

广西民间长诗中大量运用重复、排比句式。

如《马骨胡之歌·第五章·狱中琴声》,以12行诗句为复唱单位的重复结构,每个单位12句有8句诗重复出现;两个单位24句有16个重复诗句出现:

文秀关死牢,锁链锁九条,

三伏下冰雹,草木尽枯焦。

黑白皆颠倒,是非全混淆;

文秀关死牢,铁锁锁九条。

虎狼拦大路,百姓苦难熬;

三伏下冰雹,草木尽枯焦。

问斩期限到,你还有何求?

只求琴在手,死前奏一奏!

大堂桌案抖,判官问文秀,

问斩期限到,你还有何求!

卖唱人间去,生前唱不够,

只求琴在手,死前奏一奏!

如《排歌》,以20行诗句为复唱单位的重复结构,20句有4句诗重复出现,同时还有10个相同的词出现:

诗的根怎样唱?

诗的根从哪说起?

诗的根是在客地,

诗的根是在京城,

诗的根在南宁。

客人从外地来,

带来了好的诗,

带来了青年谈情的诗。

我们要唱就唱吧,

唱排诗几句,

唱排诗几句,

唱几句给妹妹你,

唱几句给妹妹你,

妹妹你要听好啊,

不要当成耳边风,

不能头昏而不听。

头昏为哥是好的,

头昏是因想念成。

相亲相爱是好的,

我俩今晚来合亲。

(四)夸张双关

广西民间长诗中大量运用夸张、双关修辞手法。

如《瓦氏夫人》叙唱:

瓦氏自年幼,舞剑又挥刀;

身材如笋长①传说瓦氏夫人身高六尺多。,武深艺高超。

二十斤铁棒,如扇摇手中;

上山打得虎,下水擒得龙。

用“二十斤铁棒,如扇摇手中”的夸张手法来赞颂赞扬抗倭英雄瓦氏英武。

又如《马骨胡之歌》叙唱:

好比箱里点蜡烛,暗中流泪吞下肚;

狱吏忍然讲句话:能否真骨换假骨?

老夫声声诉,老妻呜呜哭;

好比箱里点蜡烛,暗中流泪吞下肚。

用“箱”双关“肚”,“蜡烛”相关“流泪”。

又如《七姑》叙唱:

苏木泡在坛子里,看清你是假心红。

用“苏木”相关“红”,“坛子”相关“假心”。

(五)乐器伴唱

以乐器伴唱民间长诗的形式主要是在壮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京族中常见。

壮族的民间长诗,通常由师公②师公:壮族民间宗教神职人员。在从事民间宗教活动时配乐演唱,有的民间长诗还是壮族师公戏的唱本。

侗族的民间长诗,多为“琵琶歌”类型。琵琶歌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琵琶歌以弦乐器琵琶伴奏,边叙边唱,唱叙结合。

苗族的民间长诗,演唱时多以“果哈”③果哈:类似牛腿琴。或苗笛伴奏演唱。

毛南族的民间长诗,也有由师公在从事民间宗教活动时配乐演唱,通常是在娱神乐人时演唱。

京族的民间长诗,有由师公在从事民间宗教活动时配乐演唱,也有用京族特有的独玄琴④独玄琴: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独玄琴由琴体、摇杆、弦轴及挑棒等构件组成,全长均为110厘米左右,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伴唱。

五、广西民间长诗的传承特点

一直以来,能够叙唱民间长诗者均为少数。叙唱民间长诗“小众群体”进入的门槛很高,需要具备“歌才”,即掌握本民族丰富、生动、形象的民歌语言,熟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地方掌故、风土人情等,同时具备很强的记忆能力与文学叙事技巧。

(一)传承特点

广西各民族民间长诗的传承多为小众传承。

不少民间长诗是师公唱本,有的一首长诗即为一个唱本,有时是一个唱本包括若干首叙事长诗。师公唱本通常掌握在师公手中,其传承多在师公群体中进行。这在壮族师公、瑶族师公、毛南族师公、京族师公中尤其典型。

如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的师公班子(3~5人),在举行度戒⑤瑶族(盘瑶)成年礼。在瑶族(盘瑶)传统习俗中,年满13~14岁的男孩要举行有师公主持的度戒仪式。仪式中,多有叙唱民间长诗。一般的民间歌手不怎么会唱民间长诗。

又如侗族地区,一般的民间歌手不一定掌握民间长诗,民间长诗多掌握在歌手中的佼佼者“歌师”手中。通常歌师只将民间长诗传授给弟子。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歌师群体,曾经每个侗族聚居的乡镇都有知名歌师。

苗族的民间长诗也不是普通民间歌手能够传唱,也是“歌师”级的人物才能传唱的。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古歌协会,人数培养不多,但在老哥师贾龙迷①第四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项目传承人(2015年12月获批)。、贾美波②第五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项目传承人(2017年9月获批)。的传帮带下,出苗族古歌新传承人梁翠荣③第三批广西柳州市文化遗产苗族古歌项目传承人(2016年12月获批)。等市级、县级苗族古歌传承人。

(二)传承方式

广西民间长诗的传承,主要为师徒传承,以口耳相传为主。传承人一般为歌手,他们都是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有的自己家庭长辈就是歌手,从小受到家族长辈的培养,成为能够比较完美地演唱长诗的歌手。同时,广西民间长诗的传承有部分为抄录传承与民俗传承。抄录传承,比如师公唱本。现存的师公唱本主要在壮族师公、瑶族师公、毛南族师公、京族师公的手中。此外,民间壮剧④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云南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其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剧团也是民间长诗的重要传承载体。民俗传承则是指通过特定的社会集体活动或场所进行传承,如歌会、歌圩、婚娶嫁丧仪式、度戒仪式等。

民间抄本(歌本)也是传承的主要方式。

六、广西民间长诗的传承现状

由于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⑤壮文、瑶文、侗文、苗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系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拉丁文式的民族文字,未能全面推广应用。壮族民间有方块古壮文,也仅在少数人群如师公掌握。,因此,少数民族民间长诗多依靠口传。

由于传承人老去(许多已经过世),乡村文化的承载者(中青年人)多外出务工,造成师承断代、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内容逐渐消亡、传承场所消失,使得民间长诗的传承正逐渐消亡。

(一)师承断代,传承后继乏人

师承断代,传承后继乏人问题严重。

一首民间长诗的篇幅短者几百行,长者上千行,普通人很难背诵与演唱。能演唱者,特别需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有歌才,通晓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地方掌故、风情民俗等。具备条件者,多为资深的民间歌师、师公、道公等。许多老歌师、老师公、老道公已年老逝世,不少民间长诗也就随之而去。如京族民间文艺家苏维光逝世后,其传承并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的京族叙事长诗《宋珍和陈菊花》《琴仙》《斩龙传》《十三哥卖鬼》在京族地区已鲜有会演唱者。《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编纂组到广西东兴市京族三岛田野调研,苏维光的三女儿苏海珍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传承人、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就遗憾地表示,她已不会唱《宋珍和陈菊花》《琴仙》《斩龙传》《十三哥卖鬼》等京族民间长诗作品。

广西山歌学会、广西歌圩协会等自治区级民歌社团组织,以及县级民歌社团组织基本上只专注于各类民歌竞赛或开展山歌活动,极少关注民间长诗传承问题。目前,仅发现融水苗族古歌协会在传唱苗族古歌,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哈梅》《雄当和配莉》《冷祥》等,显得尤为珍贵。

(二)传承内容逐渐消亡

民间长诗以口传为主,兼有手抄本或刻本流传。民间长诗的叙事内容、故事情节、传唱方式、艺术氛围等与当代文化艺术场域、当代审美情趣严重脱节,难以满足中青年和少儿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故而受众越来越少,传播范围越来越小,导致民间长诗的传承逐渐消逝。

(三)传承场所消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乡村中青年外出务工,逐渐汇聚城镇。住宅小区取代传统村落,单元楼房替换庭院农舍。作为传承民间长诗的传承场所从而逐渐消失,民间长诗的活态传承也将越来越困难。

结语

广西民间长诗的采集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热心于民间文学事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采集作品。其中突出者如当时在广西宜山专区宜山高中担任教师的肖甘牛①肖甘牛,壮族民间文艺家、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历任平乐中学、梧州中学、桂林中学、永福中学文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临桂中学、来宝中学、宜山高中语文教师,后为专业作家。广西民间文学先行者。,数度进融水苗山采风。他与覃桂清②覃桂清,壮族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当时在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任创作员、文艺辅导员。合作,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苗族民歌集《哈迈》③《哈迈》,作家出版社,1958。。

那个时候,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已经开始出现问题。“经过十个多月的搜集整理,我们终于把这几个大苗山苗族民歌整理出来了。”“这几支苗族民歌在大苗山长久地普遍地流传着;可是,现在除了一些老歌手外,能唱得完全的人不多了。”[7]

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④1987年以前称“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1987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5年改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之初,就把民间文学作品的采集当作中心工作来抓。1961年,研究会派人深入大苗山进一步搜集、记录苗族长诗。那次进山,主要在白云区⑤白云区:原属三江县,1952年11月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时划入,后改设乡级人民政府。活动,他们走村进寨,访问歌手。1961年6月5日,在上邦寨记录《哈迈》《友蓉伴依》⑥苗族歌手杨文盛演唱。两首长诗。6月6日上午至晚上11时,在同一寨子记录《兄当与别莉》⑦苗族歌手贾老绍演唱。,6月8日,于高孝寨记录苗族创世古歌《顶落》⑧遗漏演唱者姓名。。他们逐个访问了歌手潘老祥、莫清总,共记录了13首长诗。1962年7月,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出第一集《苗族长歌资料(油印本)》。1962年10月,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派人再进大苗山,还到三江的苗族地区重点搜集、记录了几首苗族叙事长诗:《哈蔑》⑨也称《哈迈》或《哈梅》。记录4份、《别列亨兄》记录5份、《友蓉配衣》⑩也称《友蓉伴依》。记录9份。另外还记录到《冷祥》等14份长诗、古歌资料。同年12月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成《苗族长歌资料(油印本)》第二、三集⑪农冠品:《广西民间长诗初探》,载《广西民间叙事长诗》,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第1002-1003页。。

大规模搜集、记录、翻译、整理广西各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叙事长诗)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展开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间文学是调查内容之一。调查资料后来陆续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计划,分别出版⑫《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多卷本)、《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多卷本)、《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分别由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积极响应,组织人力编纂《侗族民歌选》①杨通山等编《侗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瑶族民歌选》②苏胜兴等编《瑶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等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启动,广西各县(市、区)纷纷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系统采集本县(市、区)民间文学作品(当然包括民间叙事长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广西卷》收录的作品,半数以上出自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成果。

民间长诗研究也取得较大成果。《壮族文学史》③欧阳若修,等编著《壮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瑶族文学史》④黄书光,等编著《瑶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仫佬族文学史》⑤龙殿宝,等:《仫佬族文学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毛南族文学史》⑥蒙国荣,著《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京族文学史》⑦苏维光,等:《京族文学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均有民间长诗的相关论述。

“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⑧范阳、邱振声主编《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3辑30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995。中的《壮族民间文学概观》(韦其麟)、《瑶族歌堂诗述论》(蓝怀昌、李荣贞)、《侗族民间文艺美论》(朱惠珍)、《彝族歌谣探微》(王光荣)、《侗族歌谣研究》(吴浩、张泽中)、《广西客家山歌研究》(严永通、凌火金)、《苗族歌谣文化》(杨通江)、《壮师剧概论》(蒙光朝)等,多有涉及民间长诗的论述。

猜你喜欢

师公长诗民间文学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石头记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王舍城(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