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学历焦虑的今天,我们在读什么?
2022-06-23陆焉
陆焉
“想要扩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学历是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但如果过度吹捧学历,会造成学历冗余的后果。”
他们为何选择考研
2022 年考研初试刚刚落下帷幕,考研人数一路飙升,数据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达462 万,较前一年上涨了23%。与此同时,工作后考研的人数也有大幅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考研的热度只增不减。而“先考研还是先就业”是每一位即将毕业的人所面临的问题。考研人数众多,但只有不到20%的考生能够成功上岸。大部分的考生要么放弃考研加入春招,要么再来一年,准备“二战”。
与考研热对应的是,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随之升高。对于尚未涉入职场的人,考研对工作的提升,是一张文凭,更是好工作的“入场券”,觉得自己学历再高一点,找工作的起点就相对高一些。
现任中国联通某地区分公司综合网格经理李孟(化名)从进入大专的那一天就立下目标,要提升学历,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他直言,高考失利后去了大专,发现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学习,找工作上也都碌碌无为,自己有些焦虑,不想同他们一样。
在大三那年,经过自学,他成功“专升本”,如愿考上一所211 学校,接下来又准备了考研,经历失败后在春招中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在上大专的时候,我从没想到自己能找到大企业的工作,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211 的本科学历,大公司的门都进不去。”
李孟在自己26 岁时才完成本科学业,他的读书生涯似乎比别人更长、更坎坷。他告诉记者,考研失败后的他没有想过“二战”,考研经历带给他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意志的磨练,而他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更长远的将来。“如果错过春招的机会,之后再想进大公司就难了。”他也明白,因为现在的考研似乎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场升学考试,而是一道关于沉没成本和预期管理的计算题。
他认为,学历提升的本身只是一个渠道,考上学的人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也没什么太大作用。而一路求学给他人生带来的影响则是“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下定决心做,其实没那么复杂”。
虽然考研的动机千千万,但最终目的也要与“找个好工作”挂钩。上岸成功皆大欢喜,如若失败,能经历“二战”,又能坚持“三战”“四战”吗?考研是相对稳妥的路吗?
经历了三次考研失败的苏哲(化名)给出了她对考研的态度:值得。已经30 岁的她刚考上社会学研究生,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来说,她已经属于大龄学生了。曾经的同学大都工作多年,很多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步入人生新阶段,但是苏哲却并不在乎。
在没有考上研究生的这几年里,她一直住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份收入不高的兼职,上半年工作攒钱,下半年将精力投入考研上。“前两次考研失败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本科的母校,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可以再来一次了。”如果要把沉没成本算进去,毫无疑问她是“亏”的,但苏哲并不这么认为,“本科选了自己不喜欢的理工科,而我真正热爱的是人文学科,工作后也没有消减这份热爱,时间反而愈发坚定了我的决心。”
对她来说,考学的意义不在于学历提升本身,而是为了完成对向往学科和职业的心愿,改变原来认为是“错”的职业道路。“我一直想要做一个学者,去做田野调查,只有在研究人类的书里,我才感觉得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工作好几年了,提升学历还有必要吗?
“考研热”不仅体现在学生中,学历提升这种热度还延伸在工作后。不久前,微博上“女子花钱升大专学历被骗”的话题上了热搜,不少人也反映接到过询问是否要进行学历提升的电话,成人本科、在职研究生等成人继续教育近年来借助于电话和网络平台占领大家的视线。
相比正常升学考研,工作后提升学历则显得目的性更强。有人觉得工作好几年了,提升学历似乎没有必要,但始终有许多人始终放不下学历焦虑。
本科985、现已工作三年的毛先生在今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非全日制硕士,他利用周末时间上课。“学历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刚需。”他称,虽然自己的本科学校还不错,但是整个办公室只有他的学历是本科,其他人都是研究生,所以即使自己工作能力再强,评职称的时候也得靠边,而职称就代表着薪资。
除了薪资外,晋升通道、个人心理因素也是非全研究生考虑的重点。陈鹏(化名)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助理,他目前在同济大学读非全日制工程管理学硕士,今年研二。他的本科是一个普通二本,在他看来,学历是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升职的基本保障。即使继续教育的学历跟统招没法比,但如果跟一同竞争上升职位的对手比较,有一个名牌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名头,会更有优势。“在读研的过程中,我也有知识获得感,弥补了自己没有上全日制研究生的缺憾。”
“学历歧视在工作中其实很普遍,‘学历鄙视链’也长期存在。‘985’‘211’‘双非’‘二本’‘大专’……学历阶梯就像烙印,给职场人定性。好学校的看不起差学校,研究生看不起本科生。”所以,为了在职场上走得更稳更远,陈鹏选择了这条路。
毛先生和陈鹏都表示,要平衡好工作与学业很不容易,“当然累,但就学习而言,痛苦与回报是成正比的。”毛先生说。
学历焦虑并非只是个人行为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 年6 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 个省份的34 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 万人。调查显示,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比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高出80%。也就是说,学历越高,平均起薪越高,也进一步说明,学历是决定薪酬待遇的关键因素。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远低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折射出越演越烈的“学历高消费”问题。他提出,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我国的高学历人才供给增加,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毕业研究生72.86 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62 万人,毕业硕士生66.25 万人。而2000 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从专科到博士)总共只有不到90 万人;二是用人单位不断抬高学历门槛要求,把招聘高学历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也提出硕士毕业要求。
在这种就业环境中,怎么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我国正在加强职业本科建设,但不同学历层次的薪酬差异表明,发展职业本科,不足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而如果职业教育迎合“学历需求”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如鼓励职业本科毕业生考研,也偏离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定位。
熊丙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扭转唯学历导向,降低学历门槛要求,给技能人才平等的竞争机会与环境。去年11 月,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这需要切实落实。”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