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荆斩棘,居功至伟
——怀念汪坦先生

2022-06-23钟波涛夏芷甜肖靖

世界建筑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筑系深圳大学设计院

文/图:钟波涛,夏芷甜,肖靖,

踏入2022 壬寅虎年,离汪坦先生仙逝已逾21 个春秋。作为深圳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汪坦先生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礼物,一直伴随我们前行。谨以此文,纪念汪坦先生诞辰105 周年。

1.汪坦先生生平

汪坦先生1916 年5 月14 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民国初期知识分子家庭。汪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人精通琴棋书画、诗文、篆刻、鉴赏等传统文化,在各自研究领域均颇有建树。汪坦先生自小成长过程中深受家庭文化和艺术氛围的熏陶,儿时在钱庄办的私立小学里读书,教师多为当地秀才,为汪坦先生打下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传统文化印刻于其修养之中。汪坦先生中学就读于苏州高中,受教于外国教师,又让其接受到先进的国际教育,英文熟稔,融汇中西,使他具有更为广阔的眼界和视野。浸染家学多年促使汪坦先生努力奋进,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并于1941 年7 月毕业。后在童寯主持的贵阳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有余,1943 年返回中央大学任教。1944 年,在抗日战争最紧要的关头,汪坦先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并担任美军翻译。1945 年复员后,他在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主持设计了南京张群住宅、馥记大楼【1】等经典工程。1948 年2 月至1949 年3 月是汪坦先生出国深造的重要时期,他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师赖特,钻研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冲破重重难关,辗转香港、朝鲜,终于返回祖国,抵达大连。1949 年12 月至l956年12 月,汪坦先生任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2】教授,同期曾任大连市政协秘书长,并于1951 年起兼任大连工学院基建处副处长,主持建校工程,主持和参与建成大连工学院一馆、人文馆、水利馆、机械馆、教工宿舍等校园核心建筑。

1957 年1 月,汪坦先生应邀到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担任建筑系副主任。1958 年他携全系师生一起,积极参与国庆“十大工程”设计,并担任北京市国庆工程设计领导小组成员。1958 年,汪坦先生出任清华大学土建综合设计院(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3】首任院长兼总建筑师,致力将设计院打造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综合性基地,有力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汪坦先生作为当时权威的高校建筑学教师之一,同诸位学界泰斗一起,肩负起提高建筑科研整体水平、拓展高等建筑教育影响、培养高层次建筑人才的历史重任。他着手创办《世界建筑》杂志,积极引入和传播国际先进的现代建筑理论,并促成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史研究的新风潮。

1983 年,应深圳大学第一任校长张维院士的邀请,68 岁高龄的汪坦先生在学校的领导下,与李承祚等一批创校元老,共同创办深圳大学建筑系、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和《世界建筑导报》的全方位平台和体系,出任建筑系首任系主任。

2.先生与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创办历程

1978 年,在现实与历史的紧要关头和“在杀开一条血路”的精神指引下,中国迎来当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图1)。振兴中的国家在建设经济特区时,人才成为最为匮乏的资源。1983 年,旨在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深圳市积极通过广东省政府、向教育部申请开办第一所全日制公办大学。教育部当年即批复同意开办深圳大学(图2、3)。

教育部1983 年5 月10 日的批复文件显示,当时初步同意设立的16个专业列表中并无建筑学专业,仅有一个相关“建筑材料与工程”专业。鉴于“深圳特区建设速度很快,各种工业、居住、公共建筑大量增加”,广东省教育局在12 天后的5 月22 日迅速向教育部递交了增招建筑学专业的新申请。由此可见,尽管建筑学专业并未纳入深圳大学首批开办专业的计划,但是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这个专业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短短的12 天内就迅速奠定了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开端。新学校的所有专业建设均面临师资奇缺的问题,而教师正是一所高校的声誉之源和立基之本。学校分别在1983 年5 月28 日的《北京日报》和6 月17 日的《光明日报》两次发布招聘启事(图4,5);与此同时,7 月18 日教育部还专门发文(图6),请全国高校支持深圳大学的师资招聘调动。教育部为一个地方高校专门发文(图7),可见相关领导部门对深圳大学的办学极为重视和支持。深圳大学开创先河,锐意进取的精神引起大批人才的关注。

为进一步支持师资力量筹备,教育部指示清华大学支援深圳大学的工科(建筑、电子)师资。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张维院士也来自清华大学,他邀请汪坦先生担任深圳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南下开创特区建筑学教育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来自清华建筑系工业教研室的李承祚先生担任副系主任。在此基础上,汪坦先生陆续引进高端人才,其中包括梁鸿文(清华大学)、胡纫荔(清华大学)、梁文若(清华大学)、刘永根(清华大学)、黄莘南(华南工学院)、乐民成(清华大学)、许安之(清华大学)、李继生(湖南大学)、陈燕萍(同济大学)、艾志刚(清华大学)、冯铭(西安冶金学院)、卢小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陈德翔(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龚维敏(同济大学)、李念中(清华大学)等一批著名学者,相继来到深圳大学建筑系,构成了以清华校友为主,来源广泛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李承祚主持建筑系日常工作,刘永根负责行政党务、黄莘南负责教学、梁文若负责设计院(设计实践)的架构管理。

这个教学团队以汪坦先生为学术核心,在他组织和协调下,教师团队推进和完成一系列在当时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和教学成果。例如,李承祚先生曾经带学生在深圳实习,工程经验较为丰富,兼具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能力,知识全面,这个优点使得李老师不但可以领衔教学组织,还可以管理设计院的运营。初到深圳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梁鸿文先生主持设计的深圳大学中心广场和演会中心,后来在1991 年获得城乡建设系统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卢小荻、艾志刚除了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作品之外,先后担任深圳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为深圳建筑师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李念中担任清华苑建筑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永根后调任深圳市建设局副局长,继续支持特区发展建设;教师团队成员后续又完成包括特区报业大厦、五洲宾馆、四季花城等一大批代表性建筑作品。教学方面,黄莘南不断总结和优化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优势,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基础,并结合自身特点,着手制定了早期深圳大学建筑系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许安之接任建筑系主任后,带领深大建筑系在1996 年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并获批硕士学位点,其本人出任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并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建筑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合主任委员,获第三届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教育奖;陈燕萍创建深圳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接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后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学院整体学科体系,担任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委员;冯铭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出版多本学术专著等等。上述教师团队骨干的业绩证明,深圳大学建筑系创立伊始,汪坦先生不仅招徕大批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

由此,深圳大学建筑学科一经成立就进入发展快车道。1983-1989年,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全面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质量;1989-1996 年,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继“老八校”之后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评估(第三批,排名9-14),同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再上台阶;1996-2010 年,进一步完善学科方向,建立四个二级学科完整架构;2010-2018 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进而获批博士后流动站,新增风景园林和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完善人居环境学科群与地理信息学科的跨领域教学与科研体系。

图1 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设置珠海、深圳市的批复

图2 关于设立深圳大学的批复1

图3 关于设立深圳大学的批复2

图4 深圳经济特区在京招聘高中级技术干部

图5 深圳大学招聘师资启事

图6 关于支援深圳大学师资力量的通知

图7 关于深圳大学今年增招建筑学专业的报告

3.汪坦先生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述略

1)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建筑教育理念

汪坦先生的职业生涯自始至终贯穿着设计实践工作,一方面要归因于他早年中央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华盖、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能够深刻认识到实践对于建筑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与其早年求学经历和体验息息相关。当年专业成长道路上,汪坦先生负笈美国、随季节辗转于莱特在威斯康星州的东塔里艾森和亚利桑那州的西塔里艾森两处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塔里艾森则是莱特实现自己“广亩城市”理想模式的试验地,这里的工作室综合区集住宅、工作室和农场为一体;在那里,莱特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们展示独有的“学徒制”建筑教育方式。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绘图和建造,还要体验工艺作坊、务农耕作、家庭下厨等各色生活的交叠。莱特所强调的“土生土长”精神和有机建筑观,让汪坦先生心中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感,而他兴趣广泛、见识广博、能将建筑与音乐、文学、美术等知识观念融合的能力,也与之完美契合。

归国后,汪坦先生依托大连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相关设计部门不断进行实践工作;而当他南下担任深圳大学建筑系主任时,面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建系初期抓襟见肘的资源,这个传统更加激发他积极寻求设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带领深圳大学建筑学科开创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与众不同的办学之路。建校初期在学校帮助下,为加快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系第二年,汪坦先生坚定支持李承祚先生克服困难,组织成立深圳大学的设计院平台(刚开始叫设计顾问公司)。这个平台意欲打破建筑系与设计院的屏障,采取共同办公、共享人才的办法,要求大部分员工均需“身兼两职”,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在设计院从事实际项目设计,新来教师也都要到设计院锻炼,提高实践经验。教学实践层面,汪坦先生和李承祚先生“沿袭”和修改了塔里艾森的综合教学模式,提倡建筑系高低年级在同一个大教室上课,方便学生互相观摩教学过程,同时安排建筑系高年级学生到深圳大学设计院至少实习6 个月。这导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教师与学生经常刚在课室上完课,便紧接着走到设计院、共同讨论实际项目设计的问题。其显著结果便是学生毕业后进入设计单位,可以做到工作近乎无缝对接,根本无需额外的适应期就可立即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这些做法都明显带有莱特事务所工作模式的痕迹,在当时的高校建筑学科中可谓独树一帜。

汪坦先生的设计院与建筑系紧密结合的理念,给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迅速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传统高校教师相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在消除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巨大鸿沟的同时,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确实收到奇效,也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师资和教室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学生能够经常参与教师项目、甚至还可以独立主持项目设计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87 级段敬阳的毕业设计就是其主持设计作为当时深圳市南山区的地标项目深南花园高层住宅区;89 级祝晓峰的毕业设计就是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学校依照设计原样落成,至今仍是学校公共活动的核心场地。这原本是“权宜之计”,却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师资水平,培养出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设计院的实践营收极大支持系里的教学活动、资料室的建设。建系初期,汪坦先生支持黄莘南老师进行教学体系建设,坚持每年外派学生赴省外进行美术实习和认知实习的做法,并购入大量计算机设备,建成当时全国建筑院系中相对领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同时,系里每年耗资数十万,广泛购买国外专业学术期刊和书籍,使得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从事实际设计项目竞标时,能够不间断地获得国外同期最为新鲜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参考案例。相比于以教学为核心的“清华模式”架构,汪坦先生另辟蹊径,着手打造以设计院(设计实践)为龙头的“深大模式”,并依托这种体系长期支撑建筑系的发展。实践证明,汪坦先生所开创的深圳大学建筑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深圳大学建筑学科早期的快速发展、提升我系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内外交流、乃至最终整体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等方面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2)传播与融合视野下的国内外领先学术资源体系整合

作为同时具有执业建筑师和高校教师背景的老一辈全能型人才,汪坦先生非常重视开展学术宣传和交流。文革结束后返回清华恢复工作不久,由汪坦先生领衔、我国高校出版的第一份建筑学专业学术期刊《世界建筑》创刊,汪坦先生于1980-1995 年出任社长,促进该期刊后来成为国内开展学术交流、倡导学术争鸣、促进学术繁荣的重要园地。这种依托建筑媒体传播设计理念的想法,在汪坦先生来到深圳大学之后又碰上新机遇。1985 年,汪坦先生出任深大建筑系首任主任不久,就决定创办一个与《世界建筑》“有所不同”的建筑期刊。新的期刊将区别于《世界建筑》以理论为主、实践项目为辅的内容设定,汪坦先生希望它将类似美国《Architecture Record》(建筑实录)、以报导优秀设计项目为主的建筑专业期刊,与包括时任社长的罗征启等人几经斟酌,定名为《世界建筑导报》。期刊刚开始在香港印刷,外汇差额很大,而且刊登的多是大图片建筑写真,加上印刷精美,销量一直不错。可以说,《世界建筑导报》是前网络时代报道全球范围内的优秀设计作品、宣传新锐事务所的重要阵地和学术桥梁,许多国内的学者都是通过《世界建筑导报》了解到包括ASWA 建筑事务所、SWA 景观设计公司、KPA Design Group、gmp 建筑师事务所在内知名事务所的设计作品。

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方面,汪坦先生坚持系里承办国内外学术活动,同时邀请重量级学者前来讲座交流。他较早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强调其对未来设计领域的重要性,首次在全国使用计算机出图;同时,将当时国外教学的先进方法引入,提高模型推敲在建筑方案生成过程中的比重;也非常重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深圳大学建筑学科的这些创新举措,在当时国内建筑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对推动国内建筑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986 年之后,汪坦先生虽不再担任系主任一职,但是每年都会到深圳大学建筑系授课和开设专题讲座,主要讲授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和中国近代建筑史,将其与日本历史学者藤森照信(ふじもりてるのぶ)【4】先生所共同领衔的中日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研究和一手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系统讲授。同时,汪坦先生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深大授课;其中,同济大学罗小未先生就曾受邀,为深圳大学建筑系早期学生专门讲授《西方建筑史》。另一方面,由于深圳毗邻港澳地区,深圳大学经常是国内学者出国交流或者国外学者到访国内的中转站。汪坦先生积极推动,凡是有“过路客”来访深圳,系里领导和教师都会专程邀请,组织在系里举办学术讲座。相比之下,当时国际交流较为缺乏,而深圳大学建筑系则是一片热土,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世界建筑导报》的最新专题以及众多国外最前沿的建筑期刊,还能经常有机会现场聆听高端学术讲座,其中不乏包括矶崎新和迈克尔·格雷夫斯等知名建筑家,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开拓国际视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自汪坦先生所传承下来的国际视野,最终在深圳大学建筑系莘莘学子身上找到了共鸣。建筑系毕业校友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三自”校训,兼具“脚踏实地”的精神气质。从早期艰苦条件中脱胎换骨,从无到有的发展经历为深大建筑人打下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种子。面对当时最活跃的市场经济氛围,校友普遍实践经验丰富,适应能力强,赴海外求学游历成为传统,包括祝晓峰(89 级)、张之杨(88级)、张健衡(92 级)、钟乔(93 级)、陈泽涛(95 级)、朱雄毅(97 级)、曾冠生(99 级)等一批活跃在设计一线的著名建筑师。汪坦先生所极力推崇、与世界广泛交流的传统,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依旧持续增进着学院老师和学生放眼世界建筑前沿、向顶尖学府看齐的热忱。

4.卓越贡献

先生聪颖博学,融汇中西,在建筑理论和实践都有巨鸿之作。在改革之初,不辞高龄之累,应时代和国家发展之需,参与创办深圳大学建筑系。他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天地;为一批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奠定了深圳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将重视学术研究与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注入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办学理念中。

先生对深圳大学建筑系有缔造之恩,在深圳大学建筑学科与世界大师之间搭起一座跨越时代的桥梁。我们一定会秉承先生的宏愿,践行“自律自立自强”的深大校训精神,坚守“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改革基因,为深圳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释

【1】馥记大楼:后用作南京市鼓楼饭店和鼓楼百货商店,现已拆除。

【2】1950 年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 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3】1958 年至1966 年,汪坦出任清华大学土建综合设计院首任院长兼总建筑师(参考自赖德霖先生《抢救记忆中的历史》)。1980 年,清华大学建工系分为建筑系和土木系。经学校研究决定,土建综合设计院更名为“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坦先生于1980 至1984 年间出任院长。

【4】藤森照信(ふじもりてるのぶ、1946 年11 月21 日-),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工学博士)。原东北大学兼职讲师。工学院大学教授,名誉教授,东京大学,艺术东北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日本近代建筑史》等,专门从事天然建筑设计。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建筑委员会会员。

猜你喜欢

建筑系深圳大学设计院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约共建产学研专用线站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梁思成夫妇的拒绝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