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2022-06-23张丽杨凤
张丽 杨凤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中“人才兴”越来越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缺乏成为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都有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支持及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于此,下面通过对100多年前彭湃乡村改造思想的解读,挖掘彭湃乡村改造思想中有关乡村教育改革的举措,用乡村振兴的视域去分析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给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一些启示。
一、彭湃的乡村改造思想及启示
彭湃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乡村教育改造措施,这些措施对当时海陆丰地区农村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1.对乡村农民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普及
第一,发展乡村教育,创办农民学校,增办女子学校。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农民要接受教育,学会算术,学会写字等。因此,他大力推行农民教育,让农民子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利用多种途径创办农民学校以及女子学校。
第二,根据农民学习时间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如,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学校,提出还教育于劳动人民的理念,让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学习。
2.对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开辟教育经费来源的新路径
第一,打破旧的人事任免制度,对学校教员进行选拔。彭湃主张选派具有新思想的教员来担任,并认为在学校里“课程的思政方向”由“教学人员”来决定,这些主张与职业教育中提倡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方向是相吻合的。
第二,多渠道寻求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改善教员的生活待遇。彭湃任职期间将当地财政局管理的农场接管起来,将获得的收入充作教育经费,或将地主向农民抽收的租税用在教育经费的开支上,改善教员的生活待遇及有效的用在发展教育事业上。
3.主张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一,彭湃认为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体育锻炼。他在担任教育局长期间,倡导体育运动,亲自宣传组织全县运动会,号召学校学生积极参与,曾轰动一时,大大推动了当地的体育运动发展。
第二,彭湃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认为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了解当时的社会,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让学生关心人民疾苦,通过演戏筹款用于救济灾民;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纪念活动,向农民宣传新思想,发动农民起来斗争等。这些措施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彭湃在課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上美术课时,通过图画向学生讲解农民疾苦。如,把“蝗虫”比喻成剥削阶级,把农民受到的疾苦比喻成农田受到蝗虫的侵蚀,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新思想。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革命启蒙”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综上所述,彭湃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切合实际的乡村教育改造举措,不仅在革命年代对于动员人们参加当时的社会变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对当下乡村振兴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方面存在条件较落后、教育经费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经费不足,地方政府对改善办学环境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环境差、教学条件落后等,从而影响了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改革的步伐。以某省为例,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作为参照,在100所学校的抽检中,发现能够达标的学校只有43所,对于一些基本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占比为43%。大部分学校的设置标准远远低于国家设置标准,目前还有部分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还没有建立全面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第二,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与乡村振兴中需求的人才类型相脱节。在进行乡村经济建设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需求,必然要求农村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与乡村振兴中需求的人才保持一致。但目前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比较传统,对于出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缺乏没有引起重视。对于“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类型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中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匹配、脱节;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没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专业的设置上进行调整,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么设置成传统专业,要么设置成“离农、去农”专业,久而久之变成了“单一化”“热门化”的专业。对于出现的“新农人”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进行调整,培养的人难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及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开展的社会技能培训规模小、培训人次少。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没有对职业类型进行充分的宣传与介绍,导致了部分人认识上的偏见。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上比较重视学历教育,弱化一些实质上的技能培训。除了完成政策性的培训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创业培训力度不够,培训的规模小、培训的人次少。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全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人数3.6万人,职业培训的规模比较小,与培训计划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开展的培训中,过于形式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较少,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业能力低,不能有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一,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渠道开拓、经费的投入机制上要创新,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财政预算的比例。一是在专项基金方面,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关注农村偏远山区,出台一些帮扶政策,真正能补足短板、强化基础,有效的设置专项基金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办学环境。二是在办学经费制度保障方面,政府应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预算额度,让农村职业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合法合规的使用。三是政府建立全面的生均拨款制度,对于贫困农村学生给予政策上的资助,如减免学费、补贴创业资金等,制定和完善相关文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81425E19-CEF0-4549-9411-08929B18CB3A
第二,培养的人才要与农村经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一是探索选择“新农人”作为培训对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人才储备。政府应出台一些帮扶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的社会人员技能培训。对于返乡农民予以教育、技术、创业指导等培训,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农民就地创业,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驻守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农人”应从以下五类人员中进行培养:第一类“老农”,主要是当地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第二类“返农”,主要是城市务工返乡人员;第三类“知农”,主要是拥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第四类“驻农”,主要是大学生村官;第五类“乡贤”,主要是“在场精英乡贤”“在场平民乡贤”。二是探索“新农人”的培养路径,弥补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一步加深,农村会出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都需要农村职业学校在培养的功能定位上紧跟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对“新农人”进行培训。如,理实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项技能培训方式,全日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務、农村创业、乡村文化治理建设等多样化内容的培训。
第三,构建完善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加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受众者人数。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农村职业学校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于城市职业学校发展速度,因此农村职业学校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利用国家政府的帮扶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如,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技能等级证的培训、就业创业培训三者的融合、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二者的融合等;建立“村、乡、县”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和推动下,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受众者人数,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为乡村振兴服务。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形成互动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现代化农业”应作为农村职业学校作培养人才的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将方向定位为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类专业比例,应分析当地的优秀企业需缺的职业岗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缺的人才,这样使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做好涉农专业群的组建工作。农村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应与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在课程体系方面应打造农业产供销产业链专业群、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涉农管理专业群等,对原有优势专业进行重新组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保持一致,形成农村专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服务于乡村振兴。81425E19-CEF0-4549-9411-08929B18CB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