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新闻精品的“加”与“减”

2022-06-23林冬冬

新闻潮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工匠精神

林冬冬

【摘 要】新闻精品是媒体的拳头产品,也是新闻工匠精雕细琢呈现的佳作。在当前媒体竞争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传统媒体以其准确性、權威性、深度性,在激烈的众媒同台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文章以《玉林日报》推行“红黑榜”实践为例,探析以“加”“减”法则助力新闻精品打造的背景、途径、启示,并以多个鲜活的新闻案例进行剖析,理论结合实践,为媒体工作者打造新闻精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精品;红黑榜;工匠精神;传统媒体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媒体何以安身立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新闻工作者,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要“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报尤其是地市级党报要发展壮大,除了要做好媒体融合,还要练就打造新闻精品的看家本领。

“红黑榜”常见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行业,目的在于让登“红榜”者“尝甜头”“得实惠”,让上“黑榜”者“吃苦头”“长教训”。传媒行业引入“红黑榜”发布机制,正引倒逼新闻工作者扬“红榜”避“黑榜”,主动作为、担当有为,为读者奉上更多精品力作。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题宣传,到玉林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再到玉林深入开展建党百年主题宣传,玉林日报社坚持守正创新,担好党报使命,以“红黑榜”为抓手,做好新闻内容的“加”法与“减”法,打造了一批既“拿得出手”又“叫得响”的新闻精品。

一、优质新闻更需要做好“加”与“减”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的著作《总编辑手记》,其内容是值班老总和总编室负责同志的值班记录,后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内容:增加对当天报纸内容和版面的点评;借题发挥,分享对新闻宣传业务的意见与观点;小结、布置近期宣传报道……通过做好“加”法,采编人员逐渐形成打磨精品的共识。近年来,不少新闻单位引入“网上评报”“义务评报员”等开门办报方式,尤其是公布“黑榜”自曝家丑,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总编辑手记》还是新闻媒体自曝,都是为了正引倒逼媒体人打磨新闻精品,也是媒体推行“红黑榜”实践的有益探索。

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作者梅尔文·门彻说过:“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如何打造出品质远超普通新闻产品的精品力作?玉林日报社自2019年起在新闻部推行“红黑榜”实践,探索在编辑岗位做好“加”法与“减”法这一文章,在新闻精品打磨上卓有成效。

玉林日报社推行“红黑榜”实践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值班编辑做好“红黑榜”备忘录。结束一周夜班后,值班编辑详细记录值班中遇到的“红黑榜”,“红榜”记录富有创意的标题、引人入胜的开头、余味无穷的收尾等,并作简明扼要的评析;“黑榜”记录明显差错,包括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技术性差错。在“红黑榜”记录过程中,值班编辑回顾梳理一周版面,从内容修改到标题润色,从结构优化到版面编排,相当于值班编辑“二次加工”“二次提升”。第二步:部门主任分类汇总“红黑榜”。部门主任统一收集本部门值班编辑的“红黑榜”备忘录,查阅修改流程、对照修改内容,并进行分类汇总。新闻部内部传阅学习“红黑榜”备忘录,及时补充、不断完善;通过“部门对话”途径,新闻部将“红黑榜”备忘录转至记者所在部门,从部门层面引起重视,找准问题、摸清症结。第三步:分管采编业务的副总编集中“复盘”,不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就近期的“红黑榜”备忘录进行交流学习,对症下药、取长补短。这一过程不局限于梳理归纳个案,而是将学习重点摆在如何发扬“红榜”、规避“黑榜”,达到举一反三、找准共性的目的,不断厘清“加”与“减”的思路方向。

总而言之,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根本目的在于打造优质新闻,提升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以精品助力地方党报这一主流媒体乘势突围。

二、打造新闻精品“加”与“减”的着力点

有些人认为既然新闻是“易碎品”,所以无须精雕细琢。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写作当作“流水线作业”,写出来的东西成了“大路货”。在树立正确新闻观的基础上,要锻造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还要找准方法和手段。新闻精品打造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编辑是其中重要一环,因为就算有了好“食材”,没有好“厨师”,同样无法烹煮出一道“美味佳肴”。玉林日报社在新闻部推行“红黑榜”实践,正是探索在编辑环节做好新闻“加”与“减”,倒逼新闻工作者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堵住差错漏洞,保证新闻作品准确性

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编辑要切实扛起版面“第一把关人”的职责使命,不论稿件大小,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到对每一篇稿件“看仔细”“问清楚”“查明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内容进行悉心打磨。一次值班中,笔者收到一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稿,并表明稿件由相关部门核准。但笔者改稿时却发现,有一专用名词多了两个字,画蛇添足,险些导致出现严重的政治性差错。准确无误、真实准确是新闻第一准则,更是成就新闻精品的首要条件。在推行“红黑榜”实践中,玉林日报社编辑人员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精雕细琢中堵住各种差错漏洞,为新闻精品的诞生提供保障。

(二)减少就事论事,增加新闻作品厚重性

不少的新闻作品,篇幅上属于“大块头”,内容上却让人读后“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是记者采写时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没有深入发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但凡能够看深一眼、看多一遍,一些“小”新闻也能放“大”。北流市百香果网销量占据全国70%的份额,位居全国第一。凭借着强烈的新闻敏感,笔者判断这是一个好题材,对接记者再次进行深度采访,并就采写角度提出建议,待稿件传来后,继续进行文字精编、标题润色。《北流百香果网销量为何能“称王”》在头版刊出后引发广泛反响,作品获得2017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实践证明,记者要学会透过社会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只有做深、做透、做实,新闻作品才能够走进读者心里。对于与新闻主旨关联性不强的内容,编辑也要大刀阔斧删减,以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

(三)狠刹照搬照抄,提升新闻作品可读性

读者看新闻,最不喜欢的就是“硬邦邦”“没有人情味”的文字。比如,说到工作报道就是“重视—落实—成效”三步走,说到人物报道就是“学习—工作—家庭”三部曲,一个“模子”生搬硬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走进读者心里,离不开精彩动人的故事讲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入源,是玉林日报社挖掘并持续跟进报道的脱贫人物典型。写第一篇人物通讯时,内容生硬、篇幅冗长,更像是一份没有经过“深加工”的汇报材料。在改稿过程中,笔者在保留较有代表性的陈述性段落基础上,注重增加新闻细节,特别是最能代表人物个性的表情、动作、话语、穿着等。小细节如点睛之笔,让人物报道有血有肉,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得以提升。

三、以工匠精神打磨新时代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的诞生,并非一人之力,而是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合力的成果,记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采访,编辑要从内容、语言、标题、版式设计等方面细心打磨,多环节通力合作才能打磨精品力作。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玉林日报社推行新闻“红黑榜”实践正引倒逼效果明显,采编人员从采写编全流程发力,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共浇精品之花,实现了精品不断、爆款频出,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不断增强。

(一)开展静态采访吃透主题,打准重大主题报道节奏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静态采访着重指采访前通过书面材料等对采访对象进行熟悉,让记者吃透主题完成高质量采访。玉林是孕育英雄的沃土,一等功臣欧仔万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7年12月,玉林军分区、玉林市民政局,以及《玉林日报》、玉林电视台、玉林电台、《玉林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组,前往安徽省蚌埠市进行实地采访。接到任务后,记者提前进入静态采访阶段:对接玉林军分区拿到欧仔万的相关材料,在百度上搜索媒体对欧仔万的相关报道。因提前介入做到心中有数,飞抵安徽蚌埠开展正式采访时,记者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此次重大主题报道中紧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主线,发出党媒最强音。

《记一等功臣欧仔万》系列报道获得2018年度广西新闻奖报道三等奖,“红黑榜”备忘录收录此次成功经验做法,并鼓励采编部门积极推广以应对重大主题宣传。2019年9月,玉林日报社推出特别策划报道“时光与荣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玉林体育巨变”,以全媒体主题报道活动的形式,用镜头、文字找寻激情澎湃的体育传奇,还原玉林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忘瞬间,致敬壮丽时光和不朽荣光。参与采写活动的记者提前介入做“加”法,厘清关系脉络、把准采写节奏,克服时间跨度大、距离远等难关,最终呈现一批读者广泛认可的新闻报道。“时光与荣光”在2019年度中国地市报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得报纸专栏和深度报道优秀奖。

(二)坚持小视角讲大主题,打造优秀作品成风化人

小故事往往最能感动人。脱贫攻坚战,如史诗般波澜壮闊。这项工作做得好,更要新闻人讲得好、讲得动人。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党媒要切实扛起时代责任,生动立体展现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在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战役中,玉林日报社先后在新闻版面开设了《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栏目。栏目开设之初,来稿难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文字,编辑不得不下大力气修改。见报作品通过刻画了小人物的脱贫轨迹,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之伟大,营造氛围,提振信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透过新闻作品,人们记住的不是形容词,而是新闻中的人和事。玉林日报社在推行“红黑榜”的实践中,采编队伍逐渐形成这一共识,坚持小视角讲大主题,大背景讲小故事。建党百年之际,如何讲好百年大党的故事?玉林日报社精心策划,独具匠心,重磅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谱写建党百年的玉林华章》,版面数量达到140版。特刊分为“玉林纪略·敢教日月换新天”“玉林烽火·为有牺牲多壮志”“玉林巨变·天翻地覆慨而慷”“玉林形象·谁持彩练当空舞”“玉林展望.会当水击三千里”五部分,更注重聚焦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刊坚持“高站位+小视角”的采编策略,以小故事讲好大主题,写作技巧上注重将新闻发生时的场景、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搬”到读者面前,不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抓住“顶层设计”核心,深化重大主题报道内涵

品读名篇佳作,无一不闪烁着时代光彩。一篇篇精品力作既是内涵厚重、主题鲜明,更是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玉林日报社在推行“红黑榜”实践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唱响主旋律,书写新时代,不断提升重大主题宣传的传播力。2020年11月,编辑收到一篇水稻种植专家的人物通讯,在洋洋洒洒3000多字的稿件里“藏”着一个新闻点——他成功试种了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值班编辑决定攻关这一好题材,交代记者把水稻在玉林试种内容拎出来改写消息。在试种水稻收割测产当天,记者再次前往补充采访。在多次精编细改下,原本平淡无奇的人物通讯扭成了极具新闻价值的消息,并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这一成功案例记录在“红黑榜”备忘录,在采编部门引起广泛讨论,进一步增强采编人员的精品意识。

《玉林千余名脱贫农民争先入党》获得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获送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正是该报社在推行“红黑榜”实践中挖掘打磨的新闻精品,也佐证了记者编辑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的新闻观点。作品第一稿为通讯体裁,围绕多个脱贫户的人物故事展开,稿件站位不够高,中心主旨不突出。值班编辑敏锐地捕捉到“千余名脱贫农民争先入党”这一新闻点,在向分管副总编报告后建议修改成消息,并向记者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一次次打磨,见报稿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为切入点,生动刻画玉林千余名脱贫农民争先入党的不凡举动,以玉林脱贫成果映射出中国伟大扶贫事业,文章一气呵成,让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推行“红黑榜”实践以来,玉林日报社采编人员在新闻内容“加”与“减”的实战中积累了经验,锤炼了能力。当前,该报社积极建立健全新闻精品打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激励制度,充分调动记者编辑争创精品的积极性,鼓励引导记者编辑多出高质量、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以过硬质量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做大做强党的舆论工作。

四、结语

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真正能被记住的唯有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精品力作。全媒体时代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工匠精神,对好题材、好创意精写精编,不断打磨能够真正“抓住两头”的新闻精品。“红黑榜”是正引倒逼新闻工作者打磨新闻精品的一个努力方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希望本文的粗浅论述能对此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34.

[2]赵振宇.新闻报道不仅要就事论事,也应就事论“势” [EB/OL].[2016-08-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2/c40531-28602788.html.

[3]张同太,吴琼.打造优秀的新闻作品需要不断超越和创新[J].新闻战线,2017(2):76-78.

[4]覃信源.广播“好消息”报道策略分析[J].新闻潮,2020(5):56-58.

[5]赵东方,胡巧娟.“大”报道需要“高站位+小视角”[J].新闻战线,2021(9):82-84.

[6]刘晨.践行“四力”是新闻出精品的根基[J].新闻世界,2022(3):61-64.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工匠精神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工作的 方法策略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当好微博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