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品悟诗情
2022-06-23廖峰梅
廖峰梅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的艺术瑰宝,它不仅意境优美,形式多样,而且语言精练,思想深远。古诗词真实地表达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生活,表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气节和美德。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由点及面品读赏析,让学生既从诗歌中看到古人的美德,又能从诗歌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我们的品读就有了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品读;赏析;意境美
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形式多样,而且语言精练,含义深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真实地表达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生活,表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气节和美德。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浸润呢?孔子有诗云:“不学诗,无以言。”吟诗作词是当时人们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抒发自我情感的出口。品读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字的精妙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如何更好地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下面我以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读的。
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不断侵扰我国的边关,以致边关战事不断。唐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长年生活在边关,既感受到了边关的壮美风光,又见证了边关的烽火连连,从而写下了许多悲壮豪迈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其中,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又被后人称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一、细品诗歌,赏析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诗人表面抓住“明月”和“ 边关”来写自己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诗人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借“月”“关”巧妙地表达了苍凉、悲重的情感。这里,“秦月汉关”都不是确指,暗示的是秦汉两代的历史。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与北方少数民族常年战事不断,边关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洗礼,将士们早已化作缕缕青烟,然而,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回忆历史,直面现实,难免让人嘘嘘不已:难道历史真的是一场又一场的轮回?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由“万里长征”,可见边关烽火未熄;由将士未归,可见征战之苦。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战死沙场?还是葬身沙漠?诗人没有直说,但诗中所包含的却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愤和无奈。寥寥七字,人们可以想象到烽火连连的边关,想象到那漫天遍野的黄沙和一堆堆的白骨……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唐代边塞的真实情景,与第一句相衬。这两句诗,时间跨越千百年,既追溯历史,又描写现实,诗句将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独特的恢宏的气魄。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采用了假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实际上又是对一、二句诗的一种承接,借用历史对现实进行讽刺。“龙城飞将”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匈奴人都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他镇守边关,匈奴人数年不敢来冒犯。诗中借用此典故,并非发豪迈之言,实是抒激愤之情。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启用李广那样的良将:只有启用良将,边患才能消除;只有启用良将,匈奴骑兵才不敢继续侵扰中原。只有启用良将,征战将士才能回归故里。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在让人悲伤又无奈。诗人巧妙地把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融为一体,情深意切,令人百读不厌。
二、激情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1.发挥想象自主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我在教学这首诗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刚接触时,先让他们听录音,然后模仿着读,再按七律诗的特点,给它划分节奏,方便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当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时,让学生感受只有“明月”“边关”的夜色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寂寞”“荒凉”“冷清”“孤独”,再带着相应的情感朗读,体会就会更加深刻。
2. 创设情景深情读
现在是和平時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确确实实是一个难题。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同时准备了一个古战场战争场面的视频来让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有的将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士葬身沙漠,没有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所以我们只见一批又一批去镇守边关的人,却没有见到几个回来的人。往下顺着走,就引出了“家中的亲人会不会思念守边的将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想象,理解到了“父母会思念儿子”“妻子会思念丈夫”“孩子会思念父亲”,再对应不同的角色深情朗读,声声呼唤,既无奈又悲伤,让人潸然泪下。
3.激情澎湃铿锵读
当讲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通过讲李广和卫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特点。学生踊跃发言,词语概括十分准确又传神,“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精忠报国”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你喜欢这样的将军吗?”“你希望这样的将军出现在你的面前吗?”“这样的将军带领将士们出征,能取得胜利吗?”学生激情回答并朗读,语气铿锵,情感饱满,让人振奋,真正感受到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三、多角度拓展,感受诗歌的独特
1.读悟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品质美
在统编教材中,不管是古诗的学习,还是背诵,都比较多。比如,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的坚强品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赤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孟效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满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充分地反映了诗人的赤胆忠心、家国情怀。
统编教材中,对古诗的编排相对内容比较多,词的编排则比较少,但词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语言质朴,构思巧妙,诗人选取乡间常见的景物,巧妙地进行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第十二册“古诗词诵读”部分,安排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所作的一首词。作为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没有一点悲伤难过的气氛,而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巧妙别致的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读来让人感觉轻松活泼又愉悦。可见作者构思之巧,运笔之工。《浣溪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做的一首诗,上阕侧重写景,下阕则侧重于抒发情怀。全诗既描绘山中清新淡雅的景色,又借景抒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读后精神为之振奋,顿时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清平乐》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写的一首词,诗人通过一连串清新美好的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令人读之难忘。这些诗词都是用简洁的语句,形象的描写,在表达上显得意境悠远而又情感浓厚。
2.搜集边塞诗,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其中一种主要题材,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性。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中侧面描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此乃点睛之笔;后人把它评为七绝第一,还有一个原因,诗人巧妙地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反衬了在宫廷享乐的帝王,他们不关心戍边将士的生活,尽情享受生活。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抓住“雪净”“月明”“羌笛”“梅花”等景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塞外美景图。
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我们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来进行。只要我们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由点到面,让学生既能从诗歌中看到古人的美德,又能从诗歌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我们的品读就有了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