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疾病,你所不知道的事
2022-06-23邓方渝
邓方渝
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599.4万。然而,大众对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所知甚少,以致有些患者不愿承认或未发现自己有精神方面有问题,还有一些人无法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使得精神疾病患者的确诊、治疗和恢复困难重重。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从而使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部分患者可以意识到自己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的身心并未出现异常,继而出现坚持己见或者拒绝治疗等情况。
按严重程度,精神疾病可粗略地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出现了感情困扰以及在强烈情感支配下的片面地思维和判断,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而重型精神病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会随着疾病的进展变得越来越差,自知力也会随之逐渐丧失。
由于病因不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目前临床主要还是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即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并与之沟通,判断其认知能力等,再结合调查问卷等来判断病情如何。除此之外,也会让患者做一些生化、X光、核磁共振等检查,以此判断患者的脑部情况。
部分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因为个人思想、心理原因造成的,因此只要调整心理就能不药而愈。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就容易被家人和朋友谴责,认为其是过于“矫情”或“想不开”,其实患者的痛苦来源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由于大脑功能异常导致的,所以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就恢复健康。
鉴于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外伤、营养不良、药物影响、有毒物质影响、情绪、人际关系、应激事件、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故治疗精神疾病多数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措施。药物治疗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引发精神疾病的原发器质性疾病(如脑炎、脑外伤等);心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促进患者重新适应社会、家庭和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调整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如规律作息习惯、保障睡眠时间、进行适当运动等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精神疾病给人的印象是反复发作,迁延一生。其实,这只是极少数,而且通常的原因是早期没有及时治疗。另外,患者没有坚持按医嘱服药与检查,也是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及早干预,坚持规范治疗,患者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也就是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社会与家庭生活中。有数据显示,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可达到约67%左右,而首次發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75%的人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部分人认为,父母一方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精神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有部分遗传倾向较为明显,如孤独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等,而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并不具有遗传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