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的转型与重塑
2022-06-23吴彤
吴彤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的转型,对重塑具有发展性、严谨性、系统性、提升性的新型作业观进行了研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作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42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Homework in the Stage ofBasic Education under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WU To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03)
Abstract Recentl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further reducing the homework burden of students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burden of after-school training, pointing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omework burden of students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homework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concept of homework with development, preciseness, systematicness and promotion. While reducing students' homework burden, 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operation reform
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一些错误的作业观念,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现象频繁发生。比如: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作业量的叠加,只有足够多的作业量,才能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上名校等教育观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1年 7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仍然将大量习题训练当作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部分“高考工厂”的“准军事化管理+优质生精加工”模式的“巨大成功”,被众多学校作为样板来复制。 [1]为了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施行,在实践层面上达到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目的,立足于原有作业观的基础,分析其优点以及存在的一些弊端,在保留其优点的同时促进学生作業的转型与重塑。
1 原有的作业观
原有的作业观主要指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施行多年,被学校、教师、家长已经默认成为标准作业模式的现行作业观。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并进行理论阐述。
1.1 作业是一种工具
作业作为一种工具的认知由来已久。在原有的教师认知中,作业仅仅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预习、复习学习内容,增进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教师的固有认知中,弱化了作业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陈旧的作业观固化了教师的思维,作业难以走出单一工具性的桎梏。想要寻求作业观的重塑,我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再片面地将作业固化为一种工具,而是要发掘其发展性的作用,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1.2 作业是随意的
作业作为校内学习过程中主要的查缺补漏方式之一。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较大、针对性较低,没有将作业视为一种具有结构性、逻辑性的整体。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其最主要作业方式是“题海”战术。即通过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来达到巩固知识,增进学生熟练程度的目的。作业设置的层次扁平、方式单一,缺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954C5CC5-D736-41D1-B0D6-667E2E2DF32D
1.3 作业是割裂的
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作业是割裂的,教师往往都是仅就当前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对应的作业,往往会导致各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之间都存在着割裂现象。当作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彼此之间不能够形成相互支撑的递进关系,教师便只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作业量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年级越高,其所要完成的作业量越大,学习负担越重。作业的数量和学习成绩的提升成为一个死循环,难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1.4 作业是评价
在原有的作业体系中,作业的存在价值即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准确率来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作业评价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作业批改,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来获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家长为了让学生的作业正确率“看起来漂亮”,会在家检查学生作业,并帮助学生改正其作业中存在的错误,使得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难以通过家庭作业的正确率来得到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信息。除此之外,作业本身应该承担的诊断学生问题、巩固学生学习以及分析学生学情等作用却并没有在现行的作业观中得到正确体现。
2 作业观的转型与重塑
为了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立足于原有的作业观基础之上,保留其原有优点的同时,促进教学实施过程中新型作业观的转型与重塑,构建具有发展性、严谨性、系统性、提升性的新型作业观。
2.1 从工具转向发展
传统的作业观认为作业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但实际上作业作为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性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2] 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作业的发展性作用,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业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补充形式,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既要起到巩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相关学科内容,又要起到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以知识点连接成为线性逻辑,最后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来为以后的高等教育打下思维基础。
首先要保證作业的量适中,要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高年级的作业布置量符合国家文件的相关要求,确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作业的设计要合理化、多元化。作业的形式不单单包括书本作业,同时可以辅助一些实践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类作业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一些手工类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些每日打卡作业来培养学生坚持的品格,促进其自我规划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些课后思考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以及科创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 从随意转向严谨
“双减”文件中提出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3]根据文件中所提出的相关要求,要求学校及教师设计高质量、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作业体系。设计更为适应学生发展的作业体系,就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首先,要从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入手,就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作为不同的独立个体,根据其遗传因素、成长过程、理解程度的影响,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的作业制度。在作业难度、数量、类型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调整,使之更适应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具有针对性。其次,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因而学校教育过程中,作业的布置就要做到多样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最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作业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学习并不是阶梯式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构成都是连续的、从低到高的不断提升、学习要素的不断丰富。因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注重学生即时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包含部分的能力提升内容,为后续复杂内容的学习提供一定的铺垫,使学生能够提前对于后续学习有一些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2.3 从割裂到系统
从前的作业观是割裂的,各学科、各学段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因而要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就势必要从优化基础教育阶段作业系统入手,使基础教育阶段各年级、各学科间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便于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
优化作业系统,首先要从实际生活入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形成阶段,往往对于数字、符号等理解程度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阶段逐渐过渡到理论阶段,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另外,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社会热点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各学科间存在融合的知识点,从而能够联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其次,教师要在作业中做到关联知识的串联学习,而不是“就课讲课”,教师要基于本学科内的知识难易、关联程度,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最后,学校及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跨学科融合。没有哪一门学科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例如:在做数学应用题时,就要应用到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需要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在作业设计体系中,找到不同学科间相互关联的融合点。立足于“点”,实现“点面结合”的跨学科融合模式。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到不同学科能力提升的学习目的。以“一份作业”达到多种学科学习的教育目的,真正使学生减负。954C5CC5-D736-41D1-B0D6-667E2E2DF32D
2.4 从评价到提升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因而,作业的设置要在立足于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上,达到更高一级的作用。
保证作业的“评价”功能。作业是合理评价学生对于校内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分析学生课后作业的达成度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构建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要合理设置作业的难易程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80%的问题,将20%作为能力提升内容,以此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发挥作业的“巩固”功能。教师要精选课堂练习内容,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做到重点练习,夯实理论基础。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尽量将练习式作业放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同时作业要做到及时,以免由于时间因素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于部分书面练习作业,尽量采取随堂面批的形式,尽量做到随时批改、及时反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此达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巩固的作用,发掘其理解过程中存在错误的根源性问题,将其及时进行修正。
丰富作业的“学情分析”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分析其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逻辑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主观能動性的情况。在作业分析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此修正一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佚名.高考工厂翻车了,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只有一名考生考上清华[EB/OL].[2021-08-24].https://k.sina.com.cn/article_7495453847_ 1bec38c9700100tg9f.html.
[2] 习近平.“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http://www.moe.gov.cn/ 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954C5CC5-D736-41D1-B0D6-667E2E2DF3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