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料的师长,为孩子营造稳定有能量的成长环境

2022-06-23王语嫣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老师

李惠君: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首批中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海南省首批中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海南省屈韬中学卓越班主任工作室和唐彩霞中學卓越心理教师工作室顾问,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专家、国培项目培训专家库成员、海南省关工委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2021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培训项目授课专家。主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6个,其中2项获评优秀课题,1项荣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出版专著1本,参与编写专著3本,发表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3篇,在《海南日报》开设“惠君信箱”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和李惠君老师相识恰逢3月的第一天,我们的采访约在一天后的上午,为了整理采访提纲,我提前在网络上搜集李老师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读到了一位在生活中充满了韧性和能量的新时代女性,看到了一位在家庭教育中智慧、优雅且从容的母亲,在工作中将温暖教育不断推广、践行的可爱的心理老师。

电话采访中,李老师的声音温柔、自信而有力,那是一种经过岁月和诗书的浸染才有的柔软与坚韧,细致与强大,热烈而自在。

心:李老师您好,之前有了解到您专业学的是教育学,为什么后来去做了心理老师呢?

李:我们那个年代心理学还没有从教育学中分离为独立的专业院系,教育学、心理学是一体的。1984年,我中师毕业,作为广东省首批保送读大学的优秀中师生,我被保送到了广东省惠州教育学院教育班——这个教育班汇聚了全省各师范学校应届毕业生统考成绩排名第一的优秀生。毕业后我们全部都要回到各自的母校或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任教师。1986年7月,从广东惠州教育学院教育班毕业后,我返回东方师范学校任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任教师。2003年元月调任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

心:您记忆当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跟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李: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刚来附中——那时候我是在一个中师学校当了17年的中师教育心理学老师,再到中学当心理健康老师的,这种职业转型在第一年的适应中非常痛苦。在我来到海师附中之前,这个学校乃至全省的中小学校,既没有心理老师,也不开心理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海师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人。那时学校只有我一个心理老师,要同时给初一和高一两个起始年级开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我把能买到的心理健康教材都买下来作为参考,结合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结果,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确定课题,再整合教材内容,去设计和实施课程。

2002级高一有6个班,其它班的课堂气氛都很融洽,唯独(3)班很是冷淡,每次上(3)班的课我都是硬着头皮去上的,整个人绷得紧紧的,不像在其他班那么放松、享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抵抗,也不合作”的态度。于是我采用了立即性技术对当时的情境做了反应,告诉学生,我觉得课堂氛围不太好,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课堂是这个样子。然后有个女生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你不要说我们冷漠,你自己有没有觉察到你到我们班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笑过?”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可能问题在我这。我满怀歉意地说:“可能老师上你们的课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紧张感,所以我到班级后带给你们的情绪就不对。我希望能够跟你们各自努力,你们做好学生要做的那部分,我做好作为老师要做的那部分。既然老天安排我们相遇在这个课堂了,我希望我们在互相陪伴的日子里给对方的感觉都是温暖的。”

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课堂一定要是温暖的,无论你给学生多少,至少要让他能够在这个课堂里被支持到、被关注到,感觉到很温暖,有能量。

通过这个不太愉快的,甚至是一个负性的事件,我发现,给自己一个觉察的空间,就会让自己有成长的更多可能。

后来我跟这个班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解冻,每一次我都是带着笑容进去的,而他们也受这份温情的感染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心:您在B站的采访视频《女生课堂|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里面说,“读书能够使人超越现实的琐屑和困厄。”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过现实的琐屑和困厄吗?

李:那必须有啊,比如家庭里面的关系,家务的琐事,孩子的成长,夫妻相处,跟父母的相处,我们是心理老师,也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这些困惑会影响我们一生。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还有学校里所谓的主科对非高考科目的歧视,个别领导和同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理解不支持等,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生活琐屑。不过我觉得摆脱这些琐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时间用在那些我们觉得美好的事物上,去参与一些让自己觉得很愉悦的事情。我自己的业余生活是比较丰富的,我必须要做的日课里,有阅读、诵读、写作、练琴、烹煮等,每周定期做的功课里,有合唱、瑜伽。每年我都要求自己要学习一项新技能,培养一项新兴趣。我总觉得心理老师的生命经历越丰富,内心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跟孩子建立联结。读的书多,就会超越生活有限的经历,去给孩子们生活没经历到的东西,给他们一些经验的分享。我喜欢唱歌,我就可以跟那些喜欢音乐的孩子聊音乐,我喜欢瑜伽,锻炼的时候让我的身心有什么变化,就可以跟孩子们分享。我说的感受是我经历过的,亲测有效的,我推荐的东西是我确信的,这对孩子是一种负责任的引导。我一直觉得心理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必须是有丰富阅历的人,而这个阅历包括你阅读的经历和你生活的经历,否则的话,你能够帮到孩子的资源就太有限啦。A7614627-9AF0-4AF6-B860-901C9EA63E99

心:那您既是家长,又是心理老师,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没有感觉到很困难很棘手的时候?

李:会有。比如说孩子遇到很重要的挫折的时候,我会很着急,会很焦虑。但是我觉得好就好在,我是心理老师,我的专业能力给予我和孩子许多的能量,不然的话可能就崩溃掉了。

我记得儿子读初中时,语文老师曾建议大家订《读者》。我说:“买书没问题,但是我要跟你有个约定,这本杂志每期到的时候你可以先读,读完给我推荐一篇你觉得最喜欢的,然后妈妈读完也跟你分享我最喜欢的那一篇。”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他那时候在青春期,我想知道能够打动青春期孩子的文字是什么样类型的,通过他推荐给我的文章,我就可以了解这个阶段,他所关注的点,他的认知水平,他的情绪特点,他的兴趣爱好。我推荐给他阅读的文章,他也会从中知道我这个人到中年的母亲在关注什么,欣赏什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互相去了解对方,疗愈、滋养这个关系,减少或避免很多亲子关系的冲突。

心:在搜集您的资料时,看到您有一篇文章,《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的实践与思考》。看了很有触动。

李:这是我主持完成的六個课题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课题。是关于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我儿子青春期的时候很喜欢电影,高三那年每一次月考后的当天,他都要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他觉得看完电影整个人都被疗愈了,还能从电影里吸收很多的养分,收集到很多写作的素材,让他对人生对生命有很多的思考。这促使我开始关注电影这个课程资源。电影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育途径。青春期孩子的人际关系特点是对同龄人开放,对成年人封闭,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和说教是他最排斥的,所以青春期的教育最好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这方面电影是最合适的资源。所以我就带着课题组的伙伴去寻找和整理了一些比较好的能够用在青春期教育的电影,建立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电影课程资源包,引导孩子们每周利用心理社团活动的时间观看一部优秀电影,并分享在电影里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好的东西,吸收其中的能量。这样的方式就比我们老师和家长去谈话、说教可能效果要好得多。他们遇到的很多青春期的问题,可能生活中不知道怎么跟大人去交流,身边的大人也未必有资源去支持他们,但是电影里面的那些故事,那些主角处理问题的经验他们就可以借鉴,然后用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来接纳、照顾和促进青春期的身心的变化与发展。

心:最后还想请问您可不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

李:因为学业的繁忙,现在的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语文老师列的必读书目都已经读不过来了。我倒是希望家长和老师多去读书,因为家长和老师读后可以影响到孩子。比如说,对于我们这些备受学业压力、考试压力折磨的孩子,我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一本叫作《大脑幸福密码》的书,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平静的愉悦的充满自信的绿色的大脑。让自己的大脑处于这种状态,学习才有效率,生活才有质量,才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幸福感。还有《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减压脑科学》《考试脑科学》……

近些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能够让我们找到很多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的佐证。如果家长和老师懂一点儿这些知识,用这样的理论去引导孩子们,可能更有说服力,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去指导孩子们合理地安排他们的生活作息,在班级建设和营造家庭环境的时候,自主地、刻意地去创建那些能够引发绿色大脑的环境,那么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我们要做一个有料的家长,有料的老师,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去给孩子提供一种持续稳定的支持的力量,创建一个有建设性、有能量的环境。

编辑/王语嫣A7614627-9AF0-4AF6-B860-901C9EA63E9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老师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