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师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策略
2022-06-22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居敬小学315000李秀蕾林锡江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居敬小学(315000) 李秀蕾 林锡江
钱理群教授曾经呼吁:“一线的老师感到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的疲惫,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我们诚然要为学生减负,但为什么不首先为教师减负呢?”的确,社会对教育事业日渐关注,教师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原本应该承担起培养教师、发展教师使命的研修活动,也成了让教师避之不及的压力来源。可以说,教师的研修自觉意识正在逐渐消失。
一、消失的研修自觉意识
自2017 年起,浙江省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开始了五年为一周期的培训。无论是平台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还是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抑或个人研修,其传统做法都是通过克服“短板效应”,提升教师素养。但这样的研修,势必形成以下三种趋势。
1.研修内容缺乏人情味
克服“短板效应”的研修在内容上会不由自主地披上“学究”的外衣。有的学校为了兼顾全体教师的学科差异,往往选择“高大上”的通识培训,似乎不学术、不高端就称不上研修。于是,研修内容会因为不接地气,而显得缺少了人情味,教师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走进活动地点,又不得不端起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致使教师的研修状态很疲惫。
2.研修形式缺乏互助性
校本研修重在互动学习、共同成长,但为了便于组织,学校大多采用同一种形式,即“主讲说、受众听”的讲座式培训。在参与教师已经很疲惫的情况下,形式单一的研修活动无法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很少进行互动,所以教师参与研修的情绪较为消极。
3.研修行为缺乏主动性
研修过程中,教师状态疲惫,研修情绪消极,使得研修伊始就有一部分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没有教师主观意愿上的参与,研修行为缺乏主动性,导致研修活动无法从根本上进入教师的内心,研修效果低下。
最后,教师的研修自觉意识在这样的三种趋势下逐渐消失。
二、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策略
既然纯粹“补短”的研修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那么,不妨借助“长板原理”,让一部分能力强、教学特色明显的教师成为研修的示范者、带领者和培训者,让一部分教师的研修自觉去唤醒更多教师的研修自觉,从而形成真正校本化的研修模式。
1.更新研修内容,唤醒研修自觉
研修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协同发展。学校在选择研修内容时,可尝试突破固有的思维限制,对研修内容进行更新。
(1)以兴趣为先,引入“长板”
有助于教师身心发展的内容可适当融入研修内容中,尤其是很多教师感兴趣的或擅长的内容,更应该作为“长板”而得到关注。无论是师德修养、教学管理、班级建设、科研技能,还是人际交往、生活艺术、饮食健康,都可以整合成“德”“能”“趣”三大板块,将更多教师感兴趣的“长板”纳入校本研修中,打造出立体的研修内容体系(如图1)。
图1 校本研修内容体系
例如,自助游攻略制作、旅游日志的撰写、图片PS、民歌欣赏……这些内容源自教师的业余生活,教师普遍感兴趣,但它们与教师的日常教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成为研修的内容似乎并不恰当。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既符合教师的学习期待,也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发展。更重要的是,只要研修角度得当,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研修素材。可以“边旅游边学习——电脑小软件的查找与应用”为研修主题,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放进校本研修中,教师会觉得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确定了研修的目标和主题后,学校可以拟出一份研修清单,列出一学期的研修内容,让教师根据这学期的研修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修内容,由此确定最终的研修安排。
(2)以职能为先,抡动“长板”
研修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方案策划和执行管理多由学校师训处负责,这使得工作的落实很有针对性,但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研修内容有局限性。因此,研修策划可以由学校各部门轮流负责,确定研修主题。
由学校负责各项工作的中层干部轮流策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研修内容的多样性。每个中层干部都有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工作,他们熟知并擅长本部门的工作,可以说,他们是这一职能领域的“长木板”,自然能看到更多有关教师素养、学校工作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所选择的主题、目标自然也更接地气。
图2 为革新后的校本研修组织框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师训处依然总体负责(一般以年为时间单位),把握研修的目标,其他部门一学期轮流策划一次研修主题,并罗列研修清单。在这个过程中,师训处不仅要起到监管落实的督促作用,还要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确保研修主题的一贯性。
图2 校本研修组织框架图
2.重组研修培训者队伍,激发研修自觉
增加研修内容的生活味、提高研修形式的互助性都是从外围切入,要想真正激发研修自觉意识,吸引教师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与”,学校还需努力发掘一线特色教师,积极发动他们参与到研修培训者队伍中来,通过多平台展示、多维度评价,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研修的价值。
(1)寻找具备“长板”的特色培训者
特色教师既可以是各学科的名优教师,也可以是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他们拥有某一领域的“长板”,而这一“长板”的发掘与展示,有利于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促进教师从经验范式走向研究范式。因此,学校可通过他人推荐或个人自荐的方式,对教师的兴趣爱好及擅长的教学技能进行调查,引导教师找到自身“长板”和教育教学的契合点,组成特色研修培训者团队。
(2)包装体现“长板”的研修资源
虽然特色研修培训者自身“长板”和教育教学存在契合点,但这样的资源直接作为研修内容,显然过于粗糙。因此,学校师训处需要对原始的研修资源进行适度的设计与整合。例如“边旅游边学习——电脑小软件的查找与应用”这一研修主题,将特色研修培训者擅长的自助游攻略制作、APP 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搜寻、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进行了整合。经过师训处的设计与整合后,特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被逐步物化,再将其序列化、主题化、课程化,就形成了校本化的研修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库。
(3)搭建展示“长板”的多元化平台
学校应为培训者搭建多元化平台,可以是一节常规的公开课,也可以是一次普通的讲座;可以是参与培训教师的沉浸式课堂展示,也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成果展示……多样化的评价和展示,激发了教师个体研修的内在原动力,唤醒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愿。因此,学校要积极邀请教师加入到培训者队伍中,让每一位教师产生“我主讲、我负责”的主人翁意识。教师甚至可以自主选择主讲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创新评价方式。当教师走上研修培训者的主讲台,也是个体研修和群体研修实实在在发生的时候,是一步步促进学校、教师发展的过程。
3.创新研修形式,增强研修自觉
研修既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理性行为,又是蕴涵人的认知与心理内驱力的行为。因此,创新研修形式是激发教师心理内驱力、提升研修专业性、增强研修自觉的重要策略之一。
(1)新式讲座
新式讲座与旧式讲座的最大区别在于,新式讲座的主讲教师除了备稿宣讲,还需要适当加入亲身示范,这样能让参与研修的教师眼前一亮。如此,就实现了“学习金字塔”中从“听讲”到“示范/演示”的跨越,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倾听教师,其研修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2)多元互动
以往的研修形式一般以“点”向“面”单向输出为主。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吸引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需要加强“点”与“面”、“点”与“点”、“面”与“面”之间的互动。而多元互动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且“学习金字塔”中的小组合作、实际演练等方式也能落地开花。
模式A:竞答式
竞答式是问答式的升级版。问答式是很多培训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互动模式,一般多为主讲者提问,倾听者回答。这样的方式在活动中容易遇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教师的参训习惯和心理上。但如果能够适当加些外部刺激,如采用年级组比赛、小奖品奖励等竞争元素,通过简单的问答就能玩出新花样。
此外,手机弹幕也可以成为竞答式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即主讲者在适当的时机留出互动时间,让倾听者发送手机弹幕,可以回答问题,也可以反向提问。如此,竞答式就不仅仅是一对一的互动,而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互动了。这一做法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普遍受到教师的欢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模式B:体验式
在“学习金字塔”中,体验式研修属于“实际演练/做中学”,其学习效果高达75%。体验式是指在研修过程中组织倾听者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主讲者通过游戏、实验、操作等方式实现与倾听者的互动的模式。
模式C:访谈式
学校中普遍存在经验丰富但身居幕后的教师,他们拥有某一方面的“长板”,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或不愿意站在人前侃侃而谈。这时候,访谈就成了一座桥梁,让这些教师能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长板”。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曾策划过一期校本研修,通过青年教师采访资深教师多年积累形成教学“绝活”的方式,呈现不同学科的“绝活”。这个过程有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在采访中的互动,有新教师借助视频、课件与现场教师的互动,有新旧经验传承的互动、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互动,帮助教师走进学科交融的精彩世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模式D:合作式
合作式是指研修过程中以年龄、年级组、学科组或兴趣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一种互动模式。
例如在“如何与家长良性沟通”的研修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供案例。在研修之前,将本次研修的内容作为案例告诉教师,向大家征询如何与家长良性沟通的方法。
②组织讨论。以年级组为单位,发动全体教师就案例来展开讨论,并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设计解决方案。
③表演拍摄。经过充分的讨论,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之后,由年级组内的教师自行编排、表演并拍摄,制作成视频。
④现场点评。将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展播,最后由主讲教师做互动式点评。
从参与面来说,以上四个步骤很好地体现教师群中“点”的互相合作、“面”的共同提高;从参与过程来看,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都彼此关联、有效推进,提高了研修过程的整体性。
丰富研修的形式,让研修多一些互助与互动,能让研修过程多一些体验和实践、多一些趣味和交流,从而增强教师的研修自觉意识。
三、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外力促进,更需要内在激发。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基于教师的个体研修,成于教师的群体研修,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使教师对自身的教研能力产生自信和认可。
教师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能够形成具有教师特色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微课程等教育资源,且教师成长能更好地作用于学生成长。
教师研修自觉意识的培植,既尊重了教师发展的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又消除了教师研修的倦怠感、消极感和压迫感,让教师刷足了存在感、获得了满足感。从短期来看,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兴趣,支持教师在“长板”领域精致化、专业化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引领者的标签;从长远来看,促使教师在队伍中起到了区域内“领雁”的榜样作用,既带动了学生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