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四字词语教学文言文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

2022-06-22海南省三亚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熊纪涛

新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内圣外王

◎ 海南省三亚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熊纪涛

广为流传的“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位居“第一怕”,文言文难学难教由此亦可见一斑。文言文教学之难,不仅难在字词积累和领悟语法现象,还难在文意理解和写作艺术,更难在文化理解与传承。那么,应如何破解文言文教学之难呢?巧用四字词语,立足文言语篇(或文言语体),勾连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实现“一语四文”的互相融通,或许可以破解文言文教学之难。笔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阐述使用四字词语教学文言文的过程及其理据。

一、教学设计

1.导入。一个老师,四位弟子,师生共话平生志向,留下千古佳话。孔门师生教与学的和谐场景,成为了中国教育理想图景的代名词,直至今日依然广为传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品味这一教育理想图景中的动人之处。

2.研习过程。

(1)四字词语拟标题(角度提示:人物、关系、场面、坐姿、神态等),并说出自拟标题的妙处或特点(表1)。

表1 四字词语自拟标题

(2)四字词语评人物,并阐述评论的理据(表2)。

表2 四字词语品评人物

(3)四字词语品意图,分析语篇中所体现的儒家理想(表3)。

表3 儒家理想及判断依据

①自主选点,完成表格,解说依据。

②“儒家理想”之关键词:长幼有序、天下大同、内圣外王、礼仪之邦、政通人和、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结语。请学生针对今天学习的文言语篇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教师运用四字词语对学生的总结作点评,例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等。

二、设计理据

1.采用四字词语自拟标题的理据。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典型的文言语篇,主要是人物对话,“各言其志”。众所周知,《论语》是语录体著作,但课文所节选的这一部分却是真真正正的对话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语录体。因此,简明扼要地概括孔门师生对话的内容或主题,就成为理解语篇“说/写了什么”的关键所在。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来说,标题具有概括全文内容、点示主题、点明主旨等功能和作用。简要概括并说出语篇内容,就成为理解语篇内容的抓手和突破口。采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文章的标题,是相当简洁、容易上手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课文所节选的语篇在《论语》中没有标题,为教材编者所加。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编者采用第一句作为标题,如同《诗经》中《蒹葭》《关雎》《氓》等诗篇采用首词或将首句提炼成词语作为题目一样,均属无题语篇的通用拟题手法。就这篇课文来说,采用四字词语拟制标题,这并非笔者的首创。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一文,实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此可见,早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者就已采用四字词语拟制标题。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语篇,用四字词语自拟标题,具有可行、有效、易操作的优点。

2.采用四字词语评点人物的理据。《论语》是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简明、生动地呈现了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的言语及其场景。所谓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根据弟子性情、志向、禀赋等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所以,孔子非常了解诸位弟子“材质”,课文所节选的语篇就鲜明地记录并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各位弟子的“言行”,直接给我们提供了“听其言、观其行”的现场记录,使我们品析人物形象有理有据且充满可能性。

有了人物“言行”的记录,评点人物就有了基础。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或几个四字词语评点人物形象,而不采用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形式呢?这要从“教学评一致性”说起。“教学评一致性”主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结果的“评”是完全一致的,不能各行其是、彼此割裂,最终造成脱节。纵观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便可发现凡是人物传记类的语篇,其关于内容理解分析的试题多是围绕人物形象评价的选择题,其选择项的首句大多采用评价精神品质的四字词语作为主要内容。此外,文学类语篇中的小说阅读考查中关于人物形象的试题,其参考答案多用四字词语概括和分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在文言语篇的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人物生平遭际以及主要功绩,而且在文学类语篇中的小说阅读试题考查中可以迁移应用。当然,采用四字词语点评人物,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非断章取义、空口臆说,这是评价人物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伦理,也是实现公共说理教育的一种训练。

3.采用四字词语品味写作意图的理据。为什么要选择四字词语作为儒家理想的关键词,而非双音节词或其他短语?这须从语篇的生产情境、交际目的和言语图式入手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处于一个“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即《论语·季氏》记载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孔子教育培养四位弟子的时代语境,孔子使用了“天下有道”“自天子出”“天下无道”“自诸侯出”等四字词语描述和概括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儒家的理想在《大学》《中庸》《礼记·大同篇》等语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例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以及后世概括的“修齐治平”,都能和《论语》中的“文质彬彬”“克己复礼”“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互相关联和印证,足以构建表达儒家理想的四字形式的关键词群落。四字词语能够较好地反映孔子和弟子对话的交际目的,即引导、培育弟子成为符合儒家规范的君子,同时也符合儒家经典著作表达儒家理想的言语图式。

三、观念反思

采用四字词语教学文言语篇,目的是扭转当下“字字疏通,句句落实”的文言文教学惯性。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多是一字一句地翻译,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字词用法和文言语法现象,学生在“逐字翻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训练中“皓首穷经”,却很难体味文言语篇的生产情境、交际目的和文化价值,使“一语四文”仅剩下“文言语体”和“文言词汇”,导致“文章章法”“文学情味”“文化价值”几乎丧失殆尽。

关于文言文教学行为背后观念的反思,有论者提出问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就是‘字字疏通,句句落实’,‘字’被认为是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扫除的障碍,由‘字’到‘词’到‘句’到‘篇’来理解文言文,抑或是通过整体感悟来理解文言文,把握‘字’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汉字的字义与汉语的词义密切相关。针对汉字这样的特点,从‘字’出发,疏通文意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字字疏通,句句落实’的理念在现代文言文教学中会走到岌岌可危的地步?”其分析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喜欢逐字逐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加以讲解,并贯穿上下文疏通文意。而在字词疏通的过程中,由于考试压力,教师过于注重字词的解释、翻译练习,对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淡化甚至无视,导致学生对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种从汉字入手解读文本、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只是将汉字视为单纯的结构单位,没有从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本性这个角度出发,采取文化学的方法教学文言文”,其归因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于关注“字词本位”,对策是采用“文化学的方法”,即转向“文化本位”。

就文言语篇来说,纵使是经典语篇,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材料,也要遵循语篇学习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仅从此常识来看,单方面坚持“字本位”“词本位”或“句本位”都是有失整体感和关联性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坚持“篇”本位,则深受“文章学”观念的影响,主张从章法知识入手学习。综合“字本位”“词本位”“句本位”“篇本位”以及“文化本位”来看,特别是将文言文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及言语成品来看,文言文教学应当立足于“语篇本位”。语篇语言学研究认为:“语篇既是一个语义单位,也是一个交际单位,语篇被看作是‘社会实践’,即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行为或互动。语篇是社会关系影响下的产物,并负载着意识形态。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影响并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属于具有言语交际性质的语篇,其教学采取“语篇本位”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四字词语包括成语,但又不限于成语,能够最大程度上连通字词和句段,立足语篇的言语形式、社会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使“一语四文”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中有机交融。例如在“四字词语评人物”的活动环节中,评点子路时,有学生指出“直率急切”,教师可就“率尔而对曰”的言语行为及其“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等言语内容指导学生深入剖析字词、句段、文化、审美等,学习熏陶皆蕴含其中。又如在“四字词语品意图”的活动环节中,课文题目中的人物座次顺序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而课文中人物发言顺序却是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这不正体现着文言语篇背后的礼仪乃至文化吗?再如在“四字词语品意图”的活动环节中,孔子对三位弟子进行点名发言,分别称呼“求”“赤”“点”,而不是“有”“华”“皙”这样的点“名”,或“冉有”“公西华”“曾皙”这样“姓+名”的点名,不也体现出孔子的言语交际礼仪和言语情感态度吗?

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说,无论怎样使用四字词语来组织教学活动,都很好地关照了“一语四文”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全息性,因为其在根本观念上树立了文言文教学的“语篇本位”。由此可见,文言语篇的教学采取“语篇本位”,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走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和“文言相加”的泥淖。

综上所述,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四字词语来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兼顾交融“一语四文”。尤其是在匠心独运的字词、特殊句式、篇章写法等“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通过追问用意、道破本质、赏析妙处等方式深切体味,可有效提升文言课文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成就感。

猜你喜欢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与为己之学
《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则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道、法的“内圣外王之道”
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好修身的人生必修课
“为己之学”的二重性与当代儒学发展困境的思考
尊颜回,抑子贡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要“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