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切除后不同术式治疗根面暴露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2-06-22徐喆喆岳二丽徐瑞青
徐喆喆 岳二丽 徐瑞青
牙龈瘤是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的结缔组织,为牙龈上肾脏的局限反应性增生物质,无肿瘤生物学特征及结构,手术是治疗牙龈瘤的常用手段,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根面暴露较多,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牙本质敏感等症状[1-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于牙龈切除术后行膜龈手术恢复牙周组织外形以助于满足患者面部美观需求,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牙龈瘤术后易遗留牙龈退缩及牙龈组织缺损等现象,影响面部美观度,因此,于牙龈瘤术后给予软组织修复尤为重要。翻瓣术、带蒂瓣术、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在切除瘤体后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中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美学效果[4-5]。鉴于此,本研究分析牙龈瘤切除后不同术式在根面暴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行牙龈瘤手术患者90例,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翻瓣术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5.83±3.61)岁;牙龈瘤直径为2.54~3.09 cm,平均直径(2.83±0.76)cm;牙龈瘤分布情况:下颌前牙区4例,上颌前牙区2例,下颌前磨牙区9例,上颌前磨牙区7例,下颌后磨牙区5例,上颌后磨牙区3例。带蒂瓣术组女性11例,男性1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6.01±3.03)岁;牙龈瘤直径为2.51~3.12 cm,平均直径(2.90±0.73)cm;牙龈瘤分布情况:下颌前牙区5例,上颌前牙区3例,下颌前磨牙区8例,上颌前磨牙区6例,下颌后磨牙区6例,上颌后磨牙区2例。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组(以下简称“联合组”)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91±3.70)岁;牙龈瘤直径为2.53~3.12 cm,平均直径(2.94±0.75)cm;牙龈瘤分布情况:下颌前牙区7例,上颌前牙区2例,下颌前磨牙区8例,上颌前磨牙区5例,下颌后磨牙区5例,上颌后磨牙区3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为牙龈瘤;患牙松动度≤Ⅰ度;牙龈瘤均处于患牙的邻面,并涉及唇侧牙龈;术前30 d接受规范化牙周基础性治疗;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牙龈红肿出血;邻牙有充填体及修复体;牙龈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病历资料缺乏;精神疾病,无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切除瘤体、蒂部及部分牙龈,将切除后的瘤体送至病理科进行检验,并对根面进行处理及根骨修整,获得牙槽骨边缘及压根面的自然形态。(1)翻瓣术组:对术后龈瓣进行修剪,保证该形状与正常的生理外形相似,与骨外形相适应,最后使用4-0号不可吸收缝线行原位复位。(2)带蒂瓣术组:制备“V”形受植床,对受区宽度进行有效测量后于受植床远中或近中制备相关的供区半厚瓣,随后侧向转为后行冠向复位,使用6-0号不可吸收缝线缝合。(3)联合组:包括双乳头瓣、侧向转位瓣、冠向复位瓣,于磨牙腭侧龈缘或上颌前磨牙2 mm处做切口,瓣厚度为1 mm带上皮结缔组织,长度及宽度均需覆盖根面,同时覆盖远中及近中3 mm骨面,将上皮取出,缝合结缔组织直至与根面覆盖线平齐,使用6-0不可吸收缝线缝合。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对比3组角化龈宽度及根面覆盖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角化龈宽度
3组术后即刻角化龈宽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大于翻瓣术组及带蒂瓣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角化龈宽度术后6个月均大于术后即刻,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术后不同时间角化龈宽度比较
2.2 根面覆盖率
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联合组根面覆盖率均高于翻瓣术组及带蒂瓣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根面覆盖率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术后不同时间根面覆盖率比较
3 讨论
牙石、残根、不良修复体等是引发牙龈瘤的局部危险因素,并与慢性炎症或机械性刺激等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属非真性肿瘤,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去除牙石、菌斑及不良修复体,且术中切除牙龈瘤时切除深度需达骨面,包括骨膜,凿去瘤体的相应处少量牙槽骨,刮除该处牙周膜,术后效果较好[6-7]。但术后易遗留角化龈损伤,或出现根面敏感等症状,故术后严格要求患者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避免附着龈过窄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生长[8]。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术后即刻角化龈宽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大于翻瓣术组及带蒂瓣术组,3组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均大于术后即刻,表明采用联合手术在牙龈瘤切除后根面暴露治疗中效果较好,能够恢复龈瓣宽度,美学效果改善明显。究其原因可知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在牙龈退缩治疗中稳定性较好,能够获得完全的根面覆盖。本次研究中根面暴露治疗所采用的物质为薄龈生物型,术后6个月内角化龈宽度得到有效的恢复,由于联合手术要求龈瓣需无张力的完全覆盖暴露的根面及移植的结缔组织,但牙龈瘤术后牙龈缺失较多,剩余牙龈宽度不足等无法达到无张力覆盖根面,甚至暴露的骨面,故临床治疗中对剩余的牙龈组织无法覆盖根面的患者采用带蒂瓣术治疗,采用单侧或双侧邻牙附着龈充足或邻牙转移质量较好的龈瓣替代冠向复位瓣[9-10]。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联合组根面覆盖率均高于翻瓣术组及带蒂瓣术组,3组术后即刻根面覆盖率与术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联合手术能够提高根面覆盖率。翻瓣术组在根面暴露治疗中未行根面覆盖,带蒂瓣术组及联合组均行根面覆盖,较好地将牙龈复位于术中预估的根面覆盖线处,根面覆盖率高。此外,牙龈瘤患者瘤体切除后因部分软组织缺损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根面暴露,因牙槽骨缺失量较小,骨板保存度较好,为软组织的恢复提供有利保障。另带蒂瓣术患者以厚龈型较多,龈瓣厚度是保障带蒂瓣术术后软组织恢复的基础[11]。
综上所述,于牙龈瘤切除术后给予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根面暴露效果确切,有助于恢复角化龈宽度,提高根面覆盖率,改善美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