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使命担当 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2-06-2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陈生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 陈生水
“十三五”时期以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科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水利部党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职能定位,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守正创新,科技创新实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2021 年,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十三五”绩效评价中南科院被评为“优秀”。
一、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取得新突破
1.服务国家水安全保障顶层设计
参与编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国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参与起草《“流域水安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议》《科技部关于科技支撑防汛救灾工作的报告》等,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 配合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组织编制《水资源科技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建议》《长江黄金水道保护与开发战略研究建议》等,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牵头提出“如何优化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承载力, 实现健康区域水平衡状态”建议,首次入选中国科协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2.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
围绕长江经济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牵头承担“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专项项目23 项、课题85 项,以及国家水专项、青藏高原二次科考、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等重大科技项目100 余项。 3 项重大成果入选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3.破解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充分发挥南科院在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白鹤滩水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 攻克一批国之重器建设和运维关键技术难题。 其中,历时15 年对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枢纽总体布置、泄洪消能、河道冲刷、电站进出水口水流条件、泄洪雾化、发电效益以及运行调度等进行整体技术攻关,有力地支撑了工程蓄水发电;1∶50 的整体模型规模居世界之最,将我国水工模拟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二、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1.服务水旱灾害防御
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大数据和智慧水利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洪水预报调度和决策支持平台,助力海河等流域高质量完成“四预”防洪演练任务,有力支撑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区防汛演练和决策。 助力江苏省建成国内首个防汛抢险实训场,实现了土质堤坝常见险情的“逼真模拟、带水抢险、快速恢复”。 组织开展四川、云南、青海等震区水库大坝险情隐患排查, 快速应对金沙江和雅江4 次堰塞湖处置,以及长江、淮河、太湖流域超标准洪水等重大险情。 及时向水利部报送《河南7·20 特大暴雨洪涝分析》,张建云院士等多名专家参与国务院调查组专家组工作。
2.服务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承担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与现场检查、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示范等工作,主持编制《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标准规范。 构建了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核算体系,核定全国生活、生态环境用水量数据。 承担完成中办和国办联合督办事项“缺水地区污水资源化利用”专题调研,提出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任务要求。 组织开展雄安新区大清河、白洋淀等河湖生态补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监测与评估,研究制定白洋淀“补水、治污、防洪”系统工程建议方案。 基于分区分领域节水潜力计算分析,提出我国未来节水战略布局、总体对策和分区节水战略定位,以及六大分区分领域节水实施重点。
3.服务水资源优化配置
完成“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条件的中长期影响研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论证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标准体系,主持编制六大类25 部标准,成功应用于流域、省和地市各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牵头组织开展全国30 余个省市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二期项目现场技术评估。 参编调水工程“十四五”专项规划,研究分析水量分配方案中不同类型控制指标的特性和适用性,提出不同特性河流供水保障对象的优先性确定原则、程序和办法。
4.服务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主持编制《河湖健康评价导则》《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河湖生态流量确定》等,构建我国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河湖长制的河湖监管体系。 组织开展19 个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技术评估, 总结成功范式和典型经验。选派专家分赴新疆等10 余个省市开展全面推行河长制中期评估核查,研究提出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建议。 组建河湖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中心,承担西藏、云南等省市“一河一策”行动方案编制、河湖健康评价工作。 建成太湖水动力水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组织开展太湖抑藻控藻、防治湖泛、生态清淤固淤、生境恢复、调水引流优化调度等研究论证,牵头完成太湖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 研发城市河网畅流活水水质提升成套关键技术,创新形成区域水安全保障系统性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连续四届上海国际进博会、杭州G20 峰会核心区等水质提升工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5.服务水利工程建设运行
牵头完成“新形势下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为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提供技术支撑。 承担完成“全国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实现67 座大型水库安全性态实时监控。 组织开展全国水库大坝隐患排查重点抽查,总结形成《全国水库大坝安全隐患排查报告》。完成303 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安全鉴定成果核查,组织编制水库降等报废实施方案。 调研编制《2018—2019 年全国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分析报告》, 完成1 万余座小型病险水库和新增病险水库复核。 组织开展全国水闸管理专题调研,制定水闸工程安全运行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研发并运行水库大坝安全智能巡检系统等业务应用平台,制修订《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 组织开展丹江口水库大坝安全性态研判、江西长罗与广西沙子溪水库溃坝现场调查等,在水利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6.服务水利科技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 选派90 余名专家赴贫困地区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和科技帮扶、 选派10 余名专家参加水利部“一对一”扶贫监督检查。 高质量完成南科院承办的水利部党组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科技帮扶任务, 组建专家服务团定向帮扶提升四川省凉山州金阳、昭觉、布拖、越西等四县水利规划编制、河湖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为贫困地区培训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600 余人次,累计投入自有资金500 万元。 选派技术干部挂职西藏、新疆水利厅等单位,投入援助资金200 余万元。 加大重庆巫溪县、城口县和江苏灌南县帮扶,选派骨干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助力打赢水利脱贫攻坚战。
三、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1.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十三五”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66 项,在国家技术发明奖、 标准创新贡献奖等方面实现行业重大突破。 其中,“长江三峡枢纽工程”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杂水工混凝土结构服役性态诊断技术与实践”等2 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长三角地区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技术与应用”等3 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部省级特等奖19 项、一等奖58 项。
2.学科布局不断优化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新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土木水利博士学位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土木水利硕士学位等4 个学位授权点。 强化传统学科与绿色发展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 调整成立生态环境研究所、农村水利研究所、节水研究中心、大数据和智慧水利研究中心、河湖保护治理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主办承办5种期刊全部进入中国知网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 (WJCI)统计分区,其中《水科学进展》《China Ocean Engineering》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3.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院累计180 余人次入选国家、部省级人才工程及荣誉称号,其中胡亚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 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 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1 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 “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变化与水安全”分别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等8 个团队分别入选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江苏省创新团队,“变化环境下水文生态效应”等5 个团队获水利交通行业创新团队奖。
4.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位居全国43 个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水利工程领域第一。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实验室、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水工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被水利部评估为“优秀”。 水利部安徽滁州现代水文学野外观测站通过认定, 牵头筹建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连续2 年被科技部考核评估为“优秀”。 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水文测验技术委员会(ISO/TC113)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全国水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标准化机构职责。
5.创新基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六大创新研发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科研实验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安徽当涂实验基地河流海岸厅(150 m×200 m)、引调水工程安全保障技术、 复杂条件水工结构灾变防控、防汛应急抢险新材料和新技术、水生态环境等9 座试验厅投入使用。 无锡河湖治理基地太湖试验厅(150 m×150 m)投入使用,太湖整体物理模型进入试验研究阶段。
6.成果推广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依托院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等转化平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防汛抢险先进技术试验推广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建成安徽瑞和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个中试基地和生产线,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紧密围绕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供给,梳理总结凝练230 余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成熟适用技术, 其中90 余项成果入选行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 通过开展科技咨询加快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2018—2021 年技术交易成交额位列江苏全省科研机构前三甲。
7.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主办承办两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科技开放基金,在全球重大挑战论坛、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主旨报告,水利相关学科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牵头负责亚洲合作基金 “东盟国家大坝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重大项目,举办东盟/澜湄国家大坝安全管理研讨与技术培训、首届中国-东盟大坝安全科普宣讲大赛等,加快推动我国水利技术标准“走出去”。
8.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完成科技部等6 部委“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任务,制定实施科研“放管服”相关规章制度110 余项。 制定印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章程》,作为规范全院运行的根本规定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准则。 深入贯彻落实改进科技评价有关举措, 内部治理结构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整体创新效能不断提升, 得到科技部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18 年受邀参加中央改革督察组座谈会,在科技部“三评”改革政策培训班作典型交流发言。
四、下一步重点任务
下一步,南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学习贯彻水利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水利“四种能力提升”和“六条实施路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核心竞争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创新发展规划引领。 着力推进实施南科院“十四五”及中长期创新发展规划,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相衔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认真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强化年度实施任务考核评估。二是强化国家水利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 聚焦水利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贡献。三是强化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持续推动学科转型升级和交叉学科创新培育,力争在水库大坝安全、智慧水利、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保护治理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四是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战略科学家以及学科转型升级和交叉学科培养亟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五是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与重大国家战略衔接,完成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集中力量申报全国和部级重点实验室、 野外科学观测站。 六是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发挥好瑞迪科技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七是强化党的建设和政治引领。持续推进“作风与能力建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科技创新主战场的先锋模范作用。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院所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构建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
“禹龙”号大坝深水检测载人潜水器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