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如何加速跑?
2022-06-22余璇编辑曲艺
■本刊记者 余璇/编辑 曲艺
“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在“缺席”一年后再次被提及。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6倍。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效应,让新能源汽车“热度”逼人。
“双碳”目标带来新要求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总基调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纲领性政策,《规划》指明了战略性发展方向,也为整体行业和市场提振了信心。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进一步打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推动产销量持续增长。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就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意见》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具体的行动路线,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铸造了新引擎。
“在‘双碳’目标下,车用能源的电能替代,是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电基础设施的较快发展,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下好了‘先手棋’。”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技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表示。
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如何高质量发展?日前,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首届“双智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正式发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报告》。
论坛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汽车涉及上下游产业众多,必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提升全链条全周期绿色低碳水平。”
“以综合性前瞻的视角,统筹做好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评估不同汽车技术路线的减碳潜力、能源供给路径和能源需求。明确面向‘双碳’目标的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系统协同的主要方式、重点目标和任务。系统部署行业交叉融合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落地,为协同发展奠定好规划基础。”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在论坛上表示。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近五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65万辆到2021年的29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产业链多年来技术创新的带动。“近年来,充换电设施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在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实践中,不同充电运营平台的互联互通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以提供平台托管服务为主的平台运营商将发挥联通各地中小运营商户的重要作用。同时,出现了与光伏、储能等技术相结合的光储充场站,也有‘可编程直流充电桩控制器’等技术创新,实现了充电设施能耗的大幅下降,强化了能效管理,进一步促进充电设施和储能技术装备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刘锴表示。
上述《意见》提出要推进车网互动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支持电网企业联合车企等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融合创新平台,开展跨行业联合创新与技术研发,加速推进车网互动试验测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和行业一道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税收优惠、推广应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构建促进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全面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论坛上表示,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行业骨干企业要以打造一流技术、一流品牌为目标,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和关键环节,加快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于市场化阶段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我们总的考虑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把市场能够自主完成的交给市场,政府更多支持基础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在论坛上表示,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二是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三是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四是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充电难题仍需多方合力破解
我国新能源汽车虽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但也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其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相关问题,成为影响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及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设施规模达到261.7万台,换电站1298座,服务近8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了电动汽车的推广。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普遍存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较为粗放的问题。例如,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行业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快相关技术、模式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早期,由于可参考数据较少、经验不足以及标准不完善等原因,充电设施的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点位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互操作性不强以及设施生产和施工不够规范等问题。通过有关政策的引导和强化,这些情况正在逐步完善。”刘锴指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纯电动车辆快速增加,充电需求大幅增长,城市新建充电站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和配电网扩容受限的两大难题。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政策到期也亟须研究如何延续相关支持政策等。”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蔡团结在论坛上表示。
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在体制机制上虽已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思路,目前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法规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方案欠缺、标准体系不统一、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力量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前《规划》中也曾明确指出,要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
蔡团结指出:“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完善城市交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励、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通行便利等相关的政策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辛国斌表示:“深入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协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小区、高速公路充电难问题。”
“目前,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的有关企业已经研发出住宅小区有序充电的充电桩和相关能源配套系统,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做到引导用户分批、按时、按需进行车辆充电,现在要从政策推动和市场化机制入手来引导用户遵守和适应有序充电的规则要求,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未来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将以社区慢充桩为主,大功率公共快充桩为辅的充电网络来满足私人乘用车的充电需求。换电场站将更多用来满足出租一类的运营车辆的需求。”刘锴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社区桩的建设力度,推动建立‘统建统营’的智能有序充电服务网络;二是建议完善关于充换电设施建设用地的要求,尤其是打通在加油站建设充换电设施的堵点,以便企业更好作出点位布局;三是建议尽快推出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快速补能需求,提高充电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引导,用好奖补资金政策,促进包括充换电设施标识(检测、认证)评定等在内的行业自律工作,推动充电设施建设由数量向质量的发展;五是鼓励引导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技术标准统一,以最集约的方式建设运营换电场站。”
针对居住社区建桩难,《意见》也提出各地发展改革、能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制定既有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要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充电车位,建立充电车位分时共享机制,为用户充电创造条件。
对于进一步提高整体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刘锴补充道:“充电服务能力对于提高整体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主要取决于充电车位专用化率、充电桩额定装机功率、充电桩保有量三方面因素。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为公共充电服务的大功率充电技术,还是为私人充电服务的住宅小区有序充电技术,其解决的都是电力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为公共充电服务的加油站模式,还是为私人充电服务的居住地充电模式,其解决的都是充电车位专用化的问题。”
科技融入展望智慧未来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中国汽车行业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论坛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面广、技术复杂性高,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有机遇,更具有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在体制机制、市场空间、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丝滑”并线驶入匝道、左向掉头成功避让车辆、斑马线绅士礼让行人……熟练操作一气呵成,勾勒出一位“老司机”驾驶的画面。这是百度Apollo共享无人车的驾驶日常。
走进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马路上行驶的这些共享无人车,在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智能感知设备以及算力平台、智能座舱等软硬件的支持下畅行无阻,同时,在车路协同设施、5G、云计算、大数据、高速互联网及实时交通网络的帮助下,安全性也得到了最大保障。在这里,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精确的图、实时的云和可靠的网五位一体实现了完美融合。
见微知著。当前,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快速迭代,而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正为汽车产业转型、城市建设转型和社会发展转型带来新路径,也为智慧交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
谈及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之间基本关系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论坛上表示:“首先,汽车网联化、智能化一定需要城市数字化设施与其相支撑,这是从汽车的角度所看到的基本背景和趋势;其次,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为提升城市的治理发展服务,还能更好地服务于汽车的发展;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也需要汽车为其提供移动的数据。”
《通知》提出,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为切入点和驱动力,充分运用5G网络和北斗系统等,建设城市通信网、车联网、位置网、能源网等新型网络设施。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同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作用,国家将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打造集技术、产业、标准等一体的“双智”协同发展体系。
“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柔性充电、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先进技术的研发,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绿色能源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车企研发具有丰富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人、车、桩、网、云等各环节的融合衔接,支持运营企业增大双向充电桩的建设力度,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黄学农表示。
“城市是新一代信息通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最大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动建设一批城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加快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技术在内的一系列低碳化和数字化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在城市加快转化和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在论坛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