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太极拳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2022-06-22宋飞龙董永书
宋飞龙,董永书
(1.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进行独立简单的日常生活,增加了家庭负担[1-2]。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辅以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3]。中医采用针灸腧穴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能对患者机体气血阴阳进行调和,加快气血运行,从而促进血管循环,利于减轻运动功能障碍[4],针灸主要方式有针刺和穴位贴敷等。有研究将针灸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发现针灸治疗具有提升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5]。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同时进行身体运动和动态冥想,兼有氧运动和精神训练,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6]。太极拳适合所有年龄段,具有简单易学、低成本等特点,依从性较高[7]。目前,针灸联合太极拳干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相关研究较少。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笔者观察针灸联合太极拳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1例,男31例,女30例;年龄51~73岁,平均(59.57±6.04)岁;中风病程4~29个月,平均(10.15±1.66)月;左下肢33例,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28例;Holden步行功能[8]分级:0级0例,1级7例,2级18例,3级21例,4级11例,5级4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1例。对照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54~74岁,平均(59.63±5.27)岁;中风病程4~33个月,平均(9.83±1.25)月;左下肢运动功能障碍35例,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26例;Holden步行功能分级:0级0例,1级8例,2级18例,3级23例,4级10例,5级2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9]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确诊。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中属中风风痰火亢证。主症:发病突然,不语或语言謇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感觉减退。次症:肢体强急,心烦易怒,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5级。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②合并骨关节病者;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⑤研究期间需进行紧急救治者;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11]评分<8分者;⑦意识模糊,生命体征不稳定,不能完成研究治疗内容者;⑧血压不稳定者;⑨心肺功能差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控制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同时常规康复训练:运用本体促通技术、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使用上下肢关节康复器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牵伸,使用四肢联动全身训练器进行肌力增强训练,进行站立、坐位等平衡训练。每日1次,每周习练5次,持续2个月。
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参考《陈氏太极养生功》[12]进行太极拳治疗。首先,由康复治疗师视频播放太极拳步骤姿势,包括起式、云手、倒卷肱、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并讲解动作要点。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完成太极拳康复练习,根据患者肢体活动障碍程度,可不必过于在意太极拳动作标准、连贯性等,也可在康复师或陪护人员扶助下进行,避免发生意外状况。每日练习1次,每周练习5次,持续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取患者头部两侧运动区、合谷、解溪、太冲、曲池、足三里、环跳、肩髎、昆仑穴位。使用直径为0.3 mm、长度为5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体表穴位以直刺法下针,以提插法进针;头部穴位以平刺法下针,以捻转手法进针。每个穴位灸三壮,留针时间为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1次/d,每周治疗6次,根据患者的耐受力调整持续强度与时间,连续治疗2个月。
两组均于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①肢体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13]评估,包括上肢运动(66分)与下肢运动(34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佳。②下肢平衡功能。通过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4]评估,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完成质量五级计分,计为0~4分,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下肢平衡功能越佳。③下肢步行能力。通过Holden步行功能[8]分级评估。5级:可于任意场地独立步行。4级:可于平底独立步行。3级:步行时需要言语指导或有人监护,无法独立步行。2级:步行时需要1人间断性接触身体扶助,无法独立步行。1级:步行时需要1人持续接触身体扶助,无法独立步行。0级:需要在2人辅助下步行或无法步行。④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15]计分法评估,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评分对比 分,
7.2 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对比 分,
7.3 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比
两组对比,经秩和检验,Z=3.0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比 例
7.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分,
8 讨 论
脑卒中属中医学“卒中”“中风”范畴,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一般由气血逆乱引起,基本病机为上盛下虚、本虚标实[16]。该病病因与肝、肾紧密相关,肾阴亏虚导致升降失常,气血运行输布受阻,发为中风[17]。目前,中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逐渐降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18]。
常规康复治疗是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基础治疗方式,能帮助患者降低痉挛,改善肌肉协调性,提升运动功能。但是,常规康复训练多进行单组肌群训练、局部关节牵拉等,难以改变患者整体运动习惯,而且耗时长,训练效果不明显[19]。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整体运动,利于改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而且太极拳运动缓慢均匀,可使患者达到全身放松、情绪平静的状态,适用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0]。研究证实,将太极拳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不仅利于增强患者主动肌肌力,还有助于协同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部位的拮抗肌及主动肌,减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21]。针灸疗法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机体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功能,增加皮质病损区的血氧,调节神经系统,减轻各种功能障碍[22]。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3]。本研究中,针灸合谷能有效预防中风与原发性高血压;解溪主治头痛、眩晕、下肢痿痹,针灸解溪能减轻下肢功能障碍;针灸太冲可起到镇肝潜阳的效果;针灸曲池可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足三里主治下肢萎缩,针灸足三里能益气活血,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减轻下肢功能障碍;环跳主下肢动作,针灸环跳强健腰膝;针灸肩髎能松弛肩部的肌张力,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从而预防肌肉萎缩,改善运动功能;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主治头痛、股四头肌痛、腰腿痛、半身不遂。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运动疗法,具有功能训练的作用,能促进机体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可塑性的改变,利于功能重组,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24]。同时,太极拳训练能作为一种有氧运动,能锻炼肌群,增加运动障碍患者腰部、骨盆带肌群的力量,提升机体的肌群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协调性,从而提升肢体运动功能[25]。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造成运动功能障碍,由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持续刺激神经系统,增强中枢神经与突触关联,促进功能恢复。针灸头部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刺激中枢运动神经兴奋,促进运动神经元恢复,利于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下肢运动功能[26]。针灸通过刺激机体肌群,改善运动功能障碍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关节疼痛等,预防肌肉萎缩,减少下肢功能障碍,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27]。
太极拳是一种闭链运动,屈膝增加下肢支撑力,练习太极拳时,重心的转移呈螺旋式,能使患者较好地控制平衡,逐步提升患者的下肢平衡能力[28]。在太极拳动作中,不乏需双侧肢体相互配合进行的动作,同时,太极拳重视呼吸、运动的配合与协调,放松肢体,更利于提升对肢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下肢平衡能力[29]。针灸能刺激大脑皮质,增加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升患者调节机体平衡的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下肢平衡功能[30]。针灸疗法能增加大脑供血量,减轻脑细胞缺血,调节中枢神经功能,促进平衡功能的提升[31]。针灸能调动机体的反射功能,以此增加患者协调控制受累肢体的能力,从而促进患者下肢平衡功能恢复。针灸联合太极拳能提升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步行的平衡能力,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可能是由于太极拳、针灸均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提升,利于患者独立步行,从而提升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改善后,患者可完成的日常生活行为增加,有利于改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