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
2022-06-22仉会玉秦晓光雒明栋
仉会玉,秦晓光,雒明栋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HZ常见的并发症,疼痛可呈间断性和持续性,疼痛性质有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或撕裂样等[1]。流行病学调查[2-4]显示:有9%~34%的HZ患者发生PHN,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0岁以上的HZ患者约有65%的人发生PHN,70岁以上高达75%。目前,PH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西医学以抗病毒药、神经营养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药等治疗为主,不良反应多,长期服药易出现依赖性,且复发率高,针灸治疗该病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2018年1月—2019年2月,笔者观察“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视觉模拟法(VAS)评分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中心和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PHN患者共65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平均(56.46±9.94)岁;病程平均(8.16±1.09)月;VAS评分平均(6.94±1.70)分。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平均(57.08±8.59)岁;病程平均(7.46±1.32)月;VAS评分平均(6.80±1.59)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标准。①有明确的带状疱疹疾病史;②皮疹愈合后皮损神经分布区域发作性疼痛≥1个月;③疼痛性质有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或撕裂样等;④病灶局部可见色素沉着或遗留瘢痕。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PHN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0~75岁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头面部疱疹后神经痛者;②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疾病需在治疗期间进行相关治疗影响本次研究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畏针、惧针者;⑥VAS评分<4分者;⑦就诊近1周内有其他治疗者。
3.3 剔除病例标准
①误诊断、误纳入者;②治疗期间私自采取其他治疗影响本次研究者;③依从性差者。
3.4 脱落病例标准
①因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不能继续治疗者;②因患者个人原因失访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主穴选取病灶同侧相应节段夹脊穴(T1~L5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颈部旁开0.3寸[5]),颈、肩、上肢部:C1~T3夹脊穴,胸胁部:T1~T8夹脊穴;腰腹部T6~L5,下肢部:L1~L5。配穴选取病灶局部阿是穴(每次取3~5个)。操作方法:患者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仰卧或俯卧位,暴露治疗部位。针具选用直径为0.25 mm或0.30 mm,长度为40 mm的华成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由北京科苑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180617)。夹脊穴,直刺入25 mm左右(可根据患者体型做相应调整,以患者得气为度);阿是穴,以病灶局部为中心,针身与皮肤呈45°角(胸胁部15°角)刺入25 mm左右。治疗组给予金钩钓鱼针法[6-7],操作方法:医者采用指切押手法持针快速进针,待得气后连续虚搓至针下沉紧,捏持针柄像鱼吞钩饵上下浮沉一样,针尖牵钓穴区肌肉做小幅度提抖,使针感加强、扩大感传范围,如此反复守气、虚搓、牵抖至针下松滑、局部组织松软后慢慢出针,不按针孔。对照组给予提插泻法,操作方法:医者采用指切押手法持针快速进针,待得气后将针轻插重提,操作1 min,留针结束后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连续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共治疗3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采用VAS评定治疗前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画一条10 cm的直线,一端记做0分,表示无痛,另一端记做10分,表示剧痛,中间刻度依次记为2~9分,表示疼痛程度依次递增;其中1~3分表示轻度疼痛(睡眠不受影响),4~6分表示中度疼痛(睡眠受影响),7~10分表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及食欲)。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感觉做标记,以表示疼痛程度。每次治疗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晕针、折针、气胸、内脏损伤、神经及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并及时予以处理。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询问此期间是否采取其他治疗,评价VAS评分以判断复发情况。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拟订。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疗效指数≥75%。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疗效指数≥50%~<75%。有效:疼痛有所减轻,但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疗效指数≥25%~<50%。无效:疼痛无减轻,疗效指数<25%。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χ2分析,χ2=4.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PHN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和随访时VA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时,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PHN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时VAS评分对比 分,
8.3 两组安全性评价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晕针、折针、气胸、内脏损伤、神经及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
9 讨 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病变主要发生在受疱疹病毒侵犯的外周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相关研究[9-12]认为,神经可塑性是PHN的产生基础,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中枢敏化(中枢痛觉神经元兴奋升高、突触传递增强)、炎性反应及去传入(初级传入纤维坏死导致中枢神经元继发性兴奋升高)等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该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病位在络脉(孙络与浮络),好发于老年人及体弱患者。根据历代医家对该病的阐述,结合临床所得,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素体虚弱,又因出疹期失治误治,病情迁延日久,进一步耗伤气血,络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正虚无力驱邪,湿热余毒难清,久留体内,流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络脉痹阻,不通则痛。病机属于本虚标实。
本研究在传统针刺手法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已故“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的特色家传手法“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其机制可能如下。首先,从针刺手法来看,“金钩钓鱼针法”是郑毓琳先生在继承、总结郑氏家传手法的基础上,吸取元明时期针刺补泻手法的精髓,以传统提插手法及窦汉卿《标幽赋》中“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为理论基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巧妙地结合经筋理论创新发展而来的经典针刺手法[13],因操作时医者刺手犹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感而命名。该手法属于泻法类手法,操作时强调双手配合,注重对气感的调节,强调“气至病所”及延长气感的持续时间,以“守气、虚搓、针下沉紧、牵拉提抖”为操作关键,最终实现“泻针泻到针下松滑”的程度。该方法独特的操作方法和“气至病所”的要求决定了它具有针感强、感传范围广、见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相比其他手法,具有更好的疏经通络止痛、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毒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气滞血瘀及热性病证,契合PHN标实的病机。其次,从针刺取穴来看,夹脊穴定位恰处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叠之背俞穴功能带处,针之可同调二经,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与阴脉之海(任脉)及十二经之海(冲脉)同源相通;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巨阳,一身经脉之气血皆通过其会合、转输、通达,因此针刺夹脊穴可鼓舞一身之气血,契合PHN本虚的病机。此外,现代神经解剖学[14]证实:夹脊穴周围皆分布有脊神经后支,脊神经后支由感觉神经元轴突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处,负责躯体的感觉功能,夹脊穴深层还分布有椎旁神经节,节支上下相连形成交感神经干,其又与脊神经借灰、白交通支相沟通,这些解剖基础决定夹脊穴与疼痛感传机制密切关联。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时可使相应神经干受到直接刺激而激活强啡肽系统,对痛觉过敏和炎症刺激在脊髓水平进行调控,也可通过改善穴区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干和脊神经的生理功能[15];亦可通过阻滞神经节痛觉纤维的传导、抑制丘脑束旁核Fos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液中DA、NA的含量等多个层次起到镇痛效应[16]。因此,针刺夹脊穴能够同时调控中枢、外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发挥多重镇痛效应,有效抑制PHN患者的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取穴,可补虚泻实、标本兼顾,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时无明显复发,说明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PHN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可靠。由于本研究样本来源局限、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短,有诸多不足,故今后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