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夹脊穴电针治疗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及对颈椎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06-22田纪涛弓永顺

中医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夹脊颈椎颈椎病

田纪涛,周 杰,弓永顺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脊髓性颈椎病临床症状复杂、病程发展缓慢,可引发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是颈椎退变性疾病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类[1]。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能够缓解部分痛苦,但部分患者术后存在以颈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且伴有酸胀、僵硬和沉重感的轴性症状[2-3]。因此,如何缓解术后轴性症状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西医治疗以口服非甾体镇痛药物和加强患者活动锻炼为主,但镇痛药物长期服用存在较多不良反应,效果有限[4-5],因此,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医疗法。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痹症”“痿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术后气血亏虚,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且存在外感风寒的风险,可进一步加重经络瘀阻,导致颈部气血瘀滞,继而出现沉重、麻木、酸胀等症状[6-7]。目前临床多采用电针夹脊穴疗法,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相关穴位,达到促进循环、降低肌张力和镇痛的目的;但临床数据显示,仅采用此法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8]。调和气血法身痛逐瘀汤是活血化瘀之名方源于《医林改错》,具有行气止痛、通络益痹之效。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采用身痛逐瘀汤组方联合夹脊穴电针治疗脊髓性颈椎病4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脊髓性颈椎病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1个月出现轴性症状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68岁,平均(59.71±4.60)岁;病程4个月~30个月,平均(18.34±5.69)月。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8~69岁,平均(59.25±4.74)岁;病程4个月~32个月,平均(18.56±5.8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日本学者Takeuchi[9]等定义的标准。具体包括:①轻微活动可引起疼痛;②受凉后症状加剧,保暖后可以缓解;③局部无明显压痛;④平卧时症状可以缓解。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10]中气血两虚证标准: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临床资料完整者;②依从性良好者;③患者神智清楚,可正常沟通者;④患者本人同意参与研究并签订书面协议。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患者;②拒绝随访者;③存在颈部慢性疼痛病史者;④对研究中所用治疗方法不耐受者;⑤有心脑血管或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

3.3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①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②研究过程中不服从治疗,拒绝配合者;③出现重大不良反应无法继续参与研究者;④自身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疗法,取穴:腰背部后正中线两侧,旁开0.5寸夹脊穴,左右共34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所取穴位并常规消毒,施术者采用直径为0.25 mm、长度为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10471102270)进行针刺操作,控制进针深度约0.5~0.8寸,捻转得气后连接脉冲电疗仪(由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KWD-808),设置疏密波频率50~100 Hz,密切观察患者治疗状态,以患者舒适为宜,留针20 min。1次/d,治疗5 d/周,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组方,药物组成:葛根、黄芪各30 g,桃仁、红花、羌活、秦艽、当归、牛膝、没药、地龙各10 g,甘草片、川芎各6 g。加减:胸闷气短者,加薤白9 g,瓜蒌壳12 g;心慌不寐者,加酸枣仁12 g,龙骨18 g;关节不利、手指麻木者,加蜈蚣、全蝎3 g;气虚无力者,加党参15 g。取清水煎煮至200 mL,早晚两次餐后30 min分服,1剂/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5.1 轴性症状

于治疗前1 d和治疗4周后,采用日本应庆大学(颈椎轴性症状评分表)、Tsuji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轴性症状评分表和Tsuji评分系统分值范围均为0~12分,分值越低提示轴性症状越严重。

5.2 颈椎功能

于治疗前1 d和治疗4周后,采用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颈椎功能。JOA量表分值范围0~17分,分值越高提示颈椎功能越好;NDI量表分值范围0~50分,分值越低提示颈椎功能越好;VAS评分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低提示颈椎功能越好。

5.3 血液流变学指标

于治疗前1 d和治疗4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6 mL,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由重庆南方医疗设备公司生产,South990)测定高切血黏度、中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血细胞比容水平。

5.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现有治疗,并观察患者状态,判断不良反应是否缓解,是否需要进行其他处理措施。待患者不良反应消退后记录患者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程度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肌痉挛异常加重、颈肩部僵硬感加重、晕针、颈肩部疼痛感加重等。不良反应程度分级如下:轻度为患者自觉不适感较轻,能够忍受,无需特殊处理;中度为患者自觉存在明显不适,较难忍受,需进行相应处理;重度为患者自觉不适感强烈,无法忍受,需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并迅速进行相应处理。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基本治愈:患者活动颈部无任何异常感觉,颈部无肌痉挛、无压痛,可正常活动。显效:患者劳累或受凉后颈椎可出现一定不适感,在适当休息后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状态,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严重影响,颈部无肌痉挛,可出现轻度压痛或无压痛,不需要口服止痛药。有效:患者颈部不适感经常发生,频率<100 d/年,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存在一定影响,患者颈部肌肉可存在轻度肌痉挛、轻度压痛,需要口服止痛药进行镇痛,用药后疼痛感可迅速缓解。无效:患者颈部不适感出现频繁,频率>100 d/年,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存在严重影响,颈部肌肉可存在明显肌痉挛和压痛,必须口服止痛药进行镇痛,用药后疼痛感缓解效果欠佳。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自行服用相关治疗药物2例,拒绝按疗程治疗1例,共脱落3例;治疗组患者因自身特殊原因要求转院治疗1例,中途提出退出研究1例,共脱落2例。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脊髓性颈椎病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轴性症状评分表及Tsuji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轴性症状评分表及Tsuji评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轴性症状评分表及Tsuji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轴性症状评分表及Tsuji评分对比 分,

8.3 两组治疗前后JOA、NDI、VAS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JOA、NDI、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JOA、NDI、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JOA、NDI、VAS评分对比 分,

8.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8.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9 讨 论

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应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痹症”“项强”等范畴,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中医学者对其病位、病机的认识存在一定争议[12-13]。《金匮要略方论》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临证指南医案》云:“平昔操劳,有劳无逸,阳气大泻。”说明患者发病与气血阴阳有关[14]。《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指出了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血属阴而气属阳,气血不和则阴阳失调[15]。《正体类要》有“气血伤于内”的观点,《沈氏尊生》亦云:“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认为气血不和可引发血瘀、肿胀、阻滞经脉,出现疼痛、酸麻等症状[16],故治疗此疾病应注重气血调和。常规电针夹脊穴疗法中,夹脊穴为经外奇穴,《素问·缪刺论篇》云:“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故以电针刺之,能够通过电流有规律、有节奏地作用于周围组织,改善局部血运,可缓解患者症状,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平[17]。身痛逐瘀汤中葛根可舒筋止痛,黄芪可补气养血,两者合为君药;桃仁、红花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当归可补血养血,川芎为血中气药,可通达气血,四者共为臣药;秦艽既可祛风除湿又可活血舒筋,羌活可祛风止痛,没药可消瘀散结,地龙可舒筋通络,四者共为佐药;甘草片可缓急止痛,牛膝既可强筋骨又能引血下行,两者共为使药,调和方中诸药。全方共奏行气活血、散瘀通络之效,有助于利通颈部气血,从而缓解症状。因此,在电针夹脊穴疗法基础上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气血调和,加速患者恢复。

轴性症状是以颈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沉重感、僵硬、酸胀的肌肉痉挛综合征。主要原因包括手术对颈部神经造成刺激或损伤、术中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被破坏等,严重影响颈椎功能[18-20]。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N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颈椎轴性症状评分表评分、Tsuji评分、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增加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从解剖学角度看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其下方有丰富的脊神经后支、动静脉丛和淋巴管;从中医学角度看,夹脊穴靠近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电针夹脊穴疗法可将电流与传统针刺结合,松解局部肌肉组织,改善循环状态,营养周围神经组织,避免肌肉痉挛发生,缓解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21]。身痛逐瘀汤中葛根可解痉退热,《本草经疏》云:“葛根,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22]:葛根提取物具有营养神经、解痉、扩血管等作用,能够消除肌肉痉挛。黄芪可益气通阳,为补气圣药,《本经逢原》云:“黄芪,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23]: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保护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能够提高颈部周围神经组织的营养供应水平,加速颈部神经修复,从而进一步缓解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手术对人体创伤较大,容易出现气血损耗,血溢脉外,于颈部形成瘀堵,加重循环障碍,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24]。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高切、中切、低切血黏度和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增加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学认为[25],督脉统周身阳气,血液流动依赖其温煦和推动。《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脚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脊。”指出夹脊穴与督脉经气相贯通,故电针夹脊穴疗法可通达经脉,使五脏六腑血脉协调,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26]。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身痛逐瘀汤中的黄芪多糖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27],黄芪皂苷甲可扩张血管,降低循环阻力[28];桃仁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能够避免血液瘀堵[29];红花所含成分能够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30],提高自身循环水平,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增加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在于,身痛逐瘀汤所含中药成分具有扩血管、抗菌、抗炎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加速症状消退,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脊髓性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患者,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效果明显,能够缓解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采用。现阶段临床对于脊柱外科的研究指标逐渐由影像学资料向量表进行转变,虽然在量表中掺杂了更多人为因素,但这也反映出了临床医师不仅重视手术结果的成败,还关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否改善。我国中医汤剂、针灸等治疗方法均需要一定疗程后方可见效,优势在于远期疗效明显,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为出发点,突破单一局限性,旨在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但引发轴性症状的因素较多,机制复杂,本研究在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中尚存在不足之处,后期将进行更深层次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夹脊颈椎颈椎病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