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疫情”下的养猪业

2022-06-22孙洁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种猪粪污母猪

文|本刊记者 孙洁

5296

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比上年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从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来看,2021年已经回到非洲猪瘟疫情之前的水平。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各行各业受到重创,叠加非洲猪瘟疫情,畜禽养殖业遭到了“双疫情”的影响,尤其在生猪养殖领域,养殖规模大幅下滑,严重制约了我国猪肉供给。2019年到2020年,在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明显下跌,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比上年下降21.3%。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跌21.6%。

这一串数字在2021年发生了转变。这一年,生猪出栏67128万头,比上年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从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来看,2021年已经回到非洲猪瘟疫情之前的水平。

看似是数字的浮动,实则是科技的支撑。快速、安全地恢复生猪产能,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双疫情”对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没有根本改变生猪生产恢复的向好态势。

“总结这几年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我们团队构建了高产种猪高效安全养殖标准化技术体系,以提高种猪的繁殖效率来提升养殖效益,支撑生猪复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产种猪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标准化猪人工授精、精准营养与精准饲喂、精细化与标准化管理、种猪健康与安全养殖四大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显著提升了生猪生产产量和效率,通过项目成果的转化,我国种猪每年节约饲料300 万吨以上,节约生产成本90 亿元以上,减少粪污排放量750 万吨以上,显著降低粪肥中磷、铜、锌、铅、镉、砷等金属元素的环境排放,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位于河北丰宁的项目示范基地(供图/江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

“高产种猪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的组成部分,由四川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12家研究单位和6家国家龙头养殖企业的40位专家组成。项目重点以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即PSY)和断奶个体重为核心指标,设计了5个课题,重点研发“高效授精、精准营养、标准管理、健康生产”四项关键技术,并结合国际种猪高效安全养殖创新技术,采用集成-实践-再集成的技术方法,综合性地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种猪业存在的养殖规模、品种与品系等产业问题,开展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种猪标准化技术应用与示范,真正实现集成技术有效应用与辐射,带动种猪业创新升级。

据悉,为了聚焦养殖中关键问题和研究目标,课题组专门成立了由本领域和行业的知名专家组成的项目咨询专家组,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咨询和指导,全程跟踪,把握研究方向。所以,成果研发和应用不仅为疫情下养猪业高效安全发展提供一条可以复制的途径,也为其它畜禽的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经验。

突破传统局限 精准营养

高产种猪高效生产的关键在于人工授精技术和精准营养技术,二者共同决定母猪断奶仔猪头数和断奶仔猪个体重。

基于这样的研发思路,项目组围绕精液常温保存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精准营养技术等环节构建高产种猪高效养殖技术体系,突破传统仅以母猪为对象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局限。

针对生产中公猪精液常温保存时间短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曾文先教授及团队揭示了常温保存过程中猪精子微环境和能量代谢特征,成功筛选出10种对猪精子保存起重要作用的功能因子,研发出5个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剂配方,并形成了“毓丰”牌常温保存稀释剂产品;通过优化输精管、公猪外激素、授精量等技术环节,形成了母猪深部输精技术。

通过应用该技术,精液常温保存7天后猪精子存活率达到70%以上;12个公猪站示范结果表明,精液品质提高12.2%,精液保存效率提高8.8%,精液损耗/减少30%,受胎率达到95%以上,产仔数提高0.5头以上。

针对高产母猪营养需求参数不精准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王凤来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构建母猪动态营养需求模型,建立改善胚胎存活和胎儿发育、促进母子健康的营养关键参数15个,涉及饲粮纤维净能参数、纤维水平和类型、功能性氨基酸及维生素等,修正了美国NRC、荷兰CVB等国际饲养标准推荐需要量,建立了更加符合我国规模猪场实际生产条件下母猪营养需要;依托精准营养参数及关键技术设计日粮配方,研制出“种猪多维预混料S00515”“仔多多312”等饲料新产品4个,产品推广达40万吨;通过建立3个核心示范场,示范母猪4.5万头,技术应用后后备母猪配种率提高8%,母猪7天内断奶发情率提高5%,淘汰率降低4.5%,PSY由2018年初的23.2头提升至25.8头,提高11.2%;仔猪21日龄断奶重达6.7kg,核心示范场种猪整体生产效率提升11-12%。

基于全繁殖周期 标准管理

种猪健康养殖的关键在于构建精准饲喂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项目负责人在示范猪场查看并提出指导意见(供图/江雪梅四川农业大学)

如何才能做到精准饲养?要基于全繁殖周期构建母猪精准饲养关键技术,从而降低分娩阶段仔猪死亡率,纠正传统以单个繁殖周期开展母猪饲喂技术研究的局限;针对不同品种、品系的母猪开展精准性和系统性的技术体系构建来满足我国当前养猪生产的不同需求。

针对后备母猪发情推迟、淘汰率高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彭健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后备母猪多阶段“精准饲喂”模式,二元杂交母猪发情率提高至97.2%,三元杂交母猪生产成绩接近二元母猪;优化了妊娠后期标准化饲喂模式,显著提高了母猪有效活产仔数;修正了泌乳母猪“阶梯饲喂”的传统方法,显著提高了泌乳母猪采食量。构建了母猪全繁殖周期标准化管理技术体系,编写了《母猪饲养操作手册》和《种猪标准化管理技术SOP规程》培训教材2套,制作视频1套,通过现场、网络等方式培训技术人员2500人以上,辐射母猪72.5万头,技术应用单位母猪PSY由23.9提升至25.9,成果被国际著名养殖技术专业网站pig333转载介绍,被国际育种龙头企业丹育公司作为技术参考。

一直以来,我国种猪繁育面临繁殖障碍严重、生产效率低下、安全养殖技术落后等生产问题,项目组整合种猪高效安全养殖和种猪繁殖障碍诊疗技术,系统地研究集成涉及种猪健康与安全养殖的繁殖疾病诊疗技术、种猪场生物安全技术、粪污与病死猪资源化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再结合应用与示范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实施创新性研究。

针对不同规模猪场病死猪和粪污处理等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朱砺教授及团队优化了大中小规模母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制定了种猪繁殖三炎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病料样本免核酸抽提的快速检测技术方法;同时,集成示范异位发酵床技术,建立了每1000平方米异位发酵床每年可处理粪污1.2万吨的生产线,构建了发酵床运行的关键参数,实现粪尿零排放;建立了粪污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体系,确定了无害化降解技术的工艺参数;成果在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德康集团等公司近10万头母猪群示范,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11.3%,粪污及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整合分析 技术集成 大规模示范与应用

种猪生产规模化示范的前提是必须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企业按标准化技术体系执行生产流程。

四川农业大学吴德教授及团队集成了各课题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形成了公猪精液常温保存技术、深部输精技术、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和泌乳母猪精准营养技术与饲养管理技术、种猪健康管理技术和粪污及病死动物资源化率利用技术。在教学科研基地,通过200头左右种母猪、共三个批次,验证上述10套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母猪生产成绩显著提高,优化了人工授精参数3个,修正了各阶段母猪营养参数,并全部纳入2020版《中国猪营养需要标准》,形成了3套营养技术配方,构建了“测膘调料”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后备、妊娠、泌乳母猪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同时优化了非瘟条件下种猪的健康管理技术和病死猪及粪污处理技术。

在温氏集团14个种猪场12万余头母猪中试发现,母猪整体生产成绩提高了12.6%,并进一步细化了丹系、美系、法系等不同品种品系高产种猪营养需求差异参数,构建了“母猪一体化7阶段”饲喂法,研发了种猪智能化管理软件,形成了“1制度2培训6消毒7管理”的生物安全模式。

通过论证,项目整体形成了10套标准化技术体系,依托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种猪高效安全养殖核心场、示范场30余个,示范规模38万余头,示范场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12%,粪污及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种猪生产效率提升11%以上,培训种猪养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15000余人,通过饲料产品技术辐射超过200万头种猪,产生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种猪粪污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母猪产后乏情不同处理方法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养殖污染防治措施探讨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两部门:各省确保年底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母猪产后发情异常的原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