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2022-06-22赵丽娅陈红兵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两张皮思政育人

赵丽娅,陈红兵,许 峰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引言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所有课程不单单是向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大学阶段,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思政教育显而易见必须与专业课融合,换句话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红彤彤”的思政课,而更多应该来自于“沉甸甸”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生态环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综合性科学。关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关乎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环境生态学”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内容取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教师的思政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理解“改善生态环境不单单是简单的环境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问题”,同时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环保工程师。

1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1 教书与育人“两张皮”

很多专业老师都会想当然认为:思政工作是高校学工和思政老师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我们进一步追问:一位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真的不会有育人的功能?我们的回答显而易见是有,原因在于教书和育人通常是一体的。只不过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不愿意深入考虑,导致教书和育人融合度不高,课程思政有所缺失。

1.2 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两张皮”

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简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很容易割裂开来,自然效果也会差。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专业知识不留痕迹,巧妙运用,是需要思考和加工的,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随意说教。

1.3 教与学“两张皮”

高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容易出现“两张皮”,大学不再像高中那样,教的动力与学的压力不对应,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也不再紧紧相连,教学相长体现不充分。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2.1 立德树人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说“传道即传做人之道,这是教师至高无上的职责。”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教育的本质》如是说:教育以引导人成人为任,以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品格和改善人生为目的。育人先育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放在培养人的第一位。

2.2 协同育人原则

所有课程合力偕行,实现协同育人。因此,课程思政要至柔至刚融通到教师的每一个堂课、贯穿于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不再是“两张皮”。真正做到协同前行。

2.3 科学创新原则

课程思政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政课以外的专业课程中,这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关注的。尊重科学,创新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3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

2017 年以来,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融入“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全过程,创新设计了生态文明思政课程链。目前,“环境生态学”已建成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在此基础上,课程团队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出发,追求自然,典型案例、将生态文明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3.1 课程目标内化

“环境生态学”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即学生在熟悉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掌握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和健康发展等。三个目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着重把握素养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中的内化。

3.2 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好的思政元素或优秀案例”,它可以有效链接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教授、能力培育及价值引导。所有课程均有育人功能,育人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素材的好坏。因此,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或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生态学”课程重新出发,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仰望星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以此为起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见表1(p124)。

表1 “环境生态学”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一览表

“环境生态学”各章节均可作思政教育的载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给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政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了取决于思政素材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3.3 教师的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力军,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这告诉我们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有自觉“德育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保障。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首先,“环境生态学”课程打造课程教学团队,由“全国先进工作者—学校教学名师—年轻教师”组成,集体打磨,围绕“为何教、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等方面,系统协同构建“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其次,活到老,学到老。今天的课程思政必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时政热点、国家大事,以生为本,做精准的课程思政。这就要求主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思政素养。

4 结语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理念”,我们依然在路上,未来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是激活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亲身学思践悟;二是激活课堂,运用互动、翻转等课堂等形式,教学相长;三是活学活用,治学致用、以用为本、学用相长,实现知性与德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两张皮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从“两张皮现象”到“多元化治理”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防止“两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