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西语料库的“牛/toro”隐喻对比研究

2022-06-22彭俊萌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语料库

【摘要】 在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中,“牛/toro(公牛)”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已内化到两国人民的思维中,在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量与“牛/toro”相关的隐喻表达。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利用汉语和西班牙语语料库,系统地对汉西语言中“牛/toro”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探索两者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深入分析了两者相似性和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此研究能为外语教学、隐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牛;概念隐喻;语料库;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35

一、引言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而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之一。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人们用一个熟悉而具体的概念去表达另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的过程[1]。动物隐喻是隐喻的一种,是将动物的特征映射到人或事物上。王清对动物隐喻进行了概念定义,他认为动物隐喻是指以动物作为喻体的文化联想,即通过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鲜明的、特征突出的动物来喻指特征相似的人或物[2]。

在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人和西班牙人都与“牛/toro(公牛)”进行了长期接触,“牛/toro”在各自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在中国,黄牛几千年前就被古代劳动人民驯服并运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在中国人的语言意识中“牛”大多是指“黄牛”。在西班牙,斗牛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在西班牙人语言意识中的“牛”大多是指“toro(公牛)”。“牛/toro”作为两种文化的象征符号,已经内化到两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中,在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量与“牛/toro”相关的隐喻表达,比如“牛高马大”“做牛做马”“coger el toro(直面困难)”“a toro pasado(在错过机会之后)”等。本文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CREA(现代西班牙语语料库),系统地对汉西语言中“牛/toro”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二、数据收集及分析

首先,本文使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牛”进行整词检索,初步得到了1000条汉语语料;通过CREA对主题词“toro”进行检索,初步得到了包含“toro”的1364个文本,共5725条语料。为便于分析,本文使用CREA语料库官方抽取工具以1/6的比例抽取,得到228个文本,共719条语料。为得到有效语料,本文剔除了部分非隐喻信息。汉语语料剔除后获得有效语料64条,西班牙语语料剔除后获得有效语料43条。

(一)汉语语料“牛”的概念隐喻分析

经过分析所得到的有效语料,汉语中“牛”的概念隐喻有12种。

1.“牛”喻“高大强壮、力气很大的人”

例(1)这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人物,他肌肉发达,健壮如牛,光头上一毛不生,年龄无人知晓。

例(2)大家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才把船靠到岛子的小海湾里。

在发展农耕文明的中国,身强体壮的黄牛曾是几千年来劳动生产中最先进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因此“牛”在中国人眼中向来是强壮而有力的,人们也常以“牛”喻“强壮或者力气大的人”。

2.“牛”喻“劳苦、受压迫的人”

例(3) 他这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在旧社会和两个哥哥给地主做牛做马,累得落下痨伤。

例(4)又老实,又无能,噙着冰冻化不出水來,实际上是你家里的一头牛,一年四季替你出力卖命,你倒欺侮他!

被驯服的牛被人牵着鼻子走,大多时候比较温顺,默默无闻为人干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因此人们常用“牛”喻“劳苦、受压迫的人”。

3.“牛”喻“性情暴躁、十分倔强的人”

例(5)阿根是村里有名的牛性子,今天倒还好说话。

例(6)事实也告诉了团干部:笼统地说今天的青年不愿听大道理是不准确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采用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方法,决不能“牛不吃草强按头”。

虽然牛平时温顺,但如果生气了,就暴躁起来,几个成年人可能都拉不住,因此人们以“牛”喻“性情暴躁的人”,如例(5);有时牛也十分倔强,趴在地上,任你怎么打,或是拽鼻环,它也不走,因此也有以“牛”喻“十分倔强的人”,如例(6)。

4.“牛”喻“说大话”

例(7)他顺手提起一个花花斑斑的“五花马”,往来人面前一晃抖(那“马”儿当然尖嘶了两声)吹起牛来:“老哥,你来看,这猪娃嘴巴头长,尾巴根粗,可是才引进的南斯拉夫新品种哩!”

过去屠杀猪和羊时,都是采用的吹气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牛。牛的体型庞大,皮也紧实,一般人想要把一头牛吹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人们用“吹牛皮”来形容一些说大话来捧高自己的人,“牛”也就有了“说大话”的隐喻。

5.“牛”喻“气势很大的人”

例(8)郑成家他也曾去过,刚踏进弄堂时倒还气壮如牛,可越往深处走,心里的鼓就越打得急。

由于牛体型庞大,虽然稍显笨拙,但也给人很有气势的感觉,因此也有人以“牛”喻“气势很大的人”。

6.“牛”喻“才能平庸的人”

例(9)鲁迅当众宣告:“读经救国”只是一种政治阴谋,尊孔、崇儒、专经、复古这些“把戏”,完全是一种“将人们作笨牛看”的愚民政策,完全是为了从根本上腐蚀广大青年的革命斗志,使他们“什么事也做不成”,结果“老死在原地方”。

有人认为,牛一辈子就为人耕地干活,只会用蛮力,并不机灵,因此它很“笨”。“牛”这一特点映射到人身上,就有了“才能平庸的人或笨的人”的隐喻。

7.“牛”喻“争持不下或相冲突”

例(10)前几天,马家友和范镜三言两语撞僵了,顶起牛来。

两头牛打架时,常用牛角相顶而斗,因此“牛”有“争持不下或相冲突”的隐喻。

8.“牛”喻“死脑筋、不灵活”

例(11)这么解释也可以,那么解释也可以,她像猜谜似的猜摸许久,最后还是想:“咳,我这人,大半也是钻进牛犄角里了。”

民间流传有“老鼠钻牛角——没有出路”的歇后语,人们常用“钻牛角尖”来形容固执、费力不讨好,“牛”也因此有“死脑筋、不灵活”的隐喻。

9.“牛”喻“能力强或超过一般人”

例(12)有的军务股长很牛,张口他妈的,迈着八字步,看哪个兵不顺眼,就上去收拾一顿。

2009年是“牛”年,自这一年开始,“牛”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由“牛”衍生出来的词语也传播广泛,如“牛人”“牛掰”等。因此“牛”就有了“能力强或超过一般人”的隐喻。

10.“牛”喻“鬼神、神灵”

例(13)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

在中国,壮、侗、仫佬、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有牛魂节的传统,这些民族认为牛是神灵的象征。因此“牛”有“鬼神、神灵”的隐喻。

11.“牛”喻“平凡、不值一提的事”

例(14)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吗?

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有“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成语九牛一毛就出自“九牛亡一毛”。对于体型庞大的牛来说,一根毛是不值得一提的,因此“牛”有“平凡、不值一提的事”的隐喻。

(二)西班牙语语料“toro”的概念隐喻分析

本文分析所得到的有效语料,西班牙语中“toro”的概念隐喻有5种。

1.“toro”喻“坚韧勇敢的人”

例(15) Me dijeron que aguantaste como un toro hasta el final.(他们告诉我你像公牛一样忍耐到最后。)

在斗牛时,公牛不管中了多少枪,总是不服输,并且能一直忍受伤痛。因此公牛是勇敢的,并且忍耐力极强。在西班牙语中常以“toro”喻 “坚韧勇敢的人”。

2.“toro”喻“强壮、力气大的人”

例(16)Fea, gorda, baja y fuerte como un toro: capaz de dominar, si llegara el caso, a un loco furioso.(丑陋,肥胖,矮小而强壮,就像公牛:如果必要的话,能够控制一个愤怒的疯子。)

斗牛的公牛是伊比利亚半岛为斗牛活动专门培育的品种,具有强壮的身躯和强大的运动系统。因此常有人以“toro”喻“强壮、力气大的人”。

3.“toro”喻“困难”

例(17)En lo sindical, al Gobierno le ha cogido el toro.(在工会中,政府承担了责任。)

斗牛是项危险且棘手的运动,在西班牙语中有常用的俗语“coger el toro (直面困难或承担责任)”,直译为“抓住公牛”。因此,“toro”有“困难”的隐喻。

4.“toro”喻“难得的机会”

例(18)A toro pasado, es fácil hablar.(事后再来说当然容易。)

在西班牙语中,有俗语“a toro pasado(事后)”,直译是“牛过去之后”,来自斗牛活动。这里的“toro”喻指“难得的机会”。

5.“toro”喻“大的事物”

例(19)Revelaba que Victoria se interesaba por mí, y eso convertía a la pregunta en algo tan grande como un toro alado.(這表现出维多利亚对我很感兴趣,这让问题变得像一只有翼的公牛一样大。)

公牛体型庞大,常被西班牙人用来隐喻庞大的事物。

三、讨论

本文通过对汉语、西班牙语语料库的语料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和西班牙文化背景下的“牛/toro”的概念隐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一)相似性

汉语中“牛”喻“高大强壮、力气大”与西班牙语中“toro”喻“强壮、力气大”的隐喻重合。本文对汉语“牛”和西班牙语“toro”的隐喻相似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牛”和“toro”的共同特征

根据分类学,中国人语境下的“黄牛”和西班牙语中的“toro”都是属于牛科牛亚科牛属,虽然种类不同,但它们都具有非常相似的外观特征、生理特征和身体机能。中国的黄牛(Bos taurus),体长1.5—2.5米,体重200—350公斤,体质粗壮;西班牙的toro(Bos primigenius taurus)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本土品种,体重300—500公斤,四肢强健。牛的共同特征被中国和西班牙人广泛接受,成为人们常识的一部分,进而人们将“牛/toro”的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创造了“高大强壮,力气大”隐喻。

2.人脑的结构相似

Lakoff和Johnson认为,本质上我们都是受神经支配的生物。我们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概念,从而决定了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理[3]。因此,生理上的相似性很可能会导致隐喻形成的相似性,即面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人种也可以形成相似的认知。面对牛共同的明显特征“高大强壮、力气大”,中国和西班牙人都很自然地选择将这个属性投射到人的领域中,创造了相同的隐喻。

(二)差异性

虽然两者的隐喻有部分相似性,但總体差异较大,大部分隐喻都只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隐喻的表达一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能体现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等文化信息,因此对隐喻的理解过程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对隐喻意义的认知和文化解释。下文将从作用、文化、民俗三个方面来分析两者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1.作用不同

中国的黄牛在农区主要作役用。几千年前,牛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驯服,在农业生产中承担拉犁、耕地、拓荒的重任。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即是用牛耕地。但是在西班牙,农耕大多依靠骡子,“toro”是专门为斗牛活动培育的品种,其具有大前角和强大的运动系统,并且具备原始的防御和情绪化的本能。它们生性勇猛暴烈、攻击性强。因此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牛/toro”隐喻差异较大。

2.文化不同

钱穆认为,中国土地辽阔、河流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出了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农业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常觉得内外一体,只求安足[4]。这样的文化使人们对在农业生产中任劳任怨的牛有了特殊的情感,“默默奉献、吃苦耐劳”成为人们推崇的品质,同时人们也以“牛”来隐喻具有与牛相似品格或特征的人。西班牙主要以西方海洋文化为主,其历史上的特点是多进行商业贸易、海盗掠夺和殖民拓土,并且其民族精神也更加具有冒险性和侵略性。因此,西班牙人的目光更容易被勇猛的斗牛所吸引,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斗牛相关的隐喻。

3.民俗不同

民俗与语言相互影响,语言中保存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在中国,人们认为属牛的人脚踏实地,但有时固执己见、不善表达,这是将牛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另外,在中国,壮、侗等民族有牛魂节的传统,因此汉语中有以“牛”喻“鬼神、神灵”的隐喻。在西班牙,有关“toro”的隐喻离不开斗牛的民俗传统。在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就有了斗牛庆祝活动。在中世纪初期,伊比利亚半岛就已经举办了斗牛节和比赛,后一直延续至今[5]。总之,西班牙的斗牛文化贯穿了西班牙的整个发展历史,因此在西班牙语中有关“toro”的隐喻大部分都与斗牛文化有关。

四、结语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利用汉语和西班牙语语料库,系统地对汉西语言中“牛/toro”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对比,以探索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牛/toro”的概念隐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但总体来说,差异性大于相似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共同具有的“高大强壮、力气大”的隐喻上,其原因主要包括两者的共同特征和人类相似的人脑结构。差异性表现在两者其他的隐喻上,其原因主要包括两者的作用、民俗不同以及两个国家的不同文化。本文的跨语言动物隐喻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牛/toro”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外语教学、隐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Lakoff, G. &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06.

[5]Flores Arroyuelo Francisco José.Correr los toros en España: del monte a la plaza[M].Madrid: Biblioteca Nueva,1999.

作者简介:

彭俊萌,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对比研究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