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N要一q一q V ”构式探析

2022-06-22李敏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

李敏

【摘要】 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和认知语法理论,分析了“N要一q一q V”的构件特征、构式固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认为“N要一q一q V”的构式义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这种构式义主要是由结构中的量词重叠形式“一q一q”带来的,且该构式在隐喻、象似、突显原则及构件与构式相互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凝结。

【关键词】 构件特征;构式义;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31

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名词+要+一+量词+一+量词+动词”这样的语言形式,如:“路要一步一步走”“酒要一口一口喝”“苦要一口一口吃”等,将这些例句码化为“N要一q一q V”(其中q表示量词成分)。学界对构式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但是对“N要一q一q V”现象还没有做一个细致地讨论,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和认知语法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一、“N要一q一q V”的变项构件特征

(一)“N”的特征

变项“N”一般为单音节名词,少量是双音节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如同毛泽东讲王明时讲的,需要明白打仗是会死人的,人是要吃饭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

(2)A:还没缓过来又是一大堆的出差差差差……

B:事情要一件一件办嘛,不要着急。(BCC语料库)

能进入该结构的名词都是无指名词,这些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在话语中不代表某个确定的实体,没有具体所指,在词汇形式上表现为光杆名词,且这些名词都处于认知事物范畴内的基本层次范畴,处于下位范畴的名词不可以进入该构式,如:

(3)饭要一口一口吃   *早饭要一口一口吃

书要一页一页读   *童话书要一页一页读

路要一步一步走   *柏油路要一步一步走

(二)“q”的特征

“N要一q一q V”结构中有两个量词q,能进入该结构的量词形式通常是光杆单音节形式,这些量词与结构中的“N”互相搭配,可以变换成“一+q+N”形式,如(1)中的“步”与“路”可以变换为“一步路”。下面表述都不成立,原因就是量词和结构中的名词不能搭配:

(4)*饭要一嘴一嘴吃(*一嘴饭)

*路要一块一块走(*一块路)

(三)“ V”的特征

能进入该结构的V都是及物动词,通过观察发现,单音节及物动词进入此类结构的自由度明显高于双音节及物动词,如:读、品、吃、走、抽、查、算、做、喝、写、办、过等。在所搜集的语料中, V为双音节及物动词的数量非常少,主要有:

(5)事情要一件一件解决

指示要一项一项落实

准入的单音节动词都具有[+强动作性] [+可持续性]的语义特征。沈家煊(1995)提出“有界”“无界”概念,认为事物在空间上有“有界”“无界”,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无界”,形状在“量”的程度上也有“有界”“无界”。能进入该结构的动词“V”都是“无界”动词,即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在时间轴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或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都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像“洗、读、品、吃、走、抽、查、算”这样的单音节动词,它们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瞬时就可以完成的,都是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动作在时间轴都没有确定的终点。

“V”除了具备[+强动作性][+可持续性]的语义特征,还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动词在及物性的基础上,根据动词所能支配名词的多少,将动词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N要一q一q V”结构中的“V”为二价动词,支配两种名词性成分,除了主语位置上出现的受事论元外,没有出现在构式中的施事论元也是“V”所支配的另一名词性结构,即行为主体,如:

(6)我得出一个结论,牛要一点一点吹,路要一步一步走。

单音节及物动词“吹/走”具有自主特征,是行为主体“我”发出的行为动作,该行为主体(施事)一般只能从该结构所在的语篇中推出,不会直接出现在结构中。

二、“N要一q一q V”构式的固化过程

“N要一q一q V”刚出现时是一般组合型结构,各个语言成分是独立发挥作用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语义逐渐发生变化,各个语言成分不再独立运作而是互相融合产生新的意义,最后在语言使用者心理上形成一个独立使用的单位。构式的固化有不同的阶段,包括习语化、词汇化及语法化几种可能(李文浩2010)。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构式的习语化现象。

(一)逐指型结构“N要一q一q V”

这种结构与本文所说的构式虽然同形,但是没有不可预测的构式义,其意义就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

(7)在闸移室,一个万吨级船队可以一次移,而船型不一的船舶要一艘一艘移,还要保持距离,这使得目前一般过一次闸的船舶移动时间要120分钟左右。

(8)堆料前,也要铺上10厘米的干草垫底。堆料要一层一层踩实加高,每層厚50厘米—60厘米。

例句中的“船舶要一艘一艘移”“堆料要一层一层踩实加高”所表示的意义并不是上文所讨论的构式义,而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一艘一艘”“一层一层”表达的意义就是“逐指”义,表示“按照顺序一艘一艘地移动船舶”“堆料也要按照高度一层一层地加高”。这些同形格式中的数词“一”代表的是传统数词“一”,并不同于构式中“一”的泛指义。这些逐指型的同形格式还没有完全发展为人们所说的构式,它们还只是词语的简单相加,不能称之为构式。

(二)构式“N要一q一q V”

构式与一般组合型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构式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每个构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构式义。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现将“N要一q一q V”的构式义概括如下: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话语功能通常用于劝解自己或他人。有时人们在完成一件事情时,为了能够早点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者工作而操之过急,以致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从而心理上会产生某种失落的感觉,这时为了劝解自己或者他人,经常使用该构式。如:

(9)书要一页一页读,做什么事都不要急功心切,一口无法吃成个大胖子,凡事皆有个过程,要学会享受。

(10)酒要一口一口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上面两例中的“书要一页一页读”“酒要一口一口喝”都是用来劝解他人做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一”在传统意义上是计数的数词单位,与“二”等数词相对应,但该构式中的“一”不表示其本来的真值意义,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是“逐指”,而是“泛指”。

该构式义的形成主要是由构式中数量短语重叠形式“一q一q”带来的,袁庆德(2019)认为,这种量词“q”的重叠实际上是量词短语“一q”重叠的省略形式。以往学界认为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周遍义”“多义”“连续义”。李文浩(2010)指出,当量词短语重叠式作状语时,表现为“连续义”。“一q一q”在构式中作状语修饰“V”,构式义中也体现出“连续义”,即做某件事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还认为“一q一q”体现出“缓慢义”。冯胜利(1996)提出重音指派规则:汉语句子的普通重音由最后一个动词批派给其右边的成分,如果后面没有别的成分,重音就会落在动词上,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普通重音。如:

(11)越发觉得,书要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品,诸如描述冬去春来的句子,就有不同的说法,而且这其中也蕴含着同整部作品的基调和主题。(微博)

按照重音指派规则,“书要一句一句品”的重音应该落在“品”上,但当人们依照语感读的时候,重音会被放在“一句一句”上,这显然与重音指派规则相悖。根据端木三(2004)提出的信息量原则,重音被放在“一q一q”上是因为“一q一q”的信息量比“v”的信息量要大,它是该结构的信息焦点所在。“一q一q”是整个构式的信息焦点,凸显与某类事件相关的计量状态,计量状态属于“量范畴”,一般量范畴是反映事物自然属性的,具有客观真值意义,但语言中的计量表述却未必是客观的,如果是客观计量,除了必要的说明外,人们一般会认为不值一提,也就没有了发话动因,但在构式“N要一q一q V”中,量词短语“一q”不仅出现而且还用了重叠形式,这说明“一q一q”的信息量大,因为“一q一q”所承载的信息除了“连续义”外,还承载着“缓慢地”的语义,如:

(12)书要一句一句读≈书要慢慢地读

饭要一口一口吃≈饭要慢慢地吃

字要一笔一笔写≈字要慢慢地写

钱要一点一点赚≈钱要慢慢地赚

三、构式的形成机制

(一)隐喻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是用一个熟悉的、具体的、能够被感知的源域来说明解释另一个陌生的、抽象的、不能被感知的目标域。人们总是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理解体会不熟悉的事物,在两个相似的认知域内建立投射,形成隐喻。以“路要一步一步走”为例来分析这类构式的隐喻过程,“路要一步一步走”在还没有抽象成为构式时表示“在走路的时候,步子是要一步一步的。”此时的“路”是定指的,听说双方都知道“路”的所指。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具体的“路”开始隐喻抽象的人生道路或者其他历程,因为“路”与“人生道路或者其他历程”在内涵上有着相同的抽象性质,具体可感的“路”表示从这头到那头人或动物可以走的一段距离,抽象的“人生道路或者其他历程”在心理上同样也是从这头到那头的一段距离,如从生走向死;从失败走向成功。“路”的具体现实性弱化,由现实的物理域向虚拟的心理域投射,建立起两个范畴之间的联系。正因为整个构式是通过隐喻机制来表达构式义,所以“N”必须是基本层次范畴内的事物,因为下位范畴表达的内容确定而具体,与构式义相悖。

(二)象似原则

功能主义语言学提出的象似原则主要包括“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其中“关系象似”原则还包括“数量象似”“疏密象似”以及“顺序象似”。数量象似原则指的是概念上数量的大小跟词语成素的多少对应。量词短语重叠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动作的反复,对于同一动作或事件,既然用重叠的形式来表示,就说明它所反映的概念更为复杂。对同样的动作或者事件所支配的时间来说,“一q一q”比“一qq”“qq”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也就是说它发生的速度较慢,这与其构式“缓慢义”相呼应。

在构式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数量象似原则”在发挥作用外,“顺序象似原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是信息交流,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或者语序都是为了要达到信息交流目的而进行调试的结果。汉语的语序跟事件实际发生的顺序是一致的,“路要一步一步走”意味着在说话人心中,先有事物“路”,而后再发生动作“一步一步走”,而“要一步一步走路”是先有动作“一步一步走”,再有事物“路”。该构式采用不同于自然语序的排列方式,将受事宾语放到主语的位置上,是为了与其构式义呼应搭配,该构式表示劝解他人或自己做事情要循序渐进,即先有“物”再有“动作”,为了达到这种表达效果采取了这种非自然语序。

(三)突显

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Ungerer﹠Schmid,1996),人們在认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及重心就是语言结构突显的信息。李文浩(2010)将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概括为:某个空间或时间范围内的相同物体或事件。在这个抽象的意象图式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量词重叠上,而不在某个空间或时间范围内,如例(11)的“书要一句一句读”,“书”通过隐喻机制可以投射到心理域当中,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书”在该意象图式中成为背景,量词重叠形式“一句一句”也就是“相同物体或事件”在该意象图式中获得突显地位。

(四)构式与构件的互动

构式与构件之间有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即构式制约着构件的准入,同时构件影响着构式的形成。“N要一q一q V”的形成就体现出这种互动作用。

因为整个构式是通过隐喻机制来表达构式义,所以为了与构式义相呼应,“N”必须是基本层次范畴内的无指名词,因为下位范畴表达的内容确定而具体,与构式义相悖。同样构件“V”的准入也受构式的影响,在表义层面上,大部分单音节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较具体,动作性较强,该构式义强调动作的持续义,因此“V”倾向于选择具有强动作性的单音节动词。“V”倾向于选择无界动词也与构式义有关,整个构式表示的意义是动作持续义,不是完结义,所以结构中的“V”自然要有可持续性的语义特征,恰好无界动词具有这种语义特征。相反很多双音节动词在时间轴上是有明确的起点或终点的,即“有界”动词,如:写完、吃掉、喝完、写好等,它们表示的动作没有可持续性,与构式义相悖,所以不能进入该结构。

(13)?饭要一口一口吃完   ?酒要一口一口喝掉

需要说明的是,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进入该结构,并不是说像(5)这样的小句不能说,因为这些双音节动词没有完结义,而(13)中的双音节动词从结构上来说属于动结式,因此这些小句不是本文所讨论的结构,这些小句的语义重心在于表示动作的完结性,即“饭要吃完”“酒要喝掉”“字要写好”,与本文所讨论的“N要一q一q V”结构中蕴含动作的持续性是相悖的,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双音节及物动词进入这类结构的自由度较低。

构式在对构件进行影响的过程中,构件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构式的形成,正是因为“N”是基本范畴内的无指名词,“V”具有[+强动作性] [+可持续性]的语义特征,才能形成特殊的构式义。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构式“N要一q一q V”中“N”的准入呈现出单音节名词倾向,“V”的准入呈现出单音节动词倾向,同时“V”还要具有强动作性、持续性、自主性的语义特征。“N要一q一q V”的构式义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话语功能通常用于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劝解。该构式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四个:隐喻、象似原則、突显原则以及构式与构件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金依璇,袁庆德.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J].现代语文,2019,(2).

[2]李文浩.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3]李冠男.汉语量词重叠类型及相关问题探析[J].汉字文化,2019,(18).

[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5]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6]周韧.信息量原则与汉语句法组合的韵律模式[J].中国语文,2007,(3).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工程应用能力形成机制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犯罪的形成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
中美城市化空间失配形成机制对比分析
马铃薯连作障碍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